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甘岭观后感参考8篇

时间:2024-01-10 作者:loser

为了写出有意义的观后感,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来进行,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会选择看电影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记得写好相关的观后感,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影上甘岭观后感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参考8篇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1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令人非常的感动,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亲情的故事。

主要内容讲述了圭多来到了一个名叫阿雷佐小镇,他想要开一家自己的书店又遇到了一位叫多拉的女教师,两人就走在了一起还生了一个儿子。在集中营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被分开的关起来,圭多为了不让他儿子的心灵上有阴影,他就骗儿子跟他玩一个游戏,他想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的心灵没有受到一点伤害,结果,自己却惨死于枪下。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感动不以,在圭多的心里,儿子和妻子就是他的全部生命,所以,他不惜自己的性命来保全儿子和妻子的性命,从这可以看得出父爱是多么的伟大。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的父亲为我们也付出了许多,他们每天从早到晚的工作和赚钱,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吃好穿好,他们的辛苦和对我们的付出难道还不够吗,而我们却当作没看到,所以,我们以后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孝顺他们。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更懂得生活即使变的黑暗,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坚强,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那未来就会充满美丽的人生。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2

今天,老师让我们在班会课上看了几个抗日电影片段,让我受益匪浅。其中,《狼牙山五壮士》让我颇受感动与震撼。

1941年秋天,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在顶峰,五位壮士把敌人打得粉身碎骨,子弹打完了,于是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然后英勇跳崖。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五位壮士那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如今,有些人生活中遇到一些小小的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在作业中遇到一道不会做的题,想都没想就放过去了;其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都有一定的办法解决,事情并不会有你所想的那样复杂。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我感到非常惭愧。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只是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退却,有时甚至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却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克服了重重困难,赴汤蹈火,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让我们向那些为了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们致敬,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今天,老师让我们在班会课上看了几个抗日电影片段,让我受益匪浅。其中,《狼牙山五壮士》让我颇受感动与震撼。

1941年秋天,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在顶峰,五位壮士把敌人打得粉身碎骨,子弹打完了,于是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然后英勇跳崖。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五位壮士那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如今,有些人生活中遇到一些小小的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在作业中遇到一道不会做的题,想都没想就放过去了;其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都有一定的办法解决,事情并不会有你所想的那样复杂。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我感到非常惭愧。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只是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退却,有时甚至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却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克服了重重困难,赴汤蹈火,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让我们向那些为了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们致敬,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3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历史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辛亥革命》。我觉得这部影片看后却久久不能释怀。

这部电影,细腻,深刻,把辛亥革命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影片片头宁静的那段告白,秋瑾带着脚镣走向断头台的那一刻,初影时间很短却让我最为感动,牺牲就义前她说: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顿时,我有一种眼泪要冲出眼眶的感觉。

今天当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真的不要忘记那些流过鲜血甚至牺牲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及坚定地信念换来了我们今天的欢笑和幸福。战争的场面让人揪心,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勇敢的抛家弃子,拿起捆绑的手榴弹冲向清军。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件件忘我的事迹,一幕幕不能忘记的场面,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片中的旁白说:这场革命所谓何事?秋瑾说: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温和的世界。林党民说:革命是给天下人谋求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一句句,无不感人肺腑,而我流泪的原因是他们的美好愿望。这些愿望多么美好。他们为了他们的愿望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国人能过挽回失去的尊严!

片中的主人公孙中山,从一位医生成为中华民国民选总统的转形,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国,发动了十一次武装起义,其间越挫越勇,百折不饶,历尽磨难,其坚定地爱国信念,深深的感动我们。为了给国家留下光明体系,他毅然辞职让位,以总统一职换袁世凯叛清,实现共和制度,其伟大的人格令人景仰,这样的不畏困苦,不畏挫折,为了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一大伟人。如今,我们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所以孙中山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正因如此,当时的热血青年才追随他,为之奉献生命。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问,一百年前如果没有这些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追寻新的希望,那么中国将是怎样的场面?庆幸的是,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和戎马疆场的机会,我们该以新方式去开拓进取,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最后,谨以此缅怀我们心中的革命先烈,希望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去保持对于前辈先贤们的崇敬,并以其为榜样,激励自己,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和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4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老师好》,这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影片《老师·好》体现了三代老师的故事,苗宛秋在他老师的点拨下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多年后他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知不觉影响着调皮学生王海。年代不同,但其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内核却没有改变。

不过当八十年代我们的物质条件还没有那么丰富的时候,师生之间这种纯粹真挚的情感就显得尤为突出,而这也正是打动于谦老师并使他最终成为该片主演及监制的主要原因:“我们那个年代,大部分老师都和苗宛秋老师一样,把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第一要义。”

这部电影真的是笑点与泪点同在,真的是一种值得,我不知道什么技术,什么情节,我只知道自己仿佛已经参与进去,不枉我丢弃实验来看一场。演员虽然都是新的,但是演技都挺在线的,不俗的青春片,感受到了爱。

老师的望其成才,学生的稚嫩抵抗,老师的求而不得,学生的为其努力,付出,感动,回报,并非刻意去想要得到回报,但是却随之而来,你可以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可以说,这才是人本来的样子。

看完电影,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的不易,他们的离别,让我也仿佛看到了我实习结束后和学生的离别,我的泪便不知不觉落了下来。我会珍惜在这里的日子,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老师!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5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烧结厂的同事们一起观看了《八佰》,感谢公司,感谢阚总给予我们这次特殊的观影机会。

电影刚开始的几分钟,感觉很压抑,透不过气。同事说我,这是最基础的战争题材,你连这个都看不了?看完整部电影,在我看来这不是战争题材,这是一部民族主义历史沉淀片。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情:当他们在自己身上绑上炸药喊出自己的名字义无反顾的跳下去的时候,当他们说来生再见的时候......

四行仓库与租界隔河而望,形成了鲜烈的对比,一线天堂,一线地狱。连接租界和四行仓库的桥叫浙江路桥,也叫老垃圾桥,长59.741米。影片的最后是生的希望,而这生的希望就是穿越这59.741米,许多人留在了这59.741米上。

观影后觉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当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压力。许多人在夜晚跨越白昼的时间无法自处。或许这是社会现状,形成这样的原因是我们不够强大,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多。和《八佰》里面的战士一样,有了民族信仰,有了对自由的向往,就不会再有崩溃的时刻。

我们没有生在战争时代,我们的今天是祖祖辈辈为我们创造的。当我们有了梦想,有了要努力的方向,就要去拼搏。为我们美丽的特钢,我们的德龙集团贡献出一份力量!要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努力上,学习上。努力学习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学之所用在阚总的带领下会建设出一个更美好的新特钢!在厂领导的推动与鼓舞下我们会更出色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向上!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6

被热炒了非常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 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非常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非常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与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是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7

?埃及王子》是美国著名电影制作公司“梦工厂”早期的一部作品(1998),也是其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该片以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的第一章到第十四章为蓝本,讲述了圣者摩西(moses)理解神谕,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人的残酷奴役与血腥统治的事迹。

影片以描述希伯来人苦力建筑埃及殿堂的宏伟场景出发,并细化到一位希伯来母亲将男婴置身藤篮弃于河中。之后被埃及王室成员捡起,与法老长子兰姆西斯(rameses)一同抚养长大。随后影片极力渲染了兄弟两人一齐闯祸并理解法老责骂的场景。摩西偶然发现了自我的身份,并在梦中见证了希伯来人的惨状。抱愧于心的摩西在一次阻止埃及监工对希伯来苦力施暴时失手杀死了监工,并逃出皇城。摩西被米甸(midian)部族收留,并与大祭司之女成婚。他偶然理解了耶和华的神谕,并携同妻子回到埃及皇城。他的兄长对他所展示的神迹予以耻笑,并拒绝了他的要求。灾难也所以肆虐于整个埃及,所有埃及家庭的长子也都所以丧命。百般无奈的法老只得允许希伯来人离开。在迁徙路上,天降大火阻挡了埃及追兵,海水分开为之让路。最终摩西带领他的人民抵达海的对岸,一个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

这部影片取材十分宏大,但其制作又十分细腻,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显得朴实厚重,有血有肉,避免了宗教题材的脸谱化。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一、民族的大义与亲情的羁绊

摩西和兰姆西斯两人从小一齐长大,亲密无间:一齐赛马,一齐毁坏建造中的神像,一齐理解父亲的叱责,一齐戏弄祭祀,一齐受封……法老对于兰姆西斯寄予了全部的期望,而摩西总会站出来承担责骂,并嘲笑兰姆西斯畏首畏尾;而当法老封兰姆西斯为摄政王,管理神庙事务时,兰姆西斯的第一反应就是任命摩西为首席建筑师。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摩西理解耶和华之谕回到皇城,兰姆西斯是毫无掩饰的欢喜,而摩西则是开心中带有一丝忧虑;当摩西阐明来意,满怀无奈与希冀,兰姆西斯则表现得诧异不解;当摩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自我的要求,兰姆西斯则是毫无憎恨的愤怒;两人亲情与民族矛盾的碰撞在瘟疫爆发时被以一整首歌剧的形式展现,针锋相对而又彼此牵绊;法老长子殒命,兰姆西斯充满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内疚和作为一个君王的无助,而摩西亦是满怀惭愧立于其侧;影片的终了,摩西借耶和华之言,看到了自我兄弟的最终一眼——伏于海边的岩石上,背影无限凄凉。

每个人都有年幼的时候,都有自我最亲密无间的伙伴,都曾暗自期望和最好的朋友们一齐长大,一齐念书,一齐工作,一齐结婚,甚至一齐终老。但这世界似乎与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这种故事的结局,虽然不似影片中的兄弟反目,但也无非渐渐寡于联系;多年之后问起,大抵已形同陌路了。幼时的希冀,只是徒增伤悲;而之后所结交的人,又怎样也不似当年那样好。

摩西是被神选中的圣者,他肩负着真个犹太种族生存的重任,所以应对亲情与民族大义,他没有选择。他对自我的兄长满怀愧疚,可是如果没有尼罗河的血水,如果没有肆虐的瘟疫——甚至如果没有法老长子的死——世代为奴的希伯来人都无法走上独立自由的道路。

二、布满血与火的走向自由之路

独立需要革命。革命会死人,死很多人。

导演布伦达查普曼似乎并不想宣传杀戮,以至于整部影片当中都没有宗教征伐的那种双方血拼刺刀见红的场景,也没有埃及人虐杀希伯来奴隶的血腥场面。在摩西梦境中的壁画上,埃及人的绝户政策得以展示;在耶和华带走埃及家庭长子灵魂的那晚,影片也间接表达了生命的逝去——油灯熄灭,瓦罐摔碎;而在影片最终部分,海中通道消失,海水平复之时,又是不计其数的埃及士兵没于海水之中。

这种间接的表现,远比传统战争影片中的拼杀或是枪战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它所带来的杀戮感,仿佛梦魇一般纠缠人不去,给人以强烈的暗示感。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抱着瓦罐走进屋——屋外白光闪过——瓦罐碎裂,孩子的一条胳膊横于门前。法老的儿子寻找自我的父亲,父亲在壁画间与摩西交谈;孩子道:“爸爸,那里好黑啊”;镜头骤然拉远,孩子正是站在埃及人以希伯来婴儿投喂鳄鱼的壁画前,站在鳄鱼嘴的位置,不由让人心中一凛。这种对惊悚的渲染手法,就是于东亚恐怖片也不逞多让。所以,不少评论者认为该影片更多的面向成年观众。

三、“我不认识你的神”

提到出埃及记,不得不谈的便是宗教之争,而片中兰姆西斯对摩西说出的这句话尖锐地表现出了不一样信仰之间的隔阂。

众所周知的是,早期的西方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要求信徒不得信仰他神是大多数宗教的基本教义,甚至在“十诫”中列于首位;但对异教徒和持与教条向左意见的人,则会受到讨伐与折磨,这在东方宗教中是鲜见的。

净空法师在谈论宗教与迷信时,表示“大千世界,七宝供养”是对佛菩萨的侮辱,佛法存在的意义在于时常挂念,提醒自我多行善事,“无量觉”,以此心态为人处世,就得到了佛法的好处。这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变相退让,退让到宗教的精神层面。而___则显然更富有侵略性,不做任何退让的同时,甚至不少教徒意图证明圣经的所有故事均与当今的科研成果无冲突;而在中世纪,教皇也是经过征伐来到达自我享乐目的的大地主一般的存在。

笔者是一名无神论者,从本部影片中,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神的行动本事不是无限的。在《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神的本事不可谓不大,世间万物,皆是他所创造;对摩西发怒时也提到,“你的眼耳口鼻,哪个不是我给你的”可是他给予摩西的法力似乎也让人感到无力,前面的两个甚至早到了祭祀与法老的耻笑。如果神真的无所不能,将这些受苦受难的凡人直接移走便好,何必平添杀孽呢

第二,神的思维本事不是无限的。如果神是无所不知的,那他完全能够预感到希伯来人的痛苦,进而避免之。一个解释是,这是神对人类的考验,但笔者又似乎觉得不管安排什么考验神都会事先明白结果,同时考验一群蝼蚁的意志也不像是多么趣味的事情。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公认的信仰的真空带。一方面,宗教违反了中国人的思考习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获得善终的条件是行善,而非对某宗教的狂热信仰,所以,一个善良的佛教徒能够升天,一个善良的道教徒能够升天,善良的无信仰人也能够升天。而诸天的神佛也大都源于凡人,释迦牟尼是自我参悟出来的,道教诸神大都是破殷商封起来的,神只可是是个人强悍到必须程度后的境界。第二,宗教信仰,尤其是___信仰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___要求只拜耶稣,不拜其它任何人或神,这与热衷拜祭先祖的中国儒家思想背道而驰。中国人乐于兼容并包,而见寺就进见佛就拜,看似全信,其实是都不信。第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也不利于政府的统治,因为这会导致教会的权力高于皇帝,因而招致反对。在中国的传教历史上,有过不少教会攻击寺庙和道观的先例,都被镇压了。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根据《旧约全书出埃及记》改编的这部电影《埃及王子》,不失为一部精彩之作。其剧本跌宕起伏,以摩西的人生经历(明线)以及希伯来人的命运(暗线)为主线,穿插着亲情的眷恋,民族宗教的摩擦,感人至深;其场景大开大阖,既长于描绘恢弘的气势,又能够于细处抓住观众的心理,带给我们多方面的震撼,完美地诠释了一位解救他子民的天主的成长历程。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8

?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电影刚开始,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镜头:圆明园里熊熊的大火无情地燃烧着,一批又一批的宫殿烧塌了,一根根柱子冒着黑烟,陆陆续续倒了下去,圆明园成了一片废墟……看到这里,我又气又恨:“圆明园——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公园竞毁在英法联军手里,真可恨啊!”我发现四周的同学看到这里,都紧皱眉头,紧握双拳,气愤极了!

随着电影情节的不断发展,我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当电影放到清朝骑兵用长矛、刀剑杀死一个又一个手持钢枪的洋鬼子时,我情不自禁地与同学们一起喊了起来:“打啊!狠狠地打!打死侵略者!打死狗强盗!”当电影放到英法联军疯狂地掠夺珍宝、焚烧圆明园时,我愤怒地紧握拳头,咬牙切齿。我永远忘不了这批强盗抢夺珍宝、互相扭打、放声狂笑的可憎的样子!

电影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到,清政府太腐败了。慈禧太后只知道保住自己的权势,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步步退让,不断地割地赔款,让侵略者长驱直入。()这样的'封建统治者真是民族的罪人啊!

我又想到:侵略者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历史终将审判他们的滔天罪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当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次,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践踏人类文明的侵略者总有一天会受到正义的审判,历史的清算!

如今,圆明园的断柱残垣还顽强地屹立在那里。它记录着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告诉我们后代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一定要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