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秀观后感6篇

时间:2024-02-19 作者:Animai

当人们观看完一场影片后,一定有不少启示,可以书写一篇观后感,我们在进行观后感的写作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楚汉秀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楚汉秀观后感6篇

楚汉秀观后感篇1

如果说楚汉传奇最后的结果以刘邦为胜利结束,以我自己的看法,项羽刘邦双方都取得了胜利,甚至项羽的胜利更胜于刘邦。

从项羽的个性、性格和自身的追求观察,他的一生,内心所追求的一切都得到了;为楚雪耻战胜暴秦,与章邯以少胜多在巨鹿获得巨大的胜利,他用自己的勇武精神战胜了诸侯国,他具有统一国家的能力和机会,然而他的人生追求里没有这一项,放弃了最大的该得到的利益,用张良的话说这是愚蠢的行为,我并不赞同张良的这句话。人各有志,并不都以追求世人所供认的辉煌为最终追求,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己内心的需要只做自己的西楚霸王。对他而言我认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垓下他选择了自行解决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为他落泪的最根本原因,他是深刻思考过的,有生的希望,然而他放弃,在临死之前说的话,不知这话是不是编导给编剧的,无论是不是,以他的性格特点和对英雄的理解,他一定是想到了这些问题最终选择自己的走向,他的令人销魂的魅力就是“走入悲壮”是他最美好的追随。

好长时间沉浸在这一段历史长河里,很久很久不能平静,古人的人生追求令我回味,带着深沉的心情。

如果有和古人对话的机会,我觉得我可能第一要找的就是项羽,虽然他对于出身低微的人(韩信)不屑一顾,虽然他自傲不凡。

楚汉秀观后感篇2

刘邦离家那一段,明叔和秦岚都演得很棒。而且越往后看,越觉得吕雉气质又好,又深明大义。第八集后面,刘邦终于反了,开心啊。虽然本剧不免有美化刘邦夫妇的嫌疑,一群人跑到牢里去拜见刘邦的爹,不知是史实还是夸张,但仍旧让我小小地感动了一下。成就霸业的人或许都是不走寻常路的吧,难以获得家人的理解也很正常——譬如刚刚出场的韩信,也没有人理解他,除了小美眉季桃……非常感谢导演终于让段奕宏出场了。

韩童鞋的出场,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过了刘邦和项羽,我还没发现。看到韩童鞋,我才懂得,每个英雄背后都有一个理解他的美女,同为英雄的韩童鞋也不例外。行为诡异不要紧,只要能博得美女青睐,大抵都能成为英雄的。段奕宏演的非常内敛,符合他一贯的风格。演张良的那位,也是内敛派的,可是张良看起来怎么就那么装精,韩信看起来就那么真实呢?

项羽和虞姬真够浪漫啊,简直就是一对懵懂青年啊……虞姬她哥也是……浪漫派以及高傲自大足以称王称霸,带兵打仗应该没啥问题,但当皇帝需要的可不止这些呢。在这里明显是草根胜过了贵族。小时候一直比较喜欢项羽,也许是因为李清照的那句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何况项羽还有个如花似玉的美女陪伴。林妹妹都写过“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姬幽恨对重瞳”,多美啊……能让曹雪芹和林妹妹一起为其赋诗的人,该有多牛。长大了却渐渐觉得,为了民族大义牺牲性命,值!为了个人义气挂了,还是有些划不来。还是杜牧说得好“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作为王者,脸皮还是得厚!刘邦的将军韩信忍得了胯下之辱,想必换了项羽,杀了他的头也不会钻人家裤裆。

楚汉秀观后感篇3

汉朝有一段时期是楚汉交战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位是他的仇人西楚霸王项羽。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位平民老百姓,名叫刘季,一点文化也没有。但在一次起义中,在朋友的帮助下成为了“刘邦”。在朋友为他编的这个“刘邦斩白蛇起兵”的故事影响下召来了许多门客为他服务。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位反秦首领。在我心里,他是位英雄。最后,他兵败无可奈何之下,自刎身亡。他是败在他自己的性格下。

刘邦有“三不如”。第一个“不如”是萧何,萧何是负责汉朝当时后勤管理的,他的计划总是那么的深谋远虑,所有的粮草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第二个“不如”是为刘邦出主意的军师——张良。他的眼睛真是明察秋毫呀!他出的办法没有一次是失败的,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三个“不如”就是百战百胜的大将军——韩信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我很佩服他的计划。他每次打仗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刘邦有这“三不如”辅佐他,可真是厉害,怪不得他赢了!

我认为我应该向刘邦学习,你听了,一定会很吃惊吧!虽然刘邦只是一位没有文化的平民百姓,但刘邦很有情商,他把他的这三个“不如”都利用上了,他多厉害啊!要知道他的这“三不如”都比刘邦强,都能独自称王的。

我希望我也能把比自己强的人利用上来,对付自己的对手。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励!加油!

楚汉秀观后感篇4

在那个叱咤风云的秦末乱世,群雄峰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首先打出了反秦的旗号,并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十分的带劲,于是群雄响应,浩浩荡荡的反秦斗争开始了。

秦灭六国时,楚怀王最冤,楚国灭亡时,大将军项燕说出了那句预言(也是咒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地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其他地方鲜有与之匹敌的。这个时候,项梁看到了光复楚国的时机,于是项梁遂起兵造反,侄子项羽也跟着项梁造反了,项羽力能抗鼎,一生自负天下无敌,天下莫敢于之争,他曾对着秦始皇的车队曾经说过:彼可取而代之,听!这是多么牛逼的志向啊!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可以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天子,这恐怕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不久,项梁轻敌战死,项羽成为军中主帅,掌握了军中大全,他痛恨秦人,新仇旧恨加起来使得他成为一个跃跃欲试的“暴发户”,终于有一天他爆发了,巨鹿之战中,他命令军中将士只得带三日口粮,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楚军士兵进攻是死,后退也是死,不如进攻而死,至少死的悲壮,于是乎,向死而生的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个个爆发了战斗力,所向披靡,横扫战场,秦军大败,秦将章邯等人见秦朝大势已去,遂顺应天意,投降了楚军;项羽赢得不那么愉快,没有在战争中斩杀所以秦军,而却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现在又要管他们二十万秦军的饭,于是决定将二十万秦军活埋坑杀;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既然敌人已经投降了,你还去杀他,这显然是不义的,以后谁还敢投降你,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个死还让不让人活了。于是,从那个时候起,项羽逐渐失去人心;鸿门宴上,项羽念及旧情,未杀刘邦,放虎归山,史书曾多次描写这一情结,都言:项羽刚愎自用,不纳范增忠言;是啊!当时霸王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啊,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巨鹿之战名震天下,天下谁人可与我匹敌?噫吁嚱!我雄武兮大楚强,由于痛恨秦朝,他反对郡县制,仍然选择淘汰的分封制;他讨厌嬴政创立的皇帝称号,自称为西楚霸王,他厌恶秦地,退出关中,选择以彭城作为自己的都城,建立西楚政权,他的心里只有大楚!当是时,霸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是当时天下的霸主,司马迁写他进入本纪可谓名副其实。

分封制之所以被后世历代君主禁用,就是因为分封的诸王手握兵权,对中央政府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分封一年以后,巴蜀一带的刘邦听从萧何建议,大胆起用无名小卒韩信,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占关中,俯视中原,这些霸王都知道,韩信在他眼里算什么东西!霸王快意恩仇,恩仇必报,他从不喜欢用偷袭的方法去攻打敌军,他喜欢用正面强攻的方法,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击败敌人获取胜利,赢得坦坦荡荡,老子心里舒服。

楚汉战争最后一年,霸王意气用尽,最终兵败生死;作为一个通读史书的人来说,我十分佩服项羽,哪怕他最后失去天下,反观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得到了天下,但我感觉他就是小人一个,精通厚黑之术,脸皮十分之厚,项羽是英雄豪杰,旷古绝世;我虽然鄙夷刘邦,但仍然承认他的功绩,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楚汉秀观后感篇5

随着《楚汉传奇》这部连续剧的热播,人们对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评价又重新燃起了激情,或者这种热情根本从来没有冷却过。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好几篇文章,说现在热播的《楚汉传奇》电视剧中存在很多文史错误,批评编剧没有历史常识,比如某官职或某称谓在秦末已经不存在,或者是后世才出现的,某成语以及《三字经》是后世朝代出现的等等。批评之声非常苛刻,除非这是故意炒作。

对于影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排除某些观众就是抱着“补课”,补历史常识的意图来观看的。而编剧一旦不尊重史实,则会让这些人大失所望。然而,一方面我们确实应当强调影视剧对历史常识的遵守,另一方面,观众不应该过度的苛责,因为这毕竟是艺术作品,而不是确凿的历史教科书(当然,即使是历史教科书,也有学者认为是胡编乱造)。艺术有艺术的规则,史实有史实的承当载体。艺术来源于现实,必须遵守起码的常识。但是艺术作品也需要一定的高度,需要有独特的价值体现,或博得观众一乐,或激励一代人奋斗,或教会人如何生活。艺术应该有概括性,反映某个主旨,为了确切的反映这个主旨,可以不太拘泥于某些冷僻的常识,只要尊重明显的历史常识和事件即可。

比如楚汉传奇这部剧,《三字经》确实晚于秦朝,焚书坑儒的场景或许真不是影视剧中所反映的那样。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儒生当时读什么书,秦始皇是如何焚书如何坑杀那些儒生的,可能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确实存在一些文化经典之作,被始皇帝焚烧,当时确实有儒生被坑杀。

当然,我很佩服这些能够发现那些错误的观众,他们的历史常识可见一斑。为了造福其他观众,或者警示那些“不懂历史”的编剧,这些热心的观众或学者出于常识对该剧提出了批评。然而历史剧毕竟也是影视剧,是艺术作品,而非学术著作,难道一定要严格遵守历史常识而不得变通吗?

这部剧我也在追着看,不仅因为它是“最贵”的电视剧,而且我觉得该剧对刘邦项羽等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有特色。作为普通观众,我可以从该剧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刻画中获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于我而言,这就是该剧的价值所在,是娱乐带来的额外收获。我从来不会把影视作品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与历史教科书或者学术作品混为一谈,尽管两种通过常识的桥梁作用而有某些联系,但界限也是分明的。

在家时是地痞无赖,上了芒砀山是草寇。成为沛公,可以说是刘邦登向皇帝宝座的第一步(尽管当时他连想都不敢想),沛公的“公”字说明刘邦已经不再是草根,起码从名称上不是了,而是一群人的主公。沛公的“沛”字则说明了刘邦的统治范围,也表明了刘邦做为一方主公的现实基础。无“沛”则无“公”,没有沛县,就做不了主公,当不了一方的山大王。雍齿反叛,沛县丢失,对刘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家可归,无“公”可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人最怕的不是不曾拥有,而是曾经拥有了又再度失去。面临着再度成为草寇的现实,刘邦在丢失沛县后有过愤怒,悲哀、失望,甚至差点绝望。在大秦将亡,各路英豪并起的这段波澜壮阔历史中,当时连作为群雄逐鹿中的“群雄”之一都没资格的刘邦遇到个人事业挫败,对于其个人而言是天崩地坼,而在整个“国际”格局中,刘邦几乎可以看成是大浪淘沙中一颗最不起眼的砂石。

刘邦是不幸的,因为他在事业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就遭到下属的背叛。被自己下属抛弃,本身就是悲哀的;而被自己信任的人(刘邦留雍齿守沛县,说明当时还是信任雍齿)抛弃,则会在悲哀的同时添上一份耻辱。然而刘邦又是幸运的,因为刘邦具备当时很多人不具备的高情商。纵览刘邦整个一生,高情商表现为诸多方面,如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灵活机动;为了“里子”牺牲“面子”等等。在和雍齿的这场缠斗中,刘邦的高情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沛县能够失而复得得益于刘邦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凡是。一个中心即杀雍齿,夺沛县。两个凡是则指:凡是能够帮他夺回沛县的事,他都可以干而不问底线;凡是能够帮他都夺回沛县的人,他都可以求而不论是否受辱。可以说,在夺回沛县的过程中,刘邦时时刻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凡是。

到处求援,投向景驹。刘邦刚出了这个念头,萧何就有些疑虑,毕竟景驹此人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且世上哪有什么白送的午餐?说不准是送走了雍齿这个狼,迎来景驹这个虎?刘邦则不以为然,借兵虽然不能确定将来的是祸还是福,但是不借兵则确保现在会得祸。毕竟,现实是雍齿夺了沛县。

景驹已死,顺手牵羊。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刚想找个靠山,靠山就倒了。在刘邦兴冲冲的走到景驹处时,却得到消息景驹被打死了。这消息对刘邦来说起码不是好消息吧,原先还有个借兵的假想帮手,现在却没了,还得重新找。但是刘邦聪明就聪明在减去了重新找靠山的麻烦,刘邦始终抓住中心即借兵不是目的,夺回沛县才是目的。既然景驹已死,正好想打死景驹的人借!这也是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尽管当时差距之大的让人难以接受。作为见面礼,刘邦还出人意料的称自己是来打景驹的,首先就让项羽集团对其没有敌意。

求同存异,拉拢项羽。项羽是楚人,刘邦自己也是楚人,而雍齿则投靠了魏王。刘邦三两句话,就把自己和雍齿的个人矛盾上升为楚魏两大集团的矛盾,这完全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项羽毕竟是项羽,年轻气盛,歧视“屌丝”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嘲笑般的和刘邦讨价还价还让他住马厩。这等耻辱让刘邦手下不堪忍受,而刘邦则忍下来了。毕竟他知道他要的是什么。

也许刘邦在被歧视的时候,心中想的是:面子算什么?那玩意能当饭吃?

楚汉秀观后感篇6

精彩的历史剧《楚汉传奇》是我寒假里最爱看的节目,它不仅演绎出了历史的精彩,而且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许多必不可少的战争古树。《楚汉传奇》就是我的最爱之一。

这部电视剧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汉王——刘邦。他的出身只不过是一介布衣,相当于市井流氓,后来他在当地干了一个小小的亭长,他既没有金钱,也没有什么地位,但他手底下,有一群忠诚的兄弟。刘邦善于用人,他对待手下亲如兄弟,朋友有难了,刘邦第一个带头帮忙,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捐出来帮助他人渡过难关,所以他结交了许多的朋友。

他和这帮出生入死的兄弟一起灭暴秦、平诸侯,最后终于迎来了和西楚霸王项羽决一雌雄的时刻,他审时度势,避其锋芒,使项羽的大军粮草以绝,又命韩信、周勃等几位大将分别包围住了项羽,不停的攻击,使其项羽的部队溃不成军,被汉军四面包围,最后项羽图为,被逼乌江,这时,刘邦用计,在乌江四周传出了悦耳的楚歌,使楚军士气涣散,土崩瓦解,不攻自破,最后,一代军事奇才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终于靠自己的雄才伟略得到了天下。看到这些,我不仅扼腕而叹,刘邦真乃一世枭雄啊!

看了《楚汉传奇》这部电视剧让我深刻感受到干一件大事只有及时的审时度势、看清事态变化,能够知人善用、运筹帷幄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