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会反复回顾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背后意义,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篇1
1、黑孩的感觉世界
突出的一段如下:孩子目中无人,他试图用一只眼睛盯住一个火苗,让一只眼黄一只眼蓝,可总也办不到,他没法把双眼视线分开。于是他懊丧地从火上把目光移开,左右巡睃着,忽然定在了炉前的铁砧上。铁砧踞伏着,象只巨兽。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老铁匠的歌唱被推出去很远很远,象一个小蝇子的嗡嗡声。他象个影子一样飘过风箱,站在铁砧前,伸出了沾满泥土煤屑、挨过砸伤烫伤的小手,小手抖抖索索。
2、透明的红萝卜的象征意义
红萝卜是黑孩内心渴求温暖和幸福的一种象征,是莫言对贫困、苦难、孤独的黑孩的诗意抚慰。
它是通过黑孩奇异的感觉折射出来的。注意红萝卜出现的次数及透明的红萝卜出现的环境。
金色的、透明的红萝卜,像一道穿透一切的闪电,撕裂了黑暗,给人带来温暖的力量。黑孩之能存活下来,之能将自己淬炼成“入水不濡、入火难焚”的小精灵,就是因为在他纯真的童心里,有个美丽的梦幻世界——一个晶莹透明的红萝卜。正是这个美得让人落泪的胡萝卜,使黑孩能超脱于人世的苦难,超然于贫困、忧伤、恐惧之上。
3、黑孩形象的象征意义
莫言笔下经常出现承受着苦难但感觉丰富的形象。这个没有姓名也很少说话的黑孩子无疑是莫言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浓缩。一方面,这是作者对生存体验的开拓:黑孩子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他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背,赤着双脚;他能够将烧红的钢铁攥在手里;他能够对自己身上的伤口熟视无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正因为他具有了这些非同寻常之处,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来显得既奇特又新鲜的世界。所以他就用自己的眼睛开拓了人类的视野,所以他就用自己的体验
丰富了人类的体验,所以他既是我又超出了我,他既是人又超越了人。另一方面,也有叙事策略上的功能:男孩拙于人事而敏感于自然和本性,对世界充满了感性的认知。由于对人事的一知半解,所以总是歪曲地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纠葛,错误地并充满了谐趣地解释各种事物。这种未成熟的叙述形态与小说所根据现实生活内容而表达的真实意向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也同样构成了复调的叙述。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篇2
这本《透明的红萝卜》里,莫言的早期文字里我读到了一种难以压抑的冲动,一种用诗化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暴力的语言去舒缓平复内心的冲动。
由此我想到了早年的余华,余华的早期语言并不暴力,但描写的内容很暴力,同时他的眼睛一点也没有诗情画意,他的语言冷冰冰的就像医院的手术刀一样没人情味。他的文章里我读到的是残酷的理性,暴力的理性。
而莫言不是,他的文字里我读到了人的渺小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由敬畏而升华出一种神话自然,崇拜自然的'独特情怀。
无论人世有多少的丑陋和不解的谜团,人与自然比起来都是如此渺小,自然才拥有大灵性、大智慧。一切的痛苦、迷茫、暴力、贪婪等人的略根性,自然之神的怀抱中都无足轻重,再大的苦难,也终将平复,自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你心上的所有伤口结痂。
就像黑子背上的伤口结痂以后,竟然在白日里像两面镜子一样反射出太阳的光辉。
通书读下来,我读到一种可怕的、沉默的力量,因而也想起已经去世的王小波写的《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杂文写的酣畅淋漓,但缺乏诗化的美感,太过理性了。而莫言笔下的黑子不言不语,默默承受人世间的一切苦难。而当他每次独自一人面对自然的时候,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前都有了灵性和魔力,如此让他着迷。每次他都可以从新焕发出生机来。仍然沉默,但更有力量去面对人世的是是非非。
作者仿佛坚信只要黑子眼中的自然界是充满神奇的所在,只要他独自一人时和自然心心相通,浑然忘我。努力存在下去就是有意义的。
只要黑子还能看到透明的红萝卜,只要黑子有一颗透明的红萝卜一样的心灵,他就充满力量,活着还求什么呢?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篇3
如果有一种记忆是全民皆有的,那就是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五感。用比拟的方式调动你对于五感的记忆,你自然能够同感。而一次调动你多种的感官,让你看到的同时听到,闻到,摸到,甚至尝到,你自然会迅速被拉入场景,带入故事,感受主人公的感受。我印象中的莫言在这方面是做的很好的,但是记不真,所以又把《透明的红萝卜》这一篇翻出来看。
还记得当年看这一篇的时候,捎带看过一点文学评论,说其中提现了非常明显的“童年视角”,是说这其中很多是孩子的视角,有了变形,夸张和魔幻,今天看是有这么些意思,但是莫言是怎么借给你一个出生在大几十年前,爹出走,娘不在,后娘老虐待的敏感孩子的眼睛呢,靠的就是通感。
试看这一段:“河水温暖,没到了他的肚脐。裤头湿了,漂起来,围在他的腰间,象一团海蜇皮。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他把两只胳膊?煞开、一只手拖着桶,另一只手一下一下划着水。水很硬,顶得他趔趔趄趄。他把身体斜起来,弓着脖子往前用力。好象有一群鱼把他包围了,两条大腿之间有若干温柔的鱼嘴在吻他。他停下来,仔细体会着,但一停住,那种感觉顿时就消逝了。水面忽地一暗,好象鱼群惊惶散开。一走起来,愉快的感觉又出现了,好象鱼儿又聚拢过来。于是他再也不停,半闭着眼睛,向前走啊,走……”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这部作品,发现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里面,细节描写很多。单单提一个细节,黑孩非常看重的桥缝:
1、“他滑了下来,肚皮上擦破了一大块,渗出一层血珠来。他弯腰抓起一把土,按到肚子上。然后倒退几步,抬起手掌打着眼罩,看着桥墩与桥面相接处那道石缝,他放心了。”
2、“他坐在姑娘的座位上,不断地扭动着身体,变换着姿势,一直等调整到眼睛跟第七个桥墩上那条石缝成一条直线时,才稳稳地坐住,双眼紧盯着石缝里那个东西……”
3、第七个桥墩前,他解下手绢用口叼着,费力地爬上去,把手绢塞到石缝里……“
4、“黑孩偷觑着第七个桥墩上的石缝,心里忐忑不安。”
四次描写桥缝,不断强调这个细小的位置,也不断拉升观者的好奇心。那里面到底是什么?黑孩为什么不安?而随着黑孩把菊子的手帕塞进石缝,这个“实施掩藏”的细节却放佛突然向观者释放了这个寡言孩子的内心。
当然,文章的名字,那颗透明的红萝卜,本身就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也最光耀夺目的细节。
迟子建曾经说过,作家需要先在脑中构建出一个世界,小说只是将这个世界中的一小部分截取展现出来,而其实你的构建远多于写出来的。放到细节的选取上一样合适。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篇5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的光。泛着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育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初读《透明的红萝卜》,我没有完全读懂,文中对红萝卜的描写并不多,初次出现已是文章后半段,它是象征的什么吗?它为什么只真正出现了一次?为什么只有在黑孩的眼里那是一个独特的萝卜?太多的疑问让我无法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我只能从一些细节中谈谈我的感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黑孩捡起刚刚烧过的钢钻,上千度的高温绝不是人能承受得住的,而黑孩却直接用手拿了回来,平静的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尽管他的手已经被烫的不成样子了……我想,黑孩并不是不疼,而是已经麻木了,一个孤儿,生活在“文革”的乱世中,受尽了虐待和冷眼,他已经被折磨的没有自我了,他几乎是一个傀儡,从不说话,也很少与人交流,甚至有点自虐,他是时代的悲剧产物——一个习惯了折磨,备受压抑的可怜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惶惑”,读到这时,我的心甚至揪了一下:当老铁匠轻声的问冬天里赤身裸背的黑孩冷不冷是,黑孩的反应不是感动,不是欣喜,而是惶惑,而当老铁匠将声音提高了八度又一次问黑孩时,黑孩的惶惑消失了……我感到很心酸,面对别人的关心,黑孩竟然感到惶恐、疑惑。我甚至不敢想象黑孩过着怎样的生活,他经历过多少人的嘲笑、斥责和冷眼,以至于习以为常。他从不会奢求别人的关爱,他甚至从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滋味,也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小说好像有种奇幻色彩,黑孩能看到河上冒烟,能听到河里的鱼虾窸窸窣窣的声音,能感受到星光的温暖,还能曾看见一个透明的红萝卜……这些为黑孩的生活增添的不少色彩,让他不那么孤独,不会对生活绝望,至少,有石头陪伴着他,有黄麻地陪伴着他,有虫儿鱼虾陪伴着他……相比纷繁杂乱的尘世,他与自然贴的更近。
总之,这部小说是以“文革”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村庄里的故事。小说中有一些奇幻色彩,也有一些让人难懂的地方,应该只有二次精读之后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