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后,陷入了沉思与读后感中,每本书都是一个精神的宝库,而读后感就是我们打开宝库的钥匙,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34街奇迹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34街奇迹的读后感篇1
在国庆节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就是《奇迹男孩》。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位天生脸部畸形的男孩,叫作奥古斯丁。他十分聪明,但在五年级前他一直都在家里受到母亲的教育,在他五年级时他终于来到了一所学校上学。
在这所陌生的学校里,奥古斯丁与校长、老师以及性格迥异的同学相处。刚开始他不寻常的外表让他被同学们嘲笑和排斥,但幸运的是他拥有十分爱他又关心他的父母,他们成为了他背后一直在支持他的一股力量。在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下,奥古斯丁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了友情和同学们的尊重,成为了一个“奇迹”。
在国庆节假期里,我和妈妈一起去武义参加了一个活动。在活动里我遇到了一个阿姨,她的脸也像奥古斯丁一样。我刚开始十分害怕她,但我想起了这本书中的奥古斯丁,所以我也不再害怕了,我朝她微微一笑,她也对我轻轻地笑了一下,顿时我感觉一点儿也不害怕了。
经过这次国庆节假期我懂得了:不要通过外表评判别人,不要因为一个人外貌而去排斥他,外表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内心,要多去包容别人。
34街奇迹的读后感篇2
?早起的奇迹》中说到:早起是一种缩小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的好办法。
想要实现理想目标,就要先使自己配得上这些目标。想要做更好的自己,就要做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
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早起来做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活动。
但是为什么非要早起才行呢?
白天需要工作没时间,晚上有时间但没有精力。我们需要为达成理想而挤出相应的时间,想来想去还是早起最有效。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少睡一会,比平常更早的起床。哪怕只比平常早起1小时,将这1小时全部投入到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活动上。
如果每天如此早起1小时,那么1年就有365小时,相当于多出15天时间。注意,这个15天是全天24小时的(不用睡觉的),如果以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那么就相当于45个工作日。
如果每天早起2个小时的话,那就相当于多出了90个工作日。
90个工作日,想想就有点小激动。这么一算,一年竟然多出了3个月的时间。
看来早起还真是时间管理中的核武器。
想象一下,如果你将这每年“多出来的3个月”全部投入到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活动上面,那么你必然会比同龄人成长的要快很多。
这时,你肯定会想:“早起呀,听起来就会好辛苦。”其实不然,只要有目标感,再以兴趣为驱动,你就会燃烧激情。
有激情就会有乐趣,没有激情的做事才会苦逼。
那么目标有了,时间也找出来了,关键的问题也来了。落实到实际的场景中,具体要如何做,做什么呢?
主要的指导方针只有一个:做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事情,以缩小现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早起的奇迹》中介绍了6种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活动。包含3个“静态”的和3个“动态”的。
“静态”的活动为保持心静,自我肯定和内心演练。这三种主要是修心,达到一种精神的卓越。就不多解释了,说多了就像鸡汤一样了。
“动态”的活动为运动,阅读和写作。运动修身健体,使一天充满活力。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和智慧,你所有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可以通过读书去学习的。写作的话可以先从日记开始写,帮助自己思考和明确目标,记录每天的成长与变化。
活动的顺序可以自行调整,活动的项目可以配合理想目标做出改变。
最后再总结一下:
目标感是支撑整个早起计划的关键。
早起的作用是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早起的活动要投入到有助于个人发展的项目上。
每天成长的点滴积累,终有有一天汇成江河。
34街奇迹的读后感篇3
歌德说,存在就是永恒,因为很多规律守护着生命的本质,宇宙因为生命而绚烂。
生命是平凡的,它的构成与许多物质没有什么不同,但它是像原子和分子一样的粒子;生活也很神奇,高度有序。物理和化学很难解释有机生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各种现象,更难揭示其所有的奥秘。
这本书的作者,物理学家薛定谔,以用“薛定谔的猫”完美诠释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理而闻名。这样的物理大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第一手知识,却在自己不精通的领域写书。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书由非专家撰写,已经成为发现dna结构并导致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关键工作。
这样的书真的值得一读。我之前了解过量子力学,也质疑过什么是“我”。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两者之间有联系。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生物“生活在负熵上”和灵魂的讨论。
有机生物可以避免迅速下降到一个死的“平衡”状态,即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可观测的事件。无生命物质可以很快达到这种状态,而有机生命却不能。虽然它一直在产生熵,但也在不断从外界吸收负熵。换句话说,新陈代谢的本质是及时消除有机生物必须一直产生的熵。这个观点,真的没想过。
灵魂到底存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一直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而什么是“我”?这个问题我想过,但是没有答案。“我”的意思变了。既指身体,也指大脑,还有大脑中的某种意识,可能是他们在某个时间点的集合,也可能是自我……灵魂这类超自然的东西,目前真的很难解释。
人生是一个奇迹,但同样的成分却如此不同。没有生命和观察者,这个世界可以说是不存在的。生活是如此神奇和美好,我们应该珍惜它。
34街奇迹的读后感篇4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学校大力倡导和发扬文明礼仪教育,以“星级”奖励制度鼓励学生进步,要求学生进出校门、校园内看见老师主动打招呼;进出教师办公室,主动敲门,征得同意,方可进入;积极认真地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上学不得迟到,有事提前请假或事后补假……对学生的一系列鼓励措施,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是认真执行了,但教师是否为学生做了榜样呢?早上进校门,学生有礼貌地敬礼并问声“老师好”!学生认真打扫卫生区,……我们的教师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学生有会怎么想呢?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起过:有的老师我主动与他打招呼,他竟然睬都不睬我,也无任何脸部表情,以后我再也……当然,这只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但每每看到或听到这种现象,心里总不是滋味。
我自己也曾经在无意中没能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而被学生质问。有一学生很认真地问我:“老师啊,上次我叫你,你没回我!为什么?”我一脸茫然,怎么都想不起来,也许是我真的没看见或听见。但不管怎样我已伤了学生的自尊,我主动对学生道歉,说声:“对不起!”学生还是很开心地走了。对我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学生来说是大事,他们感觉老师的眼中或心中有他们的位置,对你老师的教育我就愿意接受,融洽了师生关系,无意中也缩短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都是有所帮助的。从此我无论走在哪儿,还是在校园内外,无论我是否教过他们,只要是学生我主动与他们打招呼,融洽师生关系。现在有的学生站在教学楼走廊中,看到了也要与我招招手,我也主动回应。
可见,教师散播一种榜样,收获的是一种目标。有人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让学生直接从老师身上学到好作风、好品德。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34街奇迹的读后感篇5
暑假里,我满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如果远方有奇迹》这本书。蓝色封面上正在微笑的女孩和散发出阵阵墨香的书页之间,无一不诠释着少男少女们内心苦闷、成长艰难的青春历程。
打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行行充满了诗意与美感的文字,我被它们吸引住了,漂亮女生裴心瑜觉得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期末考试成绩糟糕、妈妈和爸爸无法沟通、好朋友靠不住……她决定逃离眼前的一切,便去了深圳。一系列新鲜刺激的'生活经历让她豁然开朗,变成了一位自信的快乐女孩。
我慢慢的合上书,静静地思考起来。其实,文中那间在别人眼里所谓的豪华大房间,在裴心瑜的眼中简直就像一个牢笼,因为她跟父母的对话就像电台的两个频道,怎么都交织不到一起。我的爸爸妈妈也和女主人公的父母一样,在外省工作,生意忙得几乎两周才回来一次。开始我还有些埋怨,直到渐渐长大后我才明白:爸爸妈妈常年漂泊在外,挣钱实在不容易。他们为的就是让我能够好好读书,过上幸福的生活呀!我正好趁这机会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学习上努力进取。这应是他们的最大的愿望吧!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会磨炼自己,成为经得起挫折的生活的强者。多谢你们的养育之恩。
读了这本书,我不由得感慨,生活更像一面镜子,它实地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困难是生活的家常便饭,与其抱怨与对抗,不如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倾诉一下自己最近的心事;跟好朋友互相讨论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共同进步……你会惊喜地发现,它居然还给你一副自信的快乐表情。这是我读完《如果远方有奇迹》后的感悟。
自信是灿烂的阳光,人只要拥有了自信,才算一个健全的人。裴心瑜在美丽的深圳找回了美丽的自己,自信地踏上归程。而我,也希望能在新的学期里重塑一个更加出色的自我。
34街奇迹的读后感篇6
打开《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就被他的教育方式所吸引。书里面列到的教育现实,很切合我们现在的教育,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体制、抱怨学校,却只是抱怨,对现实没有一点作用,罗恩却是要我们用抱怨体制、抱怨学校的时间去做对孩子成长更有意义的事,就像我们不能改变太阳升起的时间,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与其无休无止地怨这怨那,不如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使我们的小环境得到改变,也比什么都不做强得多。
罗恩也认识到“应试而教”是做教师的一种悲哀,但他同时也认为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成绩负责。他认为提高成绩不必“应试而教”,教师的职责是想出很多办法让学习变得有趣,同时实现教学的最高水准,并提高分数。这一点最能吸我,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有良知的老师都在为此困惑,如果能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那真是学生的幸事,教师的幸事。
罗恩认为,教好学生的基本理念就是“激情”。他在整本书里传递的就是两个字“激情”。教师激情四溢,学生精力旺盛、积极进取,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这才是有生气的课堂。而罗恩就是从这里出发,让他的激情教育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
看完全书,合卷在案,不免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以诚待人、以礼待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也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我们始终重视“德”的说教,可是现在却让一个西方人用“是的,先生”一句话,用说话中的一个细节来教育我们要讲礼貌,从中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个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的机会,老师指导和培养一个孩子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想,只要我们大家都有一颗爱心,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做起。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优秀是可以教出来的,细节可以创造奇迹。
希望改变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34街奇迹的读后感篇7
当我从《天天向上》看到罗恩。克拉克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一下子就被他幽默,风趣,甚至有点神经质的形象给吸引了。于是我想更多的了解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当我在网上看到有关他的书,就立即毫不犹豫的买了两本。
在书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和孩子一起看了由他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热血教师》,让我大致了解了他是怎样把一个全区最烂的一个初中毕业班调教到最后竟然成为全区第一名的过程。我想强力推荐老师们看这部电影,在老师们抱怨自己的学生的时候,有没有像罗恩一样想想该如何对待那些孩子们。正如罗恩老师说的那样,教育无国界,没有那个孩子天生不爱学习。
当书邮寄到家的时候,我更是兴奋不已的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第一:很多老师之所以没有在教育上取得成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罗恩老师那样的教育激情。你能想象到一个老师在包揽班上33名学生的所有课程,英语,数学,地理历史,美术等等,还想尽各种稀奇古怪的无厘头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得需要多少时间,精力和热忱才能达到的境界啊!而我们有些老师只负责一门课程还在抱怨压力大,学生们考试不理想,就把问题推在孩子的不努力上,甚至批评家长。罗恩老师想传达给同行的理念就是:一定要有激情。当你和孩子们在一起工作时,特别是和那些把你逼得发疯的孩子们在一起时,一定要看到这些孩子的潜能。想办法让你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缘的梦想,无论条件有多么艰苦,挑战有多大,你必须关照每一个孩子,并看到他们的潜能。
第二:在同样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克拉克竟然能大胆的突破传统的教育,在本着对孩子成绩的负责任的前提下,寻找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看似有时候和成绩不搭边的无厘头的做法,却激发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学生们自己想学习,那么进步自然就快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第三:与原来对美国教育的认识所不同的是,虽然罗恩在对教学上幽默,风趣,甚至不惜搞笑,但是他对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要求极高。由他的话来讲就是:高期望带来不可思议的效果。这表现在他制定的《55条班规》上和近乎严苛的课业要求和那些让同行和家长大呼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结合实际我想现在好多家长和老师都盲目的学习西方教育,有时候却忽略了教育的重点。我看到现在中国的好多学校组织出国学习,说得最多的就是人家的课外活动多么丰富多彩,家校互动多么多好,可是更多的没有真正的领会和认知该学的到底是什么?当然课外活动多了,对孩子们兴趣培养很有好处,可是不能因为这个,把正事给耽误了是不是。在家校互动的.事情上,好像也是不太尽人意哦!不过没有完美的教育,大家都在努力改进啊!
第四:说了这么多,其实感触最深的就是即使不能在中国遇到罗恩这样的老师,克拉克的那些教育的故事也让我倍受鼓舞,作为父母,有义务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怀揣梦想,敢于实践。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与其抱怨体制,抱怨学校,抱怨老师,抱怨家长,不如把这些抱怨的时间用在做如何对孩子们成长更有利的事情上呢!哎!要学的还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