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4-01-29 作者:Surplus

当我们对事情有了特殊的看法后,不妨认真写一篇体会吧,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心得体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经典诵读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8篇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分散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宝,利用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宝,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讨论和试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吸取精神的养分。半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今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细心设计了很多活泼好玩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活动时间,开头是集体读,读的形式许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敏捷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喜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后来由于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嘉奖的方法,但凡背诵下来一段《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终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乐观的鼓舞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忱一每天增长。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静静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以前,班级间或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公共场合,你会发觉我们的同学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导——公共汽车上,有同学在给年老的人让座位,由于他知道“长者先,幼者后。”袁尔迪的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到:“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感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久都会是社会的财宝,家庭的傲慢。”

闫鹏的家长在来信中写到:“以前孩子特殊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许多,对待长辈表现的特别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忙妈妈洗脚或做饭,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全部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安康成长而喜在心里,特别感谢学校和教师为训练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美文,实在是一种极佳的训练方式。“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妙纯净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知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连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们深深地信任,今日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2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本学期以来,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积极拓展教师的经典诵读范围,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陶冶高雅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落实活动方案

将全体教师按照学段分成三个组,由负责人每月一次带领教师集中学习,在集中学习时以集体诵读为主要学习方式,为老师重温经典创设浓厚的氛围,加深了教师的学习体验。根据《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小学篇)的内容,教师在课下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并对诵读的内容及感受进行梳理总结。

三、收获和体会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在诵读实践中,教师们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了记忆力,积累了语言,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人文内涵。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老师们树立了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经典浸润人生,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我们坚信,只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勤奋工作,我校一定会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扎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经典诵读心得体会》,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3

20xx年10月25日,伴随着深秋的冷雨,怀着一颗渴望而又真诚的心,我来到了焦作师范专科学校,参加为期15天的国培小学语文短期班培训。能参加这次国培,是幸运,是难得的机遇,更是前进的动力,此次学习我共听课16节,聆听专家讲座15场。这次培训,给我们创造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专家们渊博的知识、名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敬业精神深深教育和影响着我们,使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霖使,我收获了成长的快乐与幸福,使我有了重新跋涉的起点!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在此次培训中,师专邀请了浙江省湖州吴兴区研训中心盛新凤、浙江省兰溪市兰江小学叶小平、河北廊坊市二十一小学的王越、焦作市实验小学王文利等老师执教了《天净沙秋思》、《活化石》、《群文阅读———奇诗妙词》、《观察中的发现》等观摩课,涵盖高、中、低各个学段,阅读、识字、习作等不同类型。同时还邀请河北省廊坊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占国老师、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李云龙老师现场评课,把鲜活生动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批评放在课堂上,《说课与高效课堂》、《课例研究的理论与实务》、《“六步作文”教学研究》等培训专题,从课程设计理念、学科知识素养,到教学操作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研讨的目标与作用,对语文课程教学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做了选择性的、有重点的解读,切实回应广大学员心中的疑问和焦虑,真正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王保双老师诙谐幽默的讲座《古诗文诵读》,让我看到了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古诗词在今天依旧绰约动人!申华岑老师的讲座《中国山水诗中的生命智慧》,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深邃,情感真挚,使人不由对其文学造诣之深厚而啧啧赞叹,同时更加感受到,一个人的魅力不在容貌,不在服饰,而在语言:语言的魅力无穷!焦作师专幽默风趣的王国防教授关于《关注心理健康 打造幸福人生 》的讲座,使我对教师心理对于学生的影响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使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教师保持阳光心态,才能教育出阳光聪明的学生。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4

我们幼儿园在全体教师和领导的带领下对孩子进行经典文学教学已有一学期了,起初我也困惑:这么深奥的内容,孩子们能理解吗他们能记得住吗他们会对诵读经典感兴趣吗家长们会支持吗而且都不是孩子年龄阶段的内容,就在自己对经典文学诵读产生困惑时,我们全园老师进行经典文学诵读活动的介绍,它对孩子所产生的长远影响等等,在这次谈话讨论中,我们老师都各自提出了对经典文学的看法,获益匪浅,会后,我结合吸收家长介绍的,自己也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从而对经典的诵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在一段时间里,经过一定的尝试和摸索,没有很多的经验,但是对经典文学艺术的诵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说实在的,以前对经典文学作品知道和理解得都不多。现在,幼儿园里开展了诵读经典的活动以后,要求教文学艺术兴趣班的老师自己首先要多读,复印了几份闲来时进行诵读,起先,总感到难读,读了若干遍以后,却越读越顺口,还是比较有韵味的,真佩服古人。读了以后才觉得这些经典里面写的`真的是非常渊博和有内涵,它可以教会你做一个好人的道理,如何尊敬长辈,如何对待朋友,如何遵守一些道德常规,其实,读了这些经典以后,不光孩子会受到好处,我们老师也会受到很多的好处,如:有时心烦气燥时对个别特调皮、行为习惯、能力差的孩子,家长又很放任的孩子真的随他去的念头时,我脑海中马上会跳出《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让我的教学行为马上做了调整。那么,老师的信念决定了对孩子的教,只有老师自己认可了,才会积极的实施对孩子的教。

总之,诵读经典就是一再重复的念唱,我觉得重点是:小孩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只要反复念,孩子自然就能背诵。教师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老师和家长们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在一学期的尝试教学中,我觉得在幼儿园开展这样的经典诵读活动还是比较可行的,对孩子来说,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优秀文化的熏陶,对他们肯定收益非浅。如果加强每一位老师对诵读活动的重视性,在每天进行渗透,效果就会更好。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进行,我们杨树林中心校幼儿园的经典文学诵读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宽。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5

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读了《大学》后,我虽然不太懂其中的奥秘,但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欢《大学》中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理解这三纲领就是去恶从善、改正缺点,弘扬光明的德行,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呢?诸葛亮告诉我们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恬静才能修身,只有俭朴才能涵养品德,只有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内心宁静才能高瞻远瞩。

?大学》这本书总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须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刘蓉少年时在屋子里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这屋有一处洼坑,每次经过,他总要被绊一下。刚开始,感到很别扭,走着走着也就习惯了。有一天,父亲看到他被绊一下也没感觉,就很生气,大声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国家呢?”是啊,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这就是《大学》这本书教给我们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从修身开始。比如,你将来想做什么工作,而现在却不努力、不学习,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对现实,到最后还是一事无成。只有一直向着一个目标出发,不断努力,才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标!要在家孝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在社会不为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为名利所困,对朋友要守信。我学《大学》,感到很有收获,今后,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6

近日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武昌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义上强调,让中华经典进校园、进教材,确保“三个一”的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因为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为了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积极营造“诵读中华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近日,陈庄学区开展了第四届“书香陈庄”读书活动。陈庄小学的领导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开展活动。

本次活动以“诵经典品书香塑人格”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学生诵读成果,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主要是利用板报、广播、校园内悬挂横幅、外面张贴标语200条,还有经典诵读栏等进行氛围的营造。

二是开展竞赛活动阶段,比赛项目有征文、书法、给经典配图、手抄报、读书记录卡、讲故事等,在此项活动中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确保学生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周至少上一节阅读课,每季度读完一本书。

三是总结表彰阶段,表彰在活动中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指导老师,这将在12月下旬举行。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在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国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篇8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人文精神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从我校开展“背诵古诗文,明理诚信做新人”实验课题以来,全校上下掀起了吟诗诵词的热潮,我作为二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诵读古诗文,更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结合我校多年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重吟诵,增强积累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教师必须多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校本实验教材《悠悠中华魂》、《漫漫古典情》、《词海拾贝》所精选的内容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吟诵。

因此,我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读中悟情”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诵读为本,读中悟情”,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古诗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使之成为一生见识高远、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通过大量诵读,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能培养学生们开朗、自信、勤奋、友善的道德素养和诚信的人格品质,对他们以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吟诵方法,如节律朗读法、诗配画法、节奏朗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配乐诗朗诵……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记住即可。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这是保证诵读的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我在实践中就提出了“天天读古诗,早晚十分钟”和“背诵古诗文,明理诚信做新人”的口号,并开展了“四个一”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即一周一节校本古诗诵读课、一月一次活动课、一学期一次赛诗会,一年一次读书节。大量的吟诵古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古诗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是为学生今后的领悟、写作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重自主,培养悟性

古诗文诵读中学生情感的培养,应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行为。在吟诵活动中,我们提出的“诵读为本,读中悟情”,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用分析代替学生的吟诵,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自悟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远比我们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绝非教师能分析清楚的。再说古典诗文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如吟诵李白的《赠汪伦》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使学生能够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的校园。李绅的《悯农》学生通过诵读知道农民的辛苦和粮食得来不容易,要珍惜粮食。孟郊的《游子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我们要尊敬母亲,长大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篇《示儿》激发学生深挚强烈的爱国情怀,学生能为中华之屈起而读书”……一首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洗礼,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重持久,感悟真善美

教育应专注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秀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该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诵读古诗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古诗词都有很多相关的经典名句。春节时,学生诵读“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宵节时学生诵读“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中秋节时学生诵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重阳节学生又会诵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们心里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民族传统的节日,爱我们的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在古诗文的吟诵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是我们开展吟诵活动的最终目标。吟诵古诗文,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但在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和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完美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我们深信,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然会把思想认识转化落实到行动上,通过诵读唐诗宋词,学生悟到真善美,小事知道孔融让梨,大事知道保家卫国,天天诵读,日日吟诵,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出美好的人生。

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载体,大量、自主、长期地吟诵之,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提高我们文化品味,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经典古诗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淀高尚情怀,积淀优雅趣味,开启学生们智慧之门,开阔学生们的胸襟,磨砺学生们的心智。让我们和学生手把诗书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遨游,沐浴春风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