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1-21 作者:Monody

写读后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让我们可以倾诉内心的感受和思考,阅读后,我们总是被书中的情感和故事所深深吸引,读后感是我们表达这些情感的方式之一,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静夜思》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静夜思》的读后感7篇

《静夜思》的读后感篇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有,低头思故乡。读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时,让千年之后的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浓浓的思乡、念乡、爱乡之情。俗话说,月是故乡明。作为一个漂泊江湖的游子,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远离那生我养我的苍天厚土,在夜半无眠时,在明月独照时,怎能不心心念念那生我养我的地方。远离故乡的游子啊!就像那无根的浮萍,无依无靠,流浪在他乡、流浪在远方。

诗人生在封建时代,凭着一腔报负和杰出才干,欲报国而无门,只能奔波在流浪的路上。他曲折的人生之路,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让他饱尝远离故乡、四海漂泊之苦。诗人是炳照千秋的诗仙啊!他可是身不满七尺、雄心万丈的啊!他可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啊!可生在那个封建时代,就得离乡,就得漂泊,就得流浪的人儿像雪花样飘洒在天涯,就得尝尽亲人离别、背井离乡、报国无门之苦。想想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儿童,真正是泡在蜜罐里的啊!我们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学好过硬本领,将来建设好自己的故乡。

虽然我的故乡还不美,而且也不富饶,但是只要我们学好过硬的本领,长大后就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把他建设成地也肥啊!水也美啊!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折不扣地学好文化知识,力争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相信诗人思乡恋乡、结束漂泊的梦想在我们身上一定能够实现。

《静夜思》的读后感篇2

?静夜思》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静夜思》的读后感篇3

窗外的月亮已高高挂起,皎洁的银盘散发着明朗的光辉,可这一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能抬头仰望那似有月宫嫦娥的玉盘,在这种时候,同样的对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诗仙李白的那首《静夜思》,虽时隔千年,但那对月惆怅无比的情境仿佛又回到了眼前,历历在目。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思乡怀人的不朽名篇,可那一篇能赶得上这首千古名篇呢?我在这难以入眠的夜晚,静静的怀念那远隔千山万水但彼此相通的至交好友和生我养我的那一边土地上的亲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不是佳节,但倍思亲我却能感应到。腿部微曲,徐徐迈步,缓缓的扭动落地窗的把手,落地窗发出一声轻微的“吱呀”声,这在平时是再平常不过的声音,可在今晚看来,这声音是多么的刺耳,大概是因为我的心境吧。我微低下腰,两臂交织,下巴轻轻的放在双臂上,对着别墅后的泳池呆呆的出神,此时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群雄割据、战马嘶鸣的三国时代,小乔在我的眼前起舞弄清影,舞罢,绝世美人竟留下了双行泪珠,那泪珠中,含着对公瑾的无限怀念和追思。

再小乔的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代“武圣”关云长,那败走麦城时面对兵士逃亡,城中将领损失殆尽,军心严重不稳时,那坚定的言辞和眼神,“走小路”,这是关羽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先前的麦城惨败并未使他明白所谓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还抚须长叹,说自己智勇双全,怎会失败?最后固执己见,被曹仁,徐晃二将所逼,被马忠所擒,死时,眼里流的是英雄泪。我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竟然发现我落泪了,我嘴角微微上扬,突然觉得好想笑,但却又笑不出来。这时,我的红颜好友阿茹娜已悄然为我披上了一件运动衣。“又不睡觉,想什么事么?”阿茹娜眨着大大的眼睛对我说。“我在想小乔和关羽。”

我淡淡的说道。“小乔,不是四大美女吗?”“不是,她是三国时期的美女,赤壁之战就是因为她”阿茹娜听罢,便不再说话,低头好像在想什么。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国,这一次的地点、时间与上次不同,是回到了赤壁,曹操为了小乔南下攻击吴、蜀两国,而周瑜为了小乔拒绝求和,正所谓“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有那将唐王朝推向鼎盛,又推向没落的唐玄宗李隆基,最后不得已,赐那个倾国倾城,却又红颜祸水的杨玉环一死。我叹了一口气,心想这一个王朝纵使再强大,也最终败在了红颜上。我微眯起眼,注视着游泳池,蓝粼粼的水波把我从已失去的千年回忆中拉回,我顿了顿,突然发现月亮不见了,原来的月亮倒映在泳池中央,可现在却没有了,再抬头一看苍穹,月亮却被乌云遮住,天空朦朦胧胧似有一层薄雾不一会竟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此时,我才感觉夜晚是那么寒冷,我转身回到屋中,节奏和原来一样,慢慢地躺在床上,由于刚才的思考,我的心里萌生了一丝睡意,渐渐的睡了过去……

《静夜思》的读后感篇4

母亲节的夜晚,月亮甚是美妙,借着月光,漫不经心的我翻开书,月光正巧映在了《静夜思》上。

“分不清是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一头银色的白发。”

此时,我想到了母亲。

曾是谁为我披上寒衣?又曾是谁为我们送上一碗还散着腾腾热气的米饭?

她会是谁?

银发铺满她的额头,老茧布满她的双手,她曾为我们踏进医院,她又曾为我们迈进校园,但脸上总是挂满微笑,是母亲,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怜,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我的心颤抖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仰望月光,也许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注视着月亮。

“母亲啊,采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岸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啊!”

注视月光的人们,把与你母亲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吧!

月光会传到每一位母亲心中,放下担心的样子,会欣慰地为你祝福。

“月,在今夜饱满如圆。”

在今夜,一定会有许多游子正牵挂着自己的母亲。

哦,牵挂,牵挂……

《静夜思》的读后感篇5

?静夜思》原是李白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如今被编成了一首歌曲。悲伤的旋律充分的描绘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家乡是一个很常见的词,它在我们愉快时也许会被忘记,在我们孤独时也许会被想起,但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家乡都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每当新年来临时,我们穿着漂亮的新衣乘着火车回到家乡,看看路边坚强的雪松,还有那盛开的野花,自己的亲人正在门口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但是,李白却享受不到这种优越的待遇。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供你使用,只有渔船、马车。可是乘坐他们近则一周两周,远则两至三月,还很贵。所以有些人士总是回不了家,李白也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凄凉的明月,思念家乡的心情,久久难以入睡,此时此刻,那诗句也在纠结着我的心。在这悲伤的诗句中,配上那凄凉的音乐,真的令人难以忘怀。

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条件,不仅可以回家乡看看,还可以去各个地方旅游。以前思念亲人还需要写信,而现在有网上聊天,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看到亲人的样子。原来,是一个个的梦想,如今,我们已经把它变成现实。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共同携手,创造未来!

《静夜思》的读后感篇6

李白,我们心中最伟大的诗仙,你虽然离开我们已1200多年了,但故乡的人民依然深情地怀念着你。想必你在天之灵一定看到了吧?故里江油仍保留着你那么多珍贵的遗迹,随处可见你娑爽的英姿,乡亲们时时都在传诵着你好学成才的故事,咏唱着你不朽的诗篇。“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多么美妙的诗句,怎不令人喜爱,怎不令人难忘?要知道,你在低头思故乡,故乡江油的人民也时刻都在想念着你啊!今天,在这阳光明媚的周日,我又再次地加入了寻访你故居的队伍,来到了青莲镇,来到了陇西院,来到了江油人民为纪念你诞辰1300周年,在你儿时的乐园天宝山上建成的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可大啦!占山地面积达500多亩。太白碑林真美!遍山的花草树木,满眼的亭台楼阁,更有看不尽的碑林。亭台楼阁,一律的唐式建筑;碑林各式各样,有方柱碑、圆柱碑、地碑、扇碑、梯碑,还有石碑和崖碑,碑上都刻着你的千古名篇。也许是“五一”小长假的关系吧,今天的游人特别多。人们一路咏唱,一路照相,一路赞赏,不仅有四川人、外省市人,还有外国人呢!李白,我们心中最伟大的诗人,你看到了吗?512大地震后,杜甫的乡亲河南人民与你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已将青莲镇、陇西院、太白寺,还有全国人民都关注着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白纪念馆重建一新,这可是全国人民,更是故乡人民对你的一片深深的怀念之情啊!

《静夜思》的读后感篇7

李白被人称之为“诗圣”、“诗仙”,他的诗被广外流传。其中以《静夜思》最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这首诗目前流行的版本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日本的`汉文中,这首诗记为: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它被认为是唐朝的版本,而现在流行的是清朝版本[1]。经过多人[2、3]考证后得出:目前流行的版本是明朝的,而上面的第二种写法是宋朝的版本。下面,笔者录出第三个版本:

静夜思——无名氏仿作

床前白晃晃,疑是地上霜;

伸头望明月,落泪思老娘。

黑体字标出三种版本之间的区别。第一个版本的弊病是:

1)第一句与第二句矛盾,“床前明月光”,既然作者心里已经知道“床前”是“月亮”投射产生的“光”,怎么可能出现“疑是地上霜”的感觉呢?语意表达不合逻辑。第二个版本改成“床前看月光”,虽然可以减轻这种逻辑上的语病(仍然存在“先看见‘月光’,依然怀疑是‘地霜’”),但却带来新的语病:“看月光”为什么要在床前看呢?突出“床前”,没有意义;合理的写法应该是“窗前”,可见用“看”字替换“明”字,显得过于牵强附会。第三个版本就没有上述毛病。“床前白晃晃”,因地上朦胧晃眼,而产生疑问:“疑是地上霜”。其中采用“晃晃”二字,有点土气。不如“床前白一片”或者“床前一片白”。但两者都与“霜”字不押韵。所还是“床前白晃晃”爽口。

2)第三句用“举头望明月”不合情理。一、二更的月亮照不到房间的地上,只有三更以后,月光才能投到窗前的地面。这时抬头和举头都难以从床上看见“明月”,唯有伸出脖子,甚者还要稍起身和偏着头,才能从窗户看到月亮。所以,以第三个版本最符合实情,“伸头望明月”。“举头”绝对没有“稍起身和偏着头”的意思。

3)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在“举头”之后,不会出现“低头”,这不符合在床上看“明月”。躺在床上,怎么再低头;因而变成站在地上看“明月”,再“低头”沉思。“故乡”是一个很宽广的概念,远不如“老娘”具体。如果流落他乡,倍感孤独时,首先思念的是自己的亲人,父母和妻儿,而不是空洞的“故乡”。所以,第三个版本的“落泪思老娘”最合实情;因孤独而伤感落泪,思念远方的娘亲。

比较这三个版本,笔者人为:以第二个版本改动得最差,其中第三句“举头望山月”中,将“明月”改成“山月”而引入“山”字,与全诗毫无联系;而且,“山”也引不起“孤独伤感”和“思亲”。可见,第二个版本正是后人修改后的文本;一些才高八斗的文人以为第一个版本存在上述毛病,因而私自进行了自以为是的改动。

现在看,第一个版本可能是没有改动的李白原作。由于李白做诗往往是“随口而成”,特别是喝酒太多,思绪不严密时,所成的诗句便出现第一个版本中的毛病。因过于高傲和众人的吹捧、迷信,李白对自己事先没进行思考,酒后临时创作的诗句,即使发现有毛病也不再更正。“静夜思”就是李白信口开河之作,不可一味迷信,不敢怀疑他所创作的诗句中存在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