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传读后感6篇

时间:2023-12-19 作者:loser

读后感有助于建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写读后感可以是一个记录生活的方式,记录下我们在阅读中的成长和变化,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刘胡兰传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刘胡兰传读后感6篇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1

圆形的刘胡兰烈士墓前,8米高的汉白玉刘胡兰雕像傲然屹立。“刘胡兰烈士被捕处”旁的一棵老柳树主干粗大,记录着沧桑的岁月;细枝上泛开绿芽,生机盎然。透过紧锁着的观音庙门缝,记者恍惚回到了74年前那个阴沉沉的上午。

1947年1月12日拂晓,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封锁各个路口,召集全村群众在村南的观音庙前开会。

由于我党地下组织在刘胡兰的配合下,铲除了敌人委派的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气急败坏的反动派组织“复仇队”开始疯狂报复。

未来得及转移的刘胡兰随着人群,被逼到观音庙前的场地上。忽然,一个认识刘胡兰的“复仇队”队员威逼利诱她去“自白”。刘胡兰轻蔑地瞪了他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悄悄从手指上卸下指环,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洗得干干净净的手帕和一个空万金油小盒,郑重地交给了妈妈。

敌人将刘胡兰抓进观音庙的西房开始审讯。刘胡兰始终坚贞不屈,昂首挺胸地厉声道:“怕死不当共产党!”

审讯无果。几个士兵一拥而上将刘胡兰绑到庙门外的刑场,在她和乡亲们面前杀害了石三槐、石六儿、石世辉、张年成、刘树山、陈树荣6人。反动派头目“大胡子”狞笑着问道:“你怕不怕?”刘胡兰冷笑一声,道:“我死也不屈服,决不投降!”

刘胡兰眼睛里喷射着仇恨的火光,猛然向敌军官大喝一声:“我咋个死法?”

“大胡子”一怔,像恶狼一样狂叫道:“一个样!”刘胡兰威严地喝道:“不准残杀乡亲,我一个人死好了。”

说完,刘胡兰从容地向铡刀走了过去……

走进刘胡兰纪念馆,革命启蒙、投身解放、勇斗敌顽、慷慨就义、亲切关怀、发扬光大6个篇章,活灵活现地反映了刘胡兰烈士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刘胡兰6岁那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文水县城,抗日战争一直伴随着她的童年。

1938年4月,文水县抗日政府成立,年轻的共产党员顾永田担任县长。随后在全县实行合理负担、废除封建水规等一系列政策,广大农民得到了经济利益,更激发起抗日救国热情。1941年起,日寇在华北先后五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驻文水敌人先后在平川几个村镇扎下据点,云周西村一带也成了敌占区。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云周西村成为附近村庄抗日活动的红色据点之一。刘胡兰耳濡目染,听着抗日英雄威武故事、看到一幕幕血与火的斗争场面,从小立志要像英雄们那样做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同年9月9日,文水县城又被阎锡山军队占领,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自卫,迎击来犯之敌。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当年只有13岁的刘胡兰参加了妇女培训班。1945年11月底,从培训班结业,刘胡兰返村担任村妇救会秘书。不久,她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其间,她参加东庄战斗的支前工作。战斗结束后,一位解放军伤员被送到云周西村来养伤。刘胡兰见他伤势很重、神志不清,急忙护送到一个军属家里,给伤员喂水喂饭,用盐水洗伤口,一直忙到天黑。接着,刘胡兰跑回家里取出上年夏天拾麦穗换下的钱,出去买了70多个鸡蛋,送给伤员。那位伤员很快恢复健康,重返前线。

1946年5月,刘胡兰被调到文水县五区“抗联”担任妇救会干事兼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全身心投入到大象镇土改试点运动,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

1946年6月,年仅14岁的刘胡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4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出决定,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年,毛泽东挥毫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感悟初心】

英雄事迹永不忘?

刘胡兰村原党支部书记石建福

“我是刘胡兰牺牲第二天出生的,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说起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我们村里人都很敬佩她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上小学时同学们之间传唱关于刘胡兰的儿歌:腊月二十一天刚亮,狗子军包围云周西村。如集村民去开会,一下杀了7个人。”

“云周西村于上世纪60年代更名为刘胡兰村,作为‘刘胡兰精神’的发源地,我们村有着纯正而厚重的红色基因,各项工作应走在前列。上届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我已卸任村党支部书记,但对村里的发展依然关注与关心。今年70多岁了,但身体还硬朗,只要有能力,我会尽全力多为群众做事情,保持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

?记者手记】

英雄精神值得铭记,红色记忆永不忘怀。

这位在上世纪60年代就出现在小学课本里的15岁革命小烈士,以英雄就义洒热血的精神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思想成长。

“刘胡兰精神”与时俱进,从革命战争年代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演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主动担当作为的新时代精神。新时代“刘胡兰精神”凝练总结为16个字: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2

今天,我观看了《刘胡兰》这部爱国主义影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为年仅十五岁牺牲的刘胡兰感到惋惜;为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优秀中华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刘胡兰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无产阶级史歌。刘胡兰出生在x省文水县云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同广大贫苦农民一样,过着暗无天日的牛马生活。刘胡兰十岁那年,就参加抗日救国儿童团,担任团长。每当上级宣传抗日救国的指示是,总能在人缝中看到小刘胡兰的那双流露出欣喜光芒的眼神。当时敌人经常来村子“扫荡”,刘胡兰和小伙伴以挖野菜为掩护,到村口站岗放哨,眨巴眨巴着活泼而又犀利的眼睛,警惕着察看敌情,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她由一个平凡的农村小姑娘,慢慢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在敌人面前,她英勇顽强,贤贞不屈,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为党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47年刘胡兰牺牲时,年仅十五岁,她的生命虽短,她的精神不朽,她那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看完影片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刘胡兰面对反动派多次严刑拷打,像钢铁巨人一样,屹立在刑场中间,尤其令敌人害怕的是她那双眼睛,深邃而且锋利,像钢钻一样刺向敌人,不管是谁,只要和她的目光相遇,都会感到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有一股无所畏惧的勇气,随时准备毫不留情地痛击敌人。她正气凛然的做法,让敌人丧魂落魄。她坚毅的眼神在威慑敌人的同时,却激励着蜂拥而至的人们,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相比之下,我们却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同龄人大多都出生在21世纪,没有经过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没有体会过饥寒交迫的滋味,从小都是娇生惯养,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父母便成为我们的保护伞,温暖的家便成为我们的避风港湾,凡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轻易一个“不会”、“不能”就放弃,将来我们如何去面对社会。通过这部电影的观看,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那个双拳紧握,牙关紧咬,倒竖剑眉的姐姐就会站在我的身后,用她特有的熠熠闪光的眼神告诉我“不向困难低头”!只要你动一动脑,动一动手,我相信再大的困难你也能克服!

影片中姐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手理了理头发,两眼深情地环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家乡。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做一个勇敢、懂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长大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3

“姐姐性格刚烈。她被敌人带走时,特意把奶奶生前留给她的指环摘下,取出手绢以及一个用完却没扔弃的万金油盒交给了母亲。母亲当时不解,事后才意识到,姐姐既已把最珍视的东西留给亲人,就是决意与敌人决战到底。”

在山西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内,66岁的刘继烈含泪向记者讲述了74年前姐姐刘胡兰被捕的一幕。彼时还未出生的他,幼时每每听到母亲讲到姐姐遇害这一幕,妈妈哭,他也哭。

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刘胡兰被敌人杀害于文水县云周西村,年仅15岁。

云周西村坐落在吕梁山下、汾河畔,是一个有着1000多口人的平川村。1932年10月,刘胡兰出生在当地一户农民家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的抗日队伍来到文水开展抗日救亡。1938年,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在全县实行了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当时,刘胡兰家对面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敌工站”,少年刘胡兰经常去听抗日故事,学唱抗日歌曲。抗日民主政府办起抗日小学后,刘胡兰也有了上学的机会。19岁的共产党员、文水县县长顾永田带领游击队成功伏击日本兵,还到云周西村宣传抗日,是刘胡兰心目中的“英雄”。

抗战期间,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等群众为八路军运送物资。敌人炮火来袭,有人扔下物资就跑了,刘景谦却躲在树坑里,等敌人走了,再绕上山,总要把物资安全送达。刘胡兰继母胡文秀曾是娘家南胡家堡村妇救会委员,嫁过来后经常利用纺线的机会教刘胡兰识字,给刘胡兰讲进步道理。

“在革命氛围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刘胡兰很快成长起来,并且早早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刘胡兰纪念馆原副馆长、山西女英烈研究会会长陈湘平说。1941年,云周西村一村民为八路军传送情报时惨遭敌人杀害。不久,顾永田也不幸牺牲。噩耗传来,刘胡兰对同村好友、陈湘平的二姑陈玉兰说:“这两人死得真‘钢骨’,我要是死,也是这样去死!”

1942年,文水平川第一支儿童团在云周西村成立,10岁的刘胡兰担任了儿童团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革命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

回村后,刘胡兰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于1946年6月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冬天,刘胡兰经过侦察,协助武工队处决了一名为非作歹、群众恨之入骨的伪村长。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敌人,但也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篇章。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刘胡兰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当年的云周西村如今已改称“胡兰镇”。那棵见证先烈被捕的小柳树,枝开叶散,生命力依然顽强。陈湘平说,刘胡兰纪念馆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参观者1600多万人次,外宾、友好人士4000余人。

英雄已去,精神永存。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4

读完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1945年5月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六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来回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在英勇就义之前,她说道:“怕死不当共产党。”

此刻,我仿佛看到刘胡兰穿着粗布衣裳,剪着剪着齐耳短发,眉宇间透露毅力,眼睛怒睁,嘴角微翘,面对凶狠的阎军,昂首挺胸,从容不迫,慷慨就义的景象。我掩卷沉思,一个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临敌不惧,竟有如此大的勇气,让我由衷的敬佩,而在这敬佩的同时也渗着几分感动,因为是他们这些革命烈士的冒死工作,才能换来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不禁想高呼:“共产党万岁,革命烈士万岁!”

“刘胡兰的英雄壮举是中华儿女的楷模;她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她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一个革命烈士其实仿佛是一块雨花石,静静的,深深地躺在泥土之中,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而在其中,有一颗小小的雨花石,她让我感动,她让我震撼,她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5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在党的领导下,云周西村涌现出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一些贫苦农民相继入党,并成立了党支部。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2月,她参加了我军反击阎锡山顽军作战的东庄战斗的支前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你‘自白’吧,你‘自白’了,就放了你,也给你一份土地。”刘胡兰说:“你给我个‘金人’,也不‘自白’!”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但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3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1月刘胡兰烈士牺牲10周年时,党和政府在山西省文水县修建了刘胡兰纪念馆。纪念馆广场上耸立着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纪念碑。纪念馆内陈列着刘胡兰烈士的遗物、文献资料、事迹展览,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的手迹。2009年9月14日,刘胡兰革命烈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刘胡兰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早已家户喻晓,为了弘扬小小少年刘胡兰为党的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在全国许多中小学校、教室内、外到处张贴着刘胡兰、雷锋等许多革命烈士的照片,在学校广泛传诵他们的革命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担当共产主义接班人时刻努力着。刘胡兰革命烈士先进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

刘胡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就是像她那样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新中国的诞生、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许许多多革命先烈。刘胡兰作为一个花季少女能够在危急时刻舍生取义真的难能可贵,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刘胡兰那样勇于献身的精神,需要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努力着、奉献着。

刘胡兰短暂而又悲哀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伟大颂歌,刘胡兰的名字永远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6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期间,10岁的刘胡兰加入儿童团,1945年底担任村妇救会秘书,194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牺牲在铡刀之下,年仅15岁。

刘胡兰的事迹经《晋绥日报》和《解放日报》报道后,很快传遍解放区。毛泽东专门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2009年9月,刘胡兰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胡兰说

“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

1月12日上午,位于文水县胡兰镇的刘胡兰纪念馆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满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刘胡兰。

“在那个年代,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刘胡兰’的反抗,才得以让中国‘换了人间’。”

“今天跳出书本,来到英雄故里,才真正感觉走近了这位英雄的伟大灵魂,那句豪迈的‘怕死不当共产党’言犹在耳。”

“刘胡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要像她那样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

……

纪念馆内,一张张宝贵的历史照片、一本本真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刘胡兰用过的物品,记录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她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一天,是刘胡兰英勇就义74周年。

74年前的那天,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如花一般的年纪里,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

毛泽东同志在得知她的事迹后,深受感动,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自此,刘胡兰这个响亮而伟大的名字,流芳百世。

在战争中度过了童年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奶奶给她起名“富兰子”,希望她能给贫苦的家庭带来富裕。然而,在苛捐杂税与劳役的压榨下,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支撑日渐贫困的家。由于长期的清贫与劳累,刘胡兰的母亲在她4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

1937年后,八路军经常驻扎在云周西村,学习、训练、做群众工作。

新政策实施后,农民们的负担减轻了,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共产党和抗日政府在云周西村的威望极高。刘胡兰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共产党好”的信念已经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1939年7月,云周西村建立了党小组。从此,云周西村的党员和积极分子,踊跃地投身到了抗日洪流之中,给八路军送军粮、藏干部、送情报。也正因如此,云周西村被敌人称为“小延安”。在这样的环境中,刘胡兰慢慢地长大了。

1940年,继母胡文秀来到了刘家。勤劳善良的胡文秀给她改名、教她识字,深深影响着她,刘胡兰重新感受到了母爱。

1941年,9岁的刘胡兰上了抗日政府办的冬学。开学那天,胡文秀在用废纸订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刘胡兰”3个字,将“富”字有意改成自己的姓氏“胡”字,浸透着母女间的深情厚谊。

由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环境日益恶化,冬学不久就停办了。胡文秀便利用在家纺线的机会,用家里盖面缸的石盖片做石板,用石灰块在上面手把手地教刘胡兰认字、写字。她先教给刘胡兰认识的就是“毛主席”“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

1942年,刘胡兰加入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还随武工队员到敌人据点散传单、贴标语、侦察敌情。小小年纪的她,为抗日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残酷的战争环境,塑造了刘胡兰胆大、机警的个性,磨练了她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像一棵幼松般迎着抗日的烽火茁壮成长起来。

1945年10月,13岁的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被选为小组长。在这里,她认识了更多的字,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回村后,她担任起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积极组织妇女上冬学,宣传革命道理,带领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学习军事技术、参战支前。

在对敌斗争的实践中,刘胡兰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帮助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她热爱共产党,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46年6月,在鲜红的党旗下,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这一年,刘胡兰14岁。入党后,她就在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5岁牺牲在铡刀下

1946年秋天,国民党阎锡山军队扫荡平川。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其余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

可是,刘胡兰说:“我人熟、地熟,还是让我留下来坚持斗争吧!”从此,刘胡兰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把标语、传单、文件秘密送到附近村里的党组织,还配合武工队秘密处死当时为敌人派粮、派款、递送情报的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

石佩怀被镇压后,阎军突袭了云周西村。在严刑拷打下,村农会秘书石五则叛变,供出了云周西村的革命干部和党组织。1947年1月12日拂晓,刘胡兰还没来得及动身转移,就被敌人抓捕。

在山西省档案馆里保存着1951年文水县人民法院的一份档案——《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金宝供词》,里面对刘胡兰牺牲的经过有详细的供述:

敌军连长许得胜问:“你们村里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说:“再没有,就我一个。”

随后,敌军当着她的面,用铡刀铡死了6个村干部,铡死一个就问她一句:“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了!”

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

敌军又说:“你自白了,给你家里一份地。”

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说完就自己躺在铡刀下。

目睹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村民曾回忆,刑场上,有两个敌军想把刘胡兰拉到铡刀前,刘胡兰一甩胳膊,大步走到铡刀前,看了看刑场外的乡亲们,非常镇定地躺下去,把自己的头伸到了铡刀下。“从她的脸上,我们看不出她有一点害怕。”

这一年,刘胡兰15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刘胡兰牺牲的那个冬天特别冷,不久后的春节,云周西村家家户户都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放鞭炮,乡亲们用无声的悲愤来祭奠牺牲的英雄。

毛泽东为她两次题词

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的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

刘胡兰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同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正在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

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

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

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但因战争原因,此稿送达文水县后不慎遗失。

1956年12月,共青团山西省委作出纪念刘胡兰就义10周年的决定,同时恳请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重新题词。1957年1月9日,毛泽东为刘胡兰重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手稿于1月11日送达刘胡兰烈士的故乡——文水县云周西村。

毛泽东为一个人题写两次同样内容的词,是绝无仅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其所在乡更名为胡兰乡,1957年1月建立了刘胡兰纪念馆。

山西晚报记者郭燕杰实习生张翔

记者手记

刘胡兰,一个响亮而让人难忘的名字,一个伟大而令人敬佩的英雄。

从上小学时候起,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可以说,刘胡兰是我幼小心灵的航塔,也是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指南针。正是靠着刘胡兰的这种不屈精神,让我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成长,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如今,当我再次读到刘胡兰的事迹,几乎是泪如雨下。这样一个如花般的年轻少女,无所畏惧,大义凛然。同为女性,我为她的铮铮铁骨所震撼。

今天,刘胡兰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胡兰精神”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才能对得起革命,才是对刘胡兰同志最大的安慰和纪念。

刘胡兰短暂而又悲壮的年华谱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伟大颂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