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想法,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思考书中的哲理和道德观念,引发深刻的思考,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曾国藩专读后感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专读后感篇1
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曾国藩曾说过一句传诵千古的名句:“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确,他的名言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启示和教训,并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从古至今,人才倍出,但他们却未能干出多大的成就,要么是因为政府衰败,统治无能,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缘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懒惰。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最重要的是要有努力和坚持,要是这个人连一点儿奋斗的精神都没有,那更别说成功,更别说战胜无数困难了,连一个估计都打不败。只有像曾国藩那样,尽管多次科举都未能入仕,但仍然坚持不懈地一次又一次考试,最终步入了仕途,创造了自己的幸福人生。
令人可惜的是,有些名人名士获得些权力和威望之后,就开始骄傲自大,为非作歹,把社会搅得一团糟,轻点的,降个级;重点的,炒了鱿鱼;再重点的,流放边疆;再重点的,被杀头腰斩;最重的,干脆就一股脑儿地诛灭九族了事。正所谓是“满招损,谦受益”。曾国藩后来尽管平定了太平天国,为清国的江山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从未骄傲过,反而主动请求降职,巧妙地避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内乱,平安无事;反观当时一些手握兵权的大臣们,死在了腐败的政府手中,这些家族也一落千丈,甚至消隐无踪。
“家败皆因奢”这句话更是印证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不光是家败,国败也是一样的道理。如商纣王、秦二世,都是因为没有丝毫的满足,花动大量人力,财力,打造一座座豪华奢侈的宫殿,到处寻找美丽的金银珠宝,搜刮天下美女,百姓游离失所,战火侵袭每一块土地,民不聊生,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造成史无前例的恐怖灾难。曾国藩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于是以廉立身,以俭持家,平安地生活着,永远立足于中国大地。
曾国藩所讲的这些道理,我觉得我并没有做到多少,只要一遇到困难,我不会像他那样通往直前,背水一战,而是心存后退之心,战战兢兢,不敢往前,而在偶尔获得一次成功时,我会手舞足蹈,十分满足,从而放松了自己,功亏一匮。所以,我要从现在开始,把曾国藩当作自己的榜样,努力学习,坚贞不屈,实现自己的梦想。
曾国藩专读后感篇2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家书》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曾国藩专读后感篇3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专读后感篇4
一向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刻来看也十分具有进取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
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此刻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我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我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并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当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我更是每一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并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欢乐。
曾国藩专读后感篇5
看过《曾国藩》传记后,开始留心有关曾国藩的一些东西,在中外名篇导读中读到《曾国藩家书》其中二则,感触深厚,曾国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国之栋梁,家之支柱,父母之孝子,最好的哥哥,仁慈的父亲”。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大致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章。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国藩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内心和思想世界。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儒家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他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家训等各个方面。读《曾国藩家书》不仅仅让我学到了其许多治家、治学、修身、立志、从政等方面的知识,我感觉是在和一颗伟大而丰富的心灵在对话,不知不觉中,心中涌起了敬意,人生境界得到了净化和超越。
曾国藩是一个“理学名臣”,通过他的家书,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规行矩步”,“诚心敬意”,“忠、诚、笃、信”。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首先,他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及其历史坐标。科举入仕,在他进入到封建政权这个机构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冲击中国的大门,英国的船队已经一次一次地北上游弋,战争已经是一触即发。太平天国起义,并且横扫大半个中国。在这个时候,他受命治国平天下。他开创他的湘淮军政集团,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并且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推动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从他的生平看,我觉得他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其次,他是一个大节不含糊,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文化使命感,履行了中国文人的历史责任。太平天国起来以后,曾国藩兴办团练,来带孝出征,抗拒太平军,所以他是一个有一种道德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人。从他的那篇《讨粤匪檄》看,他几次临危受命,留下遗书,准备以死报国,在安庆决之战中,他孤军深入前线,受到了李秀成的十万大军的包围。在受困的几个月中,面对惊涛骇浪,心惊胆战,在他给朋友的信中曾说到,其是如何惊涛骇浪中度过的,心已操碎,胆已吓破,但他誓死不撤安庆之围。大敌当前,曾国藩忠诚不二,所以我认为其大节不含糊,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文化使命感,履行了中国文人的历史责任。
再次,我认为曾国藩是个乱世中仍很清醒的人,看得清大方向,抓得住大关键。比方说创建湘军,赤地新立,拉出一支部队来,镇压农民起义,稳定自己的地位。建水师、办现代军工、派遣留学生、平内乱御外患,兴洋务。
最后,我看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他一生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这一切都体现在他写给儿子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向来治家极严,有章法,并谆谆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单单从字面上就能看到他在身体力行教育子弟治家、治学、修身、立志等,让人惊叹,让人折服。纵观历史前后,空前绝后,有谁能像曾国藩一样,为官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机智沉稳,步步为营,为儒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兄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是一个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
然而与曾氏家教比较,现阶段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过分的重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社会和家庭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曾国藩家书》里强调的勤劳、谦逊、戒骄、宽容、坚忍、自强等品质,在我们的教育中却所剩无几。
曾国藩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在其家书中或许已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我建议大家都完整地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专读后感篇6
家书是家人之间来往的信件,通常是身在异乡游子平安与否和近来情况的。家书不仅仅是家人之间的联系纽带,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有效力量,是古代优秀家庭教育的缩影。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家书》共收录了曾国藩书写的家书近1000封,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跨度近30年。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家庭琐事大到为政的治国之道的阐述,句句金玉良言,渗透着曾国藩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字里行间更是蕴含着对父母、兄弟、妻儿、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之情,感人至深。这些家书行密,平常而又深入,将晚清“第一名臣”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因为其原文多为古文,理解起来非常晦涩难懂,只能对着译文慢慢地啃,所以阅读速度提不起来。直到读完整本书,才知道书信内容可分纳为三大境界“孝、劝、教”,也对曾国藩在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有了粗略了解。
曾国藩从小在儒家圣贤思想的影响下成长。因此,他治家治学的思想都是从儒家思想而来,其美育思想也是如是。“仁爱”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起初主要是指家庭血缘关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亲相爱,晚辈尊重敬爱长辈之意。后来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将“仁爱”思想发扬光大变成了一种推广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博爱之心,以“仁爱”为基础的儒家美育思想也随之产生了。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曾国藩,在对他的家人们进行教育时,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仁爱的思想。例如,“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乃真大学问也。“在曾国藩看来,学问不局限于书本之中,像仁慈、孝悌所体现的“仁爱”才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学问,他希望子弟在家庭生活中践行仁通过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一贯重视修身养性,认为在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晚清社会,尤其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讲求立志。人要自强自立,最重要的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曾国藩认为,“欲求变之法,总需先立坚卓之志。”
而且,他主张反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即能否“静坐常思己之过”,能否时刻注重自己的道徳修养。曾国藩每次反省都是从细微处着眼,改过自新。“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在日记中可见有许多通过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改正错误的。这样的做法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的观念:吾日三省吾身。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大气从容,挥洒自如,于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谆谆良言,他既是最好的儿子,以孝为先让父母宽心又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更是仁感的父亲,儿女的好榜样。
曾国藩专读后感篇7
我很早以前就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