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和领悟的过程,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茶艺心得体会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茶艺心得体会篇1
没去___茶业公司学茶艺之前,我并未接触过太多关于茶相关的知识,仅仅认为泡茶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但经过这十几天的专业学习,我从中感悟到:当一个人的心由原来的浮躁变为平静时,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这是一个人品质的升华。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心境,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茶艺并不只是单纯的泡茶、品茶如此简单。"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常识,同时也是寓意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这会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例如日本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寂"是茶道里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需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成长是一种蜕变,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静的心境。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精致。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对中国历史和艺术的崇拜、尊敬和热爱。
茶艺心得体会篇2
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参加了由xx茶业有限公司创办的首届"茶艺师"培训班,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和积累,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解了茶最早起源于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沉淀。中国不仅是茶叶的故乡,还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
过去只知道绿茶、红茶、花茶、龙井茶、乌龙茶这几种茶,殊不知,茶的基本种类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而龙井茶属于绿茶这一分类。除此之外,它们的加工方法和冲泡方法都各有差异。
何为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比如,冲泡绿茶要用玻璃杯,因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显露出来,也便于我们欣赏茶芽形态和茶汤的颜色。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就有写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的水质好坏,对茶叶的色、香、味,特别是对茶汤的滋味影响很大。而饮茶的技巧则是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因此,可将茶水比例,开水温度,冲泡时间归纳为泡茶的三要素。
现如今,茶艺已经慢慢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来时都是以茶代礼,聚会时一起聊天喝茶,这些都与茶息息相关。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但愿中国的茶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
最后非常感谢xx茶业有限公司给大家带来的这一次学习茶艺的机会,让爱茶的人相聚一堂谈天论地,也让我的心慢慢沉淀下来,变成一个优雅的女子,而这只是刚刚开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爱茶,懂茶,惜茶的人。
茶艺心得体会篇3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万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缘,岂能相遇?”在茶文化课上,终于看到大益八式的现场表演,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我们以益之韵之大益八式感受中华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阔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说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和心得。 大益八式”给人的是一种静心享受的过程,重在一个“慢”字,讲究动作的轻柔、优美、连贯。大益八式分为洗尘、坦呈、苏醒、洗尘、养成、身受、分享、放下。 洗尘实际上是指茶道演习开始时身与心进入一个干净的境界过程。即包括入礼、礼拜宗师、礼拜客人等步骤;坦呈指向一个动作,即将茶席铺开,在茶席上摆布茶具的动作。这里的坦呈有两层含义,一是待客之坦白诚恳,二是茶具的呈现、展示。苏醒是指在泡制过程中“温杯洗具”的过程。这一过程,茶具的温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里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点;法度,是指取茶,所谓量不在多,适度就好,正是取舍有度,知足常乐,动作上要求轻柔;养成是茶汤冲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对水温有着严格的要求,水温的掌握对茶性的展现极为重要,前面几式均是为此做铺垫;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过程,先己后人,益己利人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后是分享和放下。在这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一杯好茶不是说出来也不是写出来的,还是要动手泡出来的。所谓的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等等,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
中国茶道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融会世间万物、顺乎自然的美学、哲学、综合科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茶道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如何寻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这也是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之处及它国茶道无法比拟之处。这些都足以令华夏子孙为之振奋,为之骄傲,为之尽绵薄。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正是心之静。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喝茶能够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对于很多喜欢喝茶的人来说,泡茶或许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闲暇时,泡一壶茶,静心、养性。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个好东西,而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虽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不会精心研究茶艺茶道,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闲暇时喝喝茶来达到修心养性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最后,真的很荣幸在大学生涯中可以选修茶文化这门课程,让我从之前的只会喝茶如饮料的人得以明白茶文化的真谛,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好处多多。虽然时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乐文化"等这些在充塞在各种媒体的时尚版块中大放异彩,但是我仍然相信,通过对新时代青少年的教育与熏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定能在今后为世界人所崇尚。愿在茶文化的学习中,积淀更多安定优雅的气质,平静谦和的面对今后生活。
茶艺心得体会篇4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开设茶艺培训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教授我们茶文化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这不仅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茶艺课的学习,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让茶使人间更美好。
茶艺心得体会篇5
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古时候的茶文化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唐宋时期,通过茶叶把世界很多国家的人吸引至中国,这些外国人把中国茶叶带向世界,因而茶文化在唐宋时期发展得非常好。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唐宋时期的人们都特别喜欢饮茶,上到皇帝,中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对饮茶充满喜爱,因此唐宋时期,茶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文学元素之一,唐诗宋词中很多作品都充满着浓浓的茶意。
中国饮茶历史可以追溯至神农炎帝时期,即便这个传说难以确定,但至少可以追溯至商末周初,当时巴蜀之地已经出现茶叶,当地人开始食用茶叶,并且被周王朝确定为贡品。
但真正让饮茶之风彻底风靡全国则是在唐朝时期,所以在唐朝,不管是普通的文人,还是文官,包括僧道等都喜欢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用到“茶”元素。
透过他们的作品,就可以看到一种“茶与人”的意境,例如唐朝诗人钱起写下一首《与赵莒茶宴》,这首诗前两句是:“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诗句的字面意思是说,在翠竹之下一起喝紫茶,感觉茶的醇厚,要胜过仙酒的味道。
而后两句诗:“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这是在讲自己的内心被茶水洗净杂念,所以感觉茶的味道更加浓,而自己一边听着蝉鸣声,一边与好友饮茶、聊天,非常的惬意逍遥。
整首诗下来就是在讲自己与好友在一片山林美景下喝茶聊天,然后再表达一下自己在山林之中喝茶的感受。
例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留下一首体现“茶与人”意境的诗歌,名为《萧员外寄新蜀茶》,头两句是:“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白居易说自己收到好友萧员外寄来的蜀茶,对这个茶叶还保持着很新鲜的感觉而惊奇,然后用渭水煮茶,才发现蜀茶的珍贵之处。
接着两句是:“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白居易一边把玩着茶碗,一边喝着茶水,认为这样茶的味道更佳,而且当时是他最想喝酒的时刻,但这包蜀茶代替了他垂涎春酒的口腹之欲。
这首诗也就是白居易在表述好友寄的茶很香,很好喝,正所谓有我还有茶,就是这么简单。
例如宋朝著名诗人、词人苏轼在公元1100年,写下一首《汲江煎茶》,此首诗从“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开始,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结束。
整首诗的意思是说煮茶要用活水和猛火,然后他自己跑到江边去寻找最清澈的活水,中间还讲到自己如何取水、以及如何煮茶的过程,最后是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风景,以及非常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理。
此外,苏东坡所写下一首词《望江南·超然台作》,在词中有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不管是诗还是词,苏轼都是在表达茶与人的意境。
总的来说,以上的诗作,的确都写了茶,也讲到了人,但是整体诗歌的“意境”,给人的感受就是茶与人是比较分明的,主要就是作者比较简单地写自己喝茶的情况,顺便写一下自己喝茶时的心理活动,仅此而已。
二、茶与人相融的意境如果说茶与人的意境,是指唐宋的文人把茶和人两种元素分开来进行创作的话,那么茶与人相融合的意境便是作者让人与茶不分彼此地在一起,通过这种忘我的精神融合,以此来体现人对茶道品质和人生态度的追求。
例如宋朝文人杜耒,此人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写的一首诗被流传至今,诗名为《寒夜》,第一句是“寒夜客来茶当酒”,字面意思是说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有客人登门拜访,然后杜耒就以茶代酒招待客人。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一个寒冷的夜晚,按照常理大家都在自家待着,谁会扛着寒冷半夜去他人家里?
可是杜耒的朋友就这么来了,这说明此客人是杜耒的至交好友,因而才会寒夜登门,正如清代文人孙星衍曾说“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因此杜耒的朋友能冒着严寒都要找他品茶畅谈,可见来客与杜耒的友谊非常的密切。
整首诗看似在简单叙述一件客人登门、自己简单招待之事,但深层含义是把杜耒把朋友、茶与自己融合,通过“茶”来表达朋友对自己的情谊,而自己则被客人的情谊所感动,然后才在后两句写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杜耒表达好友的到来,让他的心情和整个家里的氛围,以及窗外的景色,这些都变得与往常不同。
例如唐朝诗人元稹,写下一首《宝塔诗·茶》,此首诗首先是说茶会“慕诗客”和“爱僧家”,但茶只是一种食物,怎么会表达爱慕之情?
其实就是元稹在表达自己妻子生前喜欢他这种文人,而且是充满禅意的文人,这样一来既把茶喻为亡妻对自己的爱,同时又通过写茶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怀念。
因此不管是他自己还是亡妻,在他们俩的爱情面前,会像茶叶一般接受“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最后一句“洗尽古今人不倦”,则是说喝茶可以通过与茶的相融,找到“人茶相和”的意境,从而让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洗礼。
茶,在唐宋时期的文人眼里,具有君子品格,还具有佳人之妙质,因此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之中,写道:“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这便是苏轼把茶比作仙山的灵草和冰清玉洁的佳人。
接着在他又写道:“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指茶似君子一般本质高雅且朴实无华,这何尝不是苏轼在说自己的品德修养!
因此,“茶与人相融”之意境,主要是作者把茶与人的道德品质和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追求真实情感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境界。
三、无茶的意境所谓无茶意境,并不是真的既不说茶,也不言人,而是没有言茶的情况下,依然在表达“人”和“茶”。
例如唐朝柳宗元写下一首《夏昼偶作》,第一句是“南州溽暑醉如酒”,就是说南方永州的夏天特别湿热,他自己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仿佛喝醉酒一般;
接着是“隐几熟眠开北牖”,柳宗元说自己打开房间北面的窗户,倚着几案就酣然熟睡了;最后是“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在睡着时只听到山童敲击茶臼的声音。
因此,整首诗只是表面上看单纯地叙述自己的某天中午的生活状态,但同样把“茶”和“人”的各自状态给写了出来。
例如被誉为茶圣的陆羽,不仅留下巨作《茶经》,还留下一首《歌》,内容是先写四个不羡,即不羡“黄金、白玉杯、朝入省、暮入台”,最后来两句“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如果只看陆羽的这首诗歌,只知道他在说自己不羡慕什么,但是他到底又羡慕什么,并不知道。
因为他通篇下来就没有提“茶”,也没有写“人”,甚至可以说仅看整首诗,也不知道他是写谁,不知道他想表达的真意。
但了解一下陆羽一生的经历,再阅读这首诗,就仿佛能听到陆羽在表达自己不羡慕什么金银珠宝,也不羡慕别人高居庙堂,表示自己唯独爱茶道,这便是陆羽的无茶意境。
例如宋朝黄庭坚的《品令·茶词》和《踏莎行·茶词》,这两篇也是没有提到一个茶字,就是把“无茶”的意境传递得非常到位。
就如同各种武侠小说里面讲的,剑术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剑,但这句话并不是说真的要抛弃剑,反而是要求练剑之人忘记表面上的剑术,深入地去探究和领悟剑道。
因此,“无茶”之意境,就是唐宋文人墨客在茶道之上的一种精神升华,他们表面上“无茶”,主要是不再沉迷于茶的本身,他们相当于再进一步地体现“有茶”之意。
是文人们在更深层次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让“无茶”意境达到一个所谓的“无中生有”的境界,让人与茶没有精神界限,最后实现人与茶达到浑然一体,可以给读者一个无茶胜有茶的绝妙意境。
总而言之,唐宋时期的文人或者其他人士,哪怕是普通百姓,他们在喝茶时,都是有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认知,并不是单纯的喝茶而已。
即便是阅读他们作品的读者,在用心阅读之后,仿佛被他们带到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意境之中;而唐宋时期的文人或者僧道,他们通过喝茶可以让自己的精神状态不断地升华,从而领悟更高的精神境界。
1、《唐诗宋词》
茶艺心得体会篇6
谁不说俺家乡美—谈谈我们家乡的茶叶。
其实我对茶叶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但是感谢这学期选择了张老师的茶艺课,让我对茶叶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也对茶叶产生了很多的兴趣。我想谈谈我的家乡麻城,它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紧邻省城武汉。麻城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季为普遍现象。在这种温暖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我们麻城得以盛产茶叶,其中又以龟山绿茶和福田白菊最为有名。
小时候,就记得每一年家里面总是有亲戚送来的茶叶,是绿色的,泡起来闻起来茶香浓郁,啜起来甘甜清凉。后来,爸爸告诉我,这是我们麻城龟山茶厂所生产的龟山岩绿茶叶,产于大别山南麓的麻城市龟峰山。这里自然风光独秀,林木葱翠,茶树多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的半高山地带。龟山岩绿为条形绿茶,其品质特征为:条索紧细圆直、锋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黄绿嫩匀、极耐冲泡。
曾经去龟山游玩,有幸见识到了当地茶农绿茶制作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杀青”。半辈子当茶农的张伯伯告诉我我说,杀青主要是为了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二是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左后是蒸发部分水分,让其变为柔软有韧性,便于揉捻成形。鲜叶采来后,张伯伯先将它们放在地上摊凉2—3小时,然后进行杀青。张伯伯说杀青要掌握几点诀窍,一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使杀青锅或滚筒的温度达到180℃左右或更高,然后适当降低温度,使芽尖和叶缘不至被炒焦,影响绿茶品质,达到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目的。第二是要掌握“老叶轻杀,嫩叶老杀”。所谓老杀,就是失水适当多些;所谓嫩杀,就是失水适当少些。杀青叶适度的标志是:叶色由鲜绿转暗绿,摸起来叶软,稍稍粘手,嫩茎梗折不断,紧捏叶子成团,稍有弹性,茶香显露。
这让我了解到,制作茶叶的过程需要多么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勤劳的茶农从采茶,到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步骤都那么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正是因为他们认真的工作和细心的态度,才能让我们在家里喝上香气扑鼻,热腾腾的好茶。
喝绿茶是有很多好处的,其中我觉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可以清肠胃去油腻,时刻保持身体舒畅,从来达到瘦身美白的功效,由此可见我们女性是很需要喝绿茶进行保健的。我也为我们家乡能够盛产绿茶感到骄傲与自豪!
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家乡另一种有名的茶叶,那就是福田白菊。“麻城福白菊”已与浙江桐乡杭白菊、江苏盐城白菊齐名,产业规模和产能为全国三大菊花基地之首。福田白菊的特征是花朵大、肉厚、白色微黄、甘味爽口,其品质居“三大基地”之首,已向国家申请“原产地保护”。每次从家里返校的时候,妈妈都喜欢给我装满满一罐的白菊,让我在学校里面泡着喝,白菊花清香味甘,
泡茶喝可增进茶汤香味,适口性好。而且它淡雅的风味纯正的口味,也符合现代人类崇尚自然、关爱健康的生活需要。
有一首关于歌咏福田白菊的诗词,我觉得挺美的,现在在此与大家共同欣赏一下。
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何惭谢雪清才咏,不羡刘梅贵主妆。更忆幽窗凝一梦,夜来村落有微霜。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陆龟蒙的《重忆白菊》,他描写了白菊盛开的景色,以颜色来侧面描写菊花的清香和幽姿,并且表达了诗人自己高洁的品性。
虽然麻城的福田白菊在三大菊里面品质是最好的,但是却不是有名的,我想就我自己所见所闻来谈一点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首先是由于麻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商品观念和经营管理以及广告,互联网等形式的营销手段缺乏运用,加之管理技术没有抬上去,所以进尽管很有价值和商业价值,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被人们重视。在06年之前,大部分的福田白菊都是被杭商收购,非常不利于本地茶商建立自己的品牌。
那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推动家乡的茶经济发展呢?首先是要和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销福田白菊。
其次,要广泛推销茶文化,以传统,怀旧,高端,精致的生活为口号,运用电视广告,发行专业报书刊物来扩大影响,瞄准城市的中产阶级。
第三,要大力吸收民间资本,搞好政策,也可以和大学连办茶叶班补充人才,用当地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开发多种产品。
第四,要在游客在福田镇参观旅游的时候将菊花茶免费赠送,或让游客体验农家游的乐趣,让其采茶,熟悉茶叶生长制作的过程,培养其对茶叶的感情,使之成为潜在的顾客。
爸爸常对我说:“茶如人生”。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奔波忙碌了一天,风尘仆仆了一天,不妨用些许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品茶,让饱蘸智慧的茶香浸润我们的生命,让人生如茶,芬芳怡人。在淡泊的心境中,才能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达,才能体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真谛。只有在返朴归真,原汁原味的生活,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意境。
这就是我们家乡两种十分著名的茶叶,龟山绿茶和福田白菊茶,两种茶叶各种各有的特色和功效,都是十分适合养生保健的好茶。我爱我的家乡,我也爱我家乡的灵水清茶。
参考文献:绿茶的功效与作用
茶艺学习是提升修养的一个过程,而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努力的。我们应该有责任让自身更有修养。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一切,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静的心态对待,用修
养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老舍的《茶馆》里写着这么一句梵语:真水无香,即把散乱的心神凝结一处。心境淡定了,生活自然也美好了,生活的环境也变得更有修养的质量了。
成长是一种蜕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学到很多。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淡定而平静的生活。
茶艺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精致。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对中国历史和艺术的崇拜、尊敬和热爱。
茶艺课的学习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让茶使人间更美好。
茶艺心得体会篇7
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