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是个人的文学体验,写读后感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还能够自主分析和评价所读内容,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爱张爱玲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爱张爱玲读后感篇1
?半生缘》是张爱玲写的关于两对爱人有爱却失之交臂不能相守一生的故事,故事情节中爱意绵绵,却也夹杂着求而不得的痛苦,结合张爱玲的一生,也许这篇故事写的是她颠沛流离的一生。
顾曼桢和叔惠在同一个厂里更工作,而叔惠和沈世钧是老同学,在叔惠的介绍下世钧也来到了同一个厂实习,在不断的接触中,世钧对这个安静、善良的女孩子投去的目光越来越多,在经历一些事情后他们在一起了,沈世钧为此感到十分的兴奋,并为了娶这个自己心爱的女人与家里做思想上的斗争,在新的一年来临时叔惠和曼桢一起来到世钧家,在这里,叔惠遇到了翠芝并慢慢的开始交心了,然而翠芝却是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而叔惠只是一个穷小子,在权横和顾虑下,叔惠只好忍痛与翠芝保持着距离,而在此时,曼桢的家庭情况被沈家知晓,世钧的嫂嫂不断撮合着世钧与翠芝的婚姻,最终两对恋人在家庭和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迫害下硬是被拆散,曼桢进入一段痛苦的婚姻最终离婚,而叔惠也过着情感流离的生活,多年过去,当年轻的面容已布满沧桑时,叔惠回到上海,人还是从前那个人,但那段时关却怎么也回不去了,曾经的情即使还在,但怎么也没办法再拾起,物是人非,情在,阻碍却也比从前还来得坚固。
读完这本书后,脑海中挥不去的是曼桢在忍受着痛苦时对爱人深深地思念和期盼,在得知爱人婚讯后的心灰意冷,和在家庭婚姻变故中的坚强和冷静,曼桢是可怜的,即使那时先进思潮已经开始蔓延,而她却依旧被旧思想牵绊,甚至赔上了自己的一生,此时,我想到的是张爱玲,这个出生在大家族中的小姐可以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而在明白情谊不再时勇敢的选择离开,敢爱敢恨的性格不正是文中的曼桢所有的。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大家庭,免不了会有点势利的性格,她一生漂泊,最终孤独的病死在一个小公寓里,没有一人的陪伴,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一直在折磨着她,然而她笔下的人物却一个比一个坚强,满怀着对幸福的期望,同时每个人物都是敢爱敢恨的,性格鲜明。
不管是曼桢还是张爱玲,她们的感情都是弥足珍贵却也是穷尽一生去付出的,联系现在的情况不免会有些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广,快餐爱情时有发生,因为分手离婚产生的纠纷时常能占据新闻的头条,而早恋的思想也开始蔓延开来成为一种趋势。虽然时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但是不管在什么年代依旧会有千千万万个张爱玲或顾曼桢存在着,或者千千万万个沈世钧为了守护所在意的人而努力奔波着,年代的牵绊越理越清,那些满含真心的人也越来越坚定,我相信,世钧和曼桢的结局会变成一个美好结局。
爱张爱玲读后感篇2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
我印最深的还是白流苏,这是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着较高素质、又很有情感、语言得体、温柔善良、贤惠端庄、更具大家闺秀风范的女性,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少少之又少,难能可贵……
但是好人不一定有好的命运,人生的道路不一定顺畅。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命运。尽管她有着很高的素质、优雅的外表、坚韧的性格,但是偏偏遇到一元这个不争气的男人,遇到母亲守旧、一家子自私自利、又庸俗迂腐的哥哥嫂子……让其受尽生活之苦。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目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她决不会就此放弃,也不绝不放低自己,矜持做好自己,毕竟是大家闺秀,做不来小女人投怀送抱,也没想靠自己漂亮换取,只有内敛心,小姐素养闺秀知性,去赢得青睐,“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此时柳原给了她房子和花费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且说“管它呢!”。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如今目的已经实现了大半。
范柳原早猜准了白的心思。开始就问“你爱我么?”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如此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读后感)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
一座城市倾覆,成全了两个人爱真情,让他们在苦难中相知相携到相爱,看到这里,我就会感动,眼泪不自觉流下来,这就是作品魅力吧,
?倾城之恋》主题原本是描写爱情美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是描绘了男女主人最初相互欺骗相互猜忌互功心术各取所利,矜持伪装真到大难跟前彻底撕毁面具,只有紧握双手体温是真实的。
爱张爱玲读后感篇3
这次读书,我尽力不让自己强求能收获什么,粗粗读完了一遍,以为不会有什么感触,却不自觉地又翻回去,看了好几遍那些让我留恋的几个段子,几个情节,慢慢地便像是心里涌出了什么似的,却又有些朦胧,说不太出来。现在也只是粗略地谈谈感受,在写的过程中再逐步提炼,总结感悟与所得。
?半生缘》中不乏名门贵族,然而给我的感觉却远远不止富丽堂皇,更多的是那隐藏在金灿灿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曼璐这女子,便正是如此。起初我对她颇感同情与崇敬,为了家庭,才做了舞女,放弃了尊严,娇艳做作,只为讨那千万男人欢心,捞了他们钞票好维持全家生济,她为全家付出太多,最终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为代价。我的确欣赏曼桢的高雅天真自尊自爱,也为曼璐的擦脂抹粉,疯疯颠颠的行为感到不适,但一开始我始终觉得她虽会与鸿才撕打,会艳妆浓抹企图遮掩渐苍老的容颜,却仍是美丽而伟大的,她宁愿付出自己的幸福,来换取全家的幸福,那时,曼桢世钧甚至还不及她给我的印象深刻。
但当她嫁进了鸿才家,在华丽的房子里,独自忍受病痛,没有丈夫的疼爱,甚至还要拖着病体与醉酒的丈夫撕打吵闹一番,这日子里满满地尽量悲凉,虽有再多的财产名利,生活却徒有止不尽的空虚,甚至受尽了侮辱,又同谋害惨自己的亲生妹妹,也难怪最终年纪尚轻便郁郁而终,虽然越到后来,越厌恶她,最终她死去了,也隐隐地有些同情这女子了,她也曾有过青春,有过豫瑾,但最后却成了凄凉虚弱狠毒的女人,以病死退出了舞台。
仔细回味,仿佛结婚什么的也不再重要了,曼桢把事实告诉世钧,虽然回不去了,其实说不定也是可以回去的,但这样便够了,不需再结婚,在一起白头偕老,那个时刻,只要说出这经历,解开了心结,便知足了,将一辈子恋着对方,再没有遗憾,曼桢曾想着出去以后一定要把这一切都告诉世钧,可真正面对面坐着,诉说了,却仿佛在说一件很远很远的别人的事,平静得让人心疼,世钧知道了这一切,就足矣。
这样的结局,的确掺着丝丝的苦意,但更多的让人回味,让人留恋这份感觉,或者说,正是这丝丝苦意,让人不禁含泪微笑,享受着苦尽后的涩涩的甜意。
在都市中,豪宅里,却住着无人理解的悲伤孤独的人,人前像小丑强装欢笑,背地里暗自抚弄伤痕累累的心。
半生缘,仅仅只半生而已,缘份至半生便已尽矣。
半生缘,却又远未至“半生”,以为经历了大半人生,却只是匆匆几年光景。
爱张爱玲读后感篇4
读《金锁记》的时候是在上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课上,当曾思艺教师在课堂上深情地吟诵丘特切夫的诗歌的时候,我在最终一排位置上手捧一本盗版的厚度与砖块无异的张爱玲全集,聚精会神地战栗。说战栗是因为当时正看到《金锁记》这篇小说,从小喜欢就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丰富联想的我已然把它当做了一部惊悚电影来看。如果说这是一部惊悚电影的话,那应当是一部融合了欧美血腥场景和日韩诡秘氛围的杂合体。
总而言之,我被这篇小说给吓着了。主要是因为曹七巧这个人物,之前所读的小说中似乎从未有遇到类似主角,那么疯狂,那么变态,那么神经质,那么难以置信,那么像一个孤魂野鬼。可有时候你又觉得她可怜,觉得她的杯具是注定的,她命当如此,她是一个疯狂的凶手,可你却不忍心判她一个凌迟处死或五马分尸。即使你唾弃她,你也会觉得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年代,她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被加上了诅咒。她是一个恐怖的幽灵,她更是一个失控的木偶。
因为她是个女人是女人就渴望拥有美丽、幸福,期望有一个爱的人陪伴终生。可她只是个没身份的麻油西施,她历经风尘,用那些丫头的话说就是见多识广,所以她清楚有些幻想终究是幻想,她更需要一个适宜的名分,她需要金钱来生活下去。她憎恨哥哥嫂子,因为他们把她像一件衣服那样卖了出去,去伺候一个残废。她并不拒绝,她只是憎恨。
她是被扶正,可在姜家上下眼里,她始终是一个姨太太,因为她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她出身低贱,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个不中用的人,他们的婚姻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夫和妻,在他那里她找不到一丝美满的感情生活的影子,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子来说,这样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或许从迈进姜家的门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像一朵鲜花,插在了浸满毒汁的土壤中。可她并没有枯萎,她却长成了一朵诡谲怪异的恶之花,她的绽放让人心惊胆战,她的凋零又让人心有余悸。她的根茎是罪恶的,她的枝条是罪恶的,她的花瓣是罪恶的,她的幽怨的香气更是罪恶的。可是这样的罪恶仿佛是不可阻挡的,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一个时代自虐的见证,那个时代切割着自我的动脉,鲜血滴在这朵奇异的恶之花之上,她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壮的畸形的成长着,完全忽视了一旁的我颤栗的眼神和混乱的思绪。我咒骂着她,可是我也害怕她。
惊悚片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纯粹的杯具。我虽然害怕她,我也为她流泪。这个女人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的婚姻没有感情,她的丈夫形如死尸,她的身世是卑微的,她青春是廉价的,她爱过男人却被男人骗,她不相信感情也不允许其他人拥有感情,她一辈子受人欺负,她一辈子被人嘲笑,她最终甚至变成了一个灵魂扭曲的疯子,她的一生就那么完结了。
我也是恶毒的,我至今不肯原谅这个疯子。她疯狂的忘我的聚敛财产,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图谋她钱财的棋子,她拒绝儿子过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无耻的狠毒至极的摧残儿媳致死,她折磨得长白的二房吞生毒自杀,她给女儿裹脚诱骗女儿,硬生生拆散女儿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黄金的枷锁,变成了一件凶器。她用这件凶器用力地劈向她的亲人和敌人,在他们的痛苦的呻吟中寻找自我以往失落的欢乐。人性的恶在那一刻到达了极致。
还有那片使她成长起来的土壤。从一个更高更深的角度看去,那里的肮脏、罪恶和恐怖更密集更骇人更惨不忍睹。不想就封建礼教、等级观念、包办婚姻、拜金主义这些所谓的社会问题讨论太多,没有本事,也没有兴趣。我喜欢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一些活生生的人身上,无论人性的完美还是人性的罪恶都能让我感慨唏嘘让我如痴如醉的深入其中,有时抛开了理论,文学和人生都变得完美了,这是我的观点,也是我的问题。
张爱玲的文字让我纠结,曹七巧的人生让我惊悚,人性恶的发展扑朔迷离捉摸不清,却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去观察思考它。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罪恶的种子,让它孕育发芽成长需要营养和土壤,它会长成什么样貌取决于你给了它什么。曹七巧那朵恶之花凋零的时候,又有多少罪恶的种子正在一片温热的土壤中蠢蠢欲动。正像张爱玲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和人性一样,我也没有读懂《金锁记》。
爱张爱玲读后感篇5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倾城之恋》这本书,至少是听过这本书。我承认最开始是被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名字所吸引,到后来知道这是一代才女张爱玲之作,更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本阅读。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很是吸引人眼球,女主人公白流苏从望族弃妇到豪门阔太,釜底抽薪般的逆袭之路,似乎整个城市的倾覆都为了成全这段爱情,真是让人遐想翩翩。
白流苏出身名门,来自于上海的旧式大家庭,是一位身份与美貌并存的大家闺秀。但她是别人眼中的异类,二十岁出头就离婚,一直在白家住到二十八岁,受尽了家里人明里暗里的排斥挤兑。她与范柳原的爱情,从开始相识到暧昧,两人相互算计试探,最终一场战乱成就了这段倾城之恋。对于白流苏,这是一场豪赌。或许她赌赢了,从腐败的旧式家庭从出来,收获了婚姻。或许她还是输了,输给了物质、世俗,范柳原没有变成痴情君子。但无论如何,她至少得到了地位、金钱、名声。
张爱玲文笔精密奇绝,笔下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女主人公白流苏最令我佩服的点是,她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且能够将其运作到利益最大化。她向往爱情,但时刻保持清醒,做到了不为情所困,反而能将爱情作为自己开启新生活的武器。可能旧时代的爱情充斥着各种欲望算计,并不是那么高尚单纯,那我希望新时代的爱情可以纯洁自由,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