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坚定,心得体会需要我们对一些事情的情况要非常了解,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1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新时代,对于民族高校而言,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就必须提高各族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即使用、解读、评价各种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对现实环境的再现绝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一种经过选择、加工后的再现。传媒反映怎样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因素等。正因为信息环境不是现实世界,而人们的行为却是直接面对现实环境,所以需要受众具备辩证分析能力,具备对媒介信息进行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判断的能力。具备了媒介素养的受众,才拥有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工作服务的能力。
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在全媒体时代被传播放大,在青年中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因此,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高校青年学生民族成分多,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民族高校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表现出以下特点: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选择了解信息、消遣娱乐是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手机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主要载体,传统媒体的接触量比例很低。
自21世纪开始,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已经致力于媒介素养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但我国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尤其在民校高校或者民族地区的高校,还需要建立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机制,提高各族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民族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着力点
在民族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媒体资源,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报道或自媒体资讯时,能够具有鉴别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专业课程设置入手,发挥组织传播的先天优势。民族高校可面向全校开设媒介素养通识选修课。尤其是开设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媒介素养教育借助高校课堂,凭借高等教育制度化、持续性优势,可使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相对长期和稳定的贯彻。对于大学生尤其是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教师专业的、系统的讲解,有助于他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有利于对大众传媒产生理性认识,对于怎样接触媒介、应该接触哪些媒介、吸收相关媒介的哪些知识也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基础,对于大众媒介中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该怎样有选择地接触、有判断地接受,自然而然就可以找到正确的路径。
辐射课堂教育成效,发挥人际传播的独特影响。接受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传播中恰当传递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大学生比较容易对热点问题形成共识,形成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在校内的辐射。在毕业以后,大学生会把自己掌握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播给同事或者是亲朋好友,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向社会延伸、在朋辈间传播。若干年后,他们为人父母,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媒介素养知识必然会融入其家庭教育体系中,形成代际纵向传承。
凸显示范引领,建构科学的理解框架。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校园媒体已从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转向微信、抖音、b站、微博。这些新媒体也是民族高校学生最常接触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平台,因此要在学生在校期间,让他们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校园新媒体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的资源。在校园从事新媒体工作的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由于长期与媒体接触,在实践层面获取了一定的媒介知识,他们成为校园中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人群,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因此,要善于发挥这部分人群在理解和接受传播内容方面起到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内容的资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对校园生活、身边师生和校友关注度极高,民族高校校园新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多种宣传报道形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策划相关宣传教育内容,如开通专题网站、制作专题节目、推送系列报道、制作播放短视频、开展与受众互动等,建构青年学生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新闻框架,从而在实践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2
在中央的部署下,各级各方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甘肃省委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正在研究制定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但从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目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基本要求、实践路径、具体抓手等认识还不够、研究还不深、工作还不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推进慢、实践抓手少等问题。因此,我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从中央和国家层面谋划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心共铸”工程。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作保障。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应当及时修订完善,把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民族关系的新变化、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写进去、体现好。党内法规方面,建议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专门制定出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党内法规,使之成为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全体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国家法律方面,建议遵循宪法,对现行涉民族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完善、立改废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到国家法律体系之中,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全体中国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形成组织动员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既需要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双轮驱动”,更需要党内党外、各行各业和各族人民的“同心共铸”。因此,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嵌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到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力推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3
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大漠的驼铃声记录着遥远的文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批爱国的少数名族为祖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之后千万同胞们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权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个民族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烙印进了人们心中:忘不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汶川遇难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树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国庆节天安门前那56根民族团结柱。这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血浓于水得亲情。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09年的“7.5”事件使生活在新疆的我们更加体会到稳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
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4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5
团结之花,盛开在各名族心中,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用心灵养育,愿团结之花永伴我们成长--------题记‘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相扶风雨中,危难见真情。.。.。.’一首动听的《一家人》唱出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心声,唱出了中国大家庭的团结,也唱出了中国人民共同度过的每一个风风雨雨。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是由中国的各个名族共同留下的。社会中走进社会,是需要我们各名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创各名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就像王燕娜姐姐那样,为了挽救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那年轻又宝贵的生命,将自己的肾无偿捐献,并表示要自强不息,继续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做自己的贡献,我们要向王燕娜姐姐那样心灵无私天地宽,为了加强各名族融洽相处,而无私奉献。
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抛弃到沙漠里不可能生存一样。”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对他人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多一些关心,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那么各民族之间就不会存在隔阂。一个国家,一个名族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不可能自立与世界之林,的哲学家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学校中创建充满活力的校园,学生应当坚持永不倦怠的信念,鼓起勇于创新的勇气。知行、笃志、博学、审问、慎思等严谨的后风,不断完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在学校,校领导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还组织了民族团结小伙伴“手拉手”的活动,让异族同学结成伙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此活动使我们懂得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正如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平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不欺负弱小,不团结的话不说,不团结的事不做,凝聚个人力量,为班级、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正所谓,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一根根筷子,只有捆在一起再会坚不可摧。让我们共同构筑校集体辉煌的殿堂。民族之花,盛开在我们心中;团结之花,绽放在我们的行动之中;心灵之花,展现在那一瞬间。我们的生活,需要多姿多彩的万物和多民族的存在来装扮,美好的生活,需要各民族共同来创造。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我们美好的家园。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6
公而忘我,情系居民。孔子有一句话,反映了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句话用于我们的当今社会有一样的作用。用于我的实际工作中就是以民族团结,社区和谐为重,千方百计想居民所想,解居民所急,不断学习,加强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端正服务态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心连心,自觉服务,倾听民声,体察疾苦。
1、坚持思想学习工作不放松。
通过集中学习和不断自学,不断努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个人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密切结合实际,更好地服务于民。
2、求真务实,力争更好成本职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不摆架子。利用社区之家,广泛开办各类活动,包括健康讲座,各类娱乐活动,扶贫、帮助再就业等活动,促进感情交流,增进了解,凝聚人心,从而真正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社区。
3、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牢固树立为居民服务的观念,杜绝歧视不同民族现象,从社区居民不满意的难点热点抓起,从居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做起,急居民所急,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精简手续,让居民多半事,少走路;少说话,多受益。
4、积极引导居民做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想公民。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7
要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完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和黑龙江省委要求,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担负起创建主体责任,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坚持由各级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宣传、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共同负责,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推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要突出主线方向,不断丰富创建工作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鲜明主线。只有紧扣主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彰显群众性、富有创造性,才有蓬勃生机与活力。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评价标准,贯穿到创建工作各领域各环节。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做积极宣传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捍卫者。准确把握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切实夯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要坚持精准创建,推动创建工作平台化、项目化、工程化、品牌化。党政机关要做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表率,在尽职履责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企业要广泛吸纳各民族员工就业,团结各族员工致力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履行好社会责任;社区要着力构建嵌入式的社区环境,让各族居民安居乐业;乡镇要顺应城镇化发展,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学校要加强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连队和驻地所在地方要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等。
要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要规范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活动,推动创建工作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连队等基层单位,引导和激励示范区、示范单位争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试验田和标兵,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着眼提高宣传教育实效,进行“滴灌式”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推动创建工作重在平时、融入日常。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民族团结,用好各族群众身边的历史故事、现实经历,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活动,持续宣传全国及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传好党的民族政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