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晓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4-01-26 作者:Trick

在写心得体会中我们能发现自己的潜力,挖掘自己的优势,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春晓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读春晓心得体会6篇

读春晓心得体会篇1

很快的一节课就结束了,上公开课时往往觉得时间变得格外珍贵,之前设计好的内容还没有全部完成,下课的铃声便已经响起。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节课我教给了学生多少东西,他们又掌握了多少?生字仅仅认识了六个,从字形到字义,再到巩固生字的词卡,古诗的朗读与背诵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并不多,因为这之前我已经作了一个初步的调查发现这首诗很多孩子幼时都背过,所以课堂上读诗的步骤较少,即使如此,一节课的时间还是觉得各个教学环节紧紧张张,时间不够用。

应该说这节课上学生对六个生字的认识还是比较好的,从字形到字义通过扩词扩大了学生对生词的积累,过后通过复查我发现班中百分之九十六的人记得牢固,这也让我再次明白,充足而又精心的备课,激情洋溢的课堂上学生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本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便是在古诗含义的理解上,一年级古诗教学不强调生硬讲解,可以借助插图,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含义,然而由于课堂组织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也不够好,在教学时思维混乱,讲课时有些丢三落四,仅仅通过插图以及小问题重点理解了后两句的大致含义,并通过朗读体会,对于古诗的前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感悟较浅。没有组织好语言让学生真正走近诗人,这是一大遗憾。

课堂组织能力决定了能否顺利地将各个教学环节完美地实施,就因为在生字认识上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来的写字指导没了时间,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生字多的课文,仅仅是字的学习,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的理解再到巩固就需要一节课,学得放心扎实可教学进程却跟不上。若匆匆走个过场势必有很多学生掌握不了。

读春晓心得体会篇2

一、用音乐的材料营造音乐的氛围。

本堂课以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春晓》来导入,考虑到学生对现代合唱曲的音色、旋律上的不熟悉,我适时地让学生欣赏经典的视频资料,由桑叶松指挥的《春晓》视听的结合让学生的兴趣再一次提高起来。

二、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

教学手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教学内容自然生成的,手段不是非新颖不可,而是要恰到好处,所以我在整堂课中反复使用的教学手段都是音乐的,比如“哼唱旋律、节奏、图形谱、动作表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仔细地临听音乐,关注音乐,真正沉浸在音乐之中。当然,这些手段的运用是抓住每一句或每一段旋律的最主要的特征而自然生成的。有些也不能互换,比如我认为在教学合唱《春晓》最有特点的应该是在音色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提问是人声模仿大自然中的那些声音?人声除了表现歌声还可以表现词,层层深入,层层剥笋,引导学生理性地感受人声的表现力。

三、用音乐的技巧指导音乐的表现。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我们音乐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也应重视音乐的表现和创造力。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创作图形谱,要求明确到位,学生才能最准确的表现出音乐形象。在课的结束部分,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图形谱,用绘画的形式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

读春晓心得体会篇3

授完古诗《春晓》,感觉春意融融。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课堂上,以下几方面做的不错。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个字告诉你不明白意思?“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

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三、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学生的兴致高涨,通过这样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刚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而现在却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我在教学时还有个别环节把握得不好,让学生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让学生说得少了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再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教师要特别注意组织课堂纪律。

读春晓心得体会篇4

人间烟火气,最俘凡人心。当爆竹的吵闹渐渐离我们远去,新桃渐旧,我们走过《元日》,放眼《春晓》。

隐入尘烟,归还田园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少年时期又恰逢盛世,当然要一展自己的抱负,可惜他的仕途并不是很顺,但即使未能一展雄心,他也仍然坚守本心,不去像世俗人那样阿谀奉承,上山去做了那避开世俗杂乱的隐士。他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去长安游玩,想顺手考一个进士,但是却没成功。曾在太学院也就是像我们今天的学校一样的地方写诗,因为他诗写得太好,一下子成名,大家都很佩服他,把笔都放下,意思自己写不出比他好的文章。开元二十五年被张九龄招去做幕府,后来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然有一些愤世嫉俗的词句,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对于孟浩然这个人啊,我认为他可以称作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盛唐之时科举亦是盛行,但是科举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身份,其间不免要做一些折腰侍权贵之举,所以孟浩然也可以算是盛唐遗珠,但是这也成就了他“兴象”创作先驱的高大形象。他的诗风可用“雅致”来形容,一亩良田,一汪清泉,一朵雨后落花,充满生机活力,欣欣向荣,不求大富贵,不怀大抱负,却也使得人生充满希望,安逸宁静又不失幸福。换做今天,便是生活无忧无虑,丰衣足食,闲来无事,还可以泛舟而行,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而在盛唐时期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恬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这种小清新的风格,在当时很受大家喜欢。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清新易上口,非常适合我们现阶段的同学来学习。孟浩然最喜自然,写出来的诗也如其人,浑然天成,不事雕饰,十分有趣。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美景流经的他心脉,再有笔尖写出,这便是自然授予他的妙手,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晓》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细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春晓》大家就会有很深的体会,雨后的落花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你是否嗅到了那一丝芬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清新的雨后清晨吧。

春晓,顾名思义,指的是春天的早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个仅二字的题目,便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清新的世界,想象一下,天色微亮,我们从床上起来,因为昨夜伴着雨声入眠,所以这一觉睡的特别香,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推开一扇小窗,空气里满是花的芬芳与雨水的清爽,笑容很自然的就会浮现在我们脸上,这是一份来自大自然的礼物,这是它赐给每一个对生活细心的同学的一丝酣畅淋漓,这也是你和大自然的一个小秘密,你的春天会比别人的春天更加美丽。

说完了你嗅到的春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的春天,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一句话,“春眠不觉晓”中的“不觉晓”是说不知不觉天就亮了,相信我们生活中也一定有这种时候,睡得特别舒服,不知不觉地太阳就已经升起来了。这写的是诗人因为春宵大睡一场,天已经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朦胧中带着一丝惬意,如果你每天的事情很多,或者心事特别重,肯定不会睡得这么舒服,所以这一句我们可以看作是作者在秀他的归隐田园后的美好生活,无忧无虑,十分惬意。

再来看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单看这一句,到处都是鸟鸣叫的声音,简短的五个字,尽显生机与活力,把这一个春晓的景象描绘成了一派充满希望的春日清晨图。联系上句来看,一觉醒来,听到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所以我们细品一下,由此可知是鸟儿的欢鸣把懒睡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的屋外已经是一片明媚的春光,万物复苏,整句自然而然,诗人舒服的状态和惬意的心境跃然纸上。

也正是这番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又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好比我们大梦初醒,会回想起昨晚梦到了什么,而一夜无梦,又伴着细雨,则在方醒之时,那朦胧细雨,便又会萦绕心头,诗人亦是如此,他便展开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被雨点打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分析其意境,当知夜里的一阵风雨定然不是疾风骤雨,而会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它如一层轻纱陪伴诗人安稳入睡,把清晨洗涤的更加轻快明丽,并不可憎。但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我们通读了整首诗,了解到作者通过对清晨一抹春光的捕捉,描绘出一幅浑然天成的春日清晨图,向大家展现了他田园生活的美好与惬意,那种略带慵懒的舒适,正是大多文人向往的忙里偷闲,雅致的生活,前半段诗人的心情欢喜舒适,与明媚的春光缠绵,而后半段诗人爱春转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那昨夜细雨,惜那雨后落花,惜那春光渐去。我们生活中亦是如此,有许多美景也好,喜事也罢,领略过一分,便少了一分。眼前的春光,一扫而过,错过的明媚只得来年开春再来欣赏,人生又有几个春,更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遗憾。

把这首春晓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像诗人那样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更是勉励大家珍惜时间,各位同学仍是少年,来日方长,前途可期,当珍惜时光,须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祝愿大家前程似锦,善用时光,不留遗憾,谢谢大家。

作者:明锡

读春晓心得体会篇5

第三周行政听课,我上《春晓》这一首古诗,其中,我在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分析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从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你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时侯吗?(生1:春天)恩,是春天,但你能说具体一点,是春天的什么时侯呢?(生2:春天刚来的时侯)(生3: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侯)你真棒!老师也同意你的意见,这里说的时间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侯,因为花儿经风吹雨打,花瓣就要落下许多,说明花儿已经开了好长时间了,春天也将过去了。

接着,我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完诗句后继续我的教学: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那些花美吗?(很美)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这景象真美!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什么感觉?(生1:舍不得春天;生2:春天,我喜欢你!;生3:春天,我要抱着你……)诗人爱春天、珍惜春天,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第二天找梁主任评课,梁主任谈了对我们班的第一感觉,课室整洁,学生行为规范很好。对于我的课,在课件,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朗读的方面都做得不错。但也有向我提出意见,就是在分析是早春还是晚春当中,梁主任觉得跟我的看法有出入,花落不代表就是晚春,花落了不知多少不一定表达的就是诗人不舍得春天的感情。

细心一想,觉得梁主任说得很有道理,我自己对诗的理解就局限了学生对诗的体会,压制了他们的真实的感情。因此,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加以引导,但不能限制学生的真实情感,把学生引向正确阅读的轨道,修正学生阅读理解的偏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读春晓心得体会篇6

文 | 谢小楼

01

中国的古诗词中,流传得最广的,我觉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孟浩然的《春晓》。

这三首五绝,语言浅白,大家看一遍就能读懂记诵,韵味悠长,值得大家反复品读,所以自然传诵极广。

今天我们就读孟浩然的《春晓》。

02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晓:早晨,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即春天的早晨。《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闻啼鸟”是“闻鸟啼”的倒装。

春夜熟睡,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醒来时,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昨夜,来是助词。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回想起昨天夜里的阵阵风雨,不多少美丽的花儿被风雨打落?

03

我们赏诗,经常会看到一个词——韵味悠长,但是到底怎么个韵味悠长,似乎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我,则希望把这种解读落到实处。

那么,这首诗是怎么韵味悠长的呢?

首先,看这首诗中的关键转折,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春睡醒来,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醒了,但他并没有起来,而是听到了四处的鸟叫,春天的勃勃生机通过听觉传达至诗人的心灵。然而,诗人没有继续写醒来后的情景,而是诗笔一荡,由鸟啼声联想到昨夜的风雨声,又由风雨声联想到被风雨打落的花儿。

这个转折很耐人寻味。

很多人再读前面两句的时候,都会觉得诗人昨夜睡得很好,因为诗人是自然醒来,而且醒来后听到的是生机勃勃的鸟啼声。但是,如果睡得很好,那他怎么会听到昨夜的风雨声呢?

要知道,诗人特意提到昨夜的风雨声,那便不是诗人在酣睡间不经意听到的,而是这风雨声已经触动了诗人的情感。

我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个风雨萧萧的夜里,失眠了,思绪随着风雨飘荡,然后不知不觉入睡,如果没有什么事的话,我们也许同样会在鸟啼声中醒来。

所以,这首诗写的才不是什么喜春惜春的情感,而是诗人昨夜的情思。

那么,诗人昨夜再想什么呢,其实,人的内心活动是复杂的,诗人躺在床上,被风雨声所触动的是一种情绪,并没有具体的的对象,而只有大概的指向,所以,诗人用“落花”来隐喻这种情绪。

落花,可以指青春的逝去,可以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消逝。

其次,这首诗韵味悠长的地方还在于它情感的复杂性。

读后面两句,有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然而你回头前面两句,却又是众鸟啼鸣的勃勃生机,诗人在春睡醒来之时,昨夜的情思未过,今朝的新绪又来,两种情思交织,形成独特的诗境。而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只有刚刚睡醒之时才会有。

诗,一般都有特定的主题,有的就专写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有的就专写万物生发的喜悦之情,而孟浩然这首《春晓》,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巧妙地将两种情绪糅合在一起,悲喜莫名,我们只有不断地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唐诗解》有云: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04

我读这首诗,看了诸家的解读,却都不甚满意。

有说这首诗是写喜春惜春的,前两句喜春,后两句转而惜春,可是,这些都是解诗的套话,看到鸟啼,花落,嗯是春天,前两句情感积极,便是喜春,后两情感消极,便是惜春了。这是解诗的文字,不是解诗的情感。

一个诗人的内心活动,是敏感而复杂的,我解诗,是代入诗人那一刻的内心活动,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当然,我解的也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

关注微信公众号:倚剑听雨楼(yjty-lou),一起精读《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