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戈多读后感5篇

时间:2023-12-01 作者:loser

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助于自我提升,我的读后感中,我会探讨主人公的性格转变和故事中的冲突,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等待的戈多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等待的戈多读后感5篇

等待的戈多读后感篇1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悲剧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等待的戈多读后感篇2

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在阳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晒太阳,幸运儿在劳作。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头。当流浪汉戈戈向波卓讨要骨头时,波卓说这通常是属于幸运儿的。得到骨头的代价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挥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运儿发表了长篇演说。很佩服作者的独到之处,这篇上千字的演说没有一个词是连着的,没有一句话是完整的。那个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边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种拯救力量,那么小孩无疑也是个幸运儿,但是从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够“幸运”。在阳光下忙碌的人,即便获得命运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

戈多没有等来,波卓瞎了眼睛,幸运儿成了哑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们找不到绳子……这就是生活!

等待的戈多读后感篇3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的目光不在戈多到来的方向,他们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过去,期望在半途遇上戈多获得梦想里的救赎,孩子捎来的消息之于他们是继续的支撑,因为没有绝望的理由,只好漫无边际地等下去。

戈多是谁,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抑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个剧本里,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究竟是谁,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把波卓误认成了戈多,当问起戈多究竟是什么人时他们给出的却是这样的回答,“能够说是一个相识的人”,“哪里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面也不认得”。可对于这么一个模糊的人,人们还是宁愿义无反顾地等待下去,人类正是在这种盲目的憧憬中耗尽了生命。与其说戈多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虚无不可见的期望,或者一个又一个让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存的状态,难怪剧中说“咱们老是想出办法证明自我还存在”,等待就是那证明的途径。“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尔的话里透露着浓重的杯具色彩,仿佛一个人从降生便进入等待的反复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为所谓的期望根本不会到来,这期望又是什么,我认为那是一种对“被救赎”的强烈渴盼,剧中主人公始终坚持“戈多来了我们就得救了”。他们说到“把每个人都钉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救赎,然而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对这波卓兴高采烈嚷着“救兵最之后啦!”的时候,波卓竟开口对他们大呼救命。谁都不得救,全剧充满了宿命的影子。“难道我们没给系住?”“拴在谁身上?”“拴在你等的那个人身上”,他们认为自我该被捆绑在命运上,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人和上帝,和命运间连着一根无形的线,人被它所牵引,始终逃离不开,对线另一头的世界却不得知更不得见。

个人认为弗拉基尔米和爱斯特拉冈正是世界上人类的代表,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性别,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一切人类具有的品格他们都具有,都在他们身上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当然,从剧本里不难看出,弗拉季米尔较之爱斯特拉冈,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静理性宽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许的自以为是,而爱斯特拉冈则显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恶毒和神经质,所以猜测作者是否让他们承担着诠释男人女人特征的作用。两人曾有过一段对人性的讨论,“天生的脾气”,“挣扎没有用”,“本性难移”“毫无办法”,说出了对灵魂,对人性弱点的无可奈何。人注定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于是寄期望于被救赎。无法被救赎,便只能透过无望的期待发出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波卓的出现一向是让我最生疑问的,他一出场就被误认作戈多,连名字读音都与他相似,于是让我不禁猜测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个戈多,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无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万个自我靠近人类,他沾染了人类一切的病态,他狂躁,麻木,癫癫狂狂,喜怒无常,他对幸运儿颐指气盛,而他又让两个流浪汉莫名地恐惧,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贵通通地消失,连流浪汉也能够对他任意蹂躏。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运儿,随之失掉了所有能够依仗的东西,他和流浪汉再没有区别,或者他显得更落魄些。原先所谓的那个上帝,和凡人的距离并不远。

至于幸运儿,实在像个陷入“罗网”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本事的人,也是唯一不惧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子和喉咙,然而这个唯一终究失去了帽子,随之失去了嗓音,随之失去了生命,最终一个会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人类总是不屑于去思考的,幸运儿的思考无法被理解是注定了的。

两幕戏时间地点结构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结尾都又回到开始的地方,第二幕是对第一幕的反复又是对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们丧失了记忆,失去了宝贵的依靠,戈多又一次失了约,一切像个骗局。生命在幻灭,生活在无休止地循环。等待是太过漫长的绝望,漫长得让人无力感觉。梦想的沮丧,命运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无所不在的死亡就这样把人拖进了不可理喻的漩涡。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

全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剧中一切事物都荒诞化,时间脱了常规于是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给人以一种不能抗拒的压迫感。他们不认识这个世界,又说道“瞧这个垃圾堆!我这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它!”,世界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苍白的印象。另外人与人之间亦处于一种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状态,两个流浪汉想分手又无法分开,波卓想离开又迈不动步子。荒诞之中,反映出得却是如此深刻的状态。

人在生活里谜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我从何而来,也不知自我向何处去。人无从预测自我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精神家园。那个如上帝般凌驾于苦难之上的戈多永远不会到来,可他又一向存在着,这样的存在对他的到来不断预示着,于是人们只好不可救药却又无能为力地继续等下去。

等待的戈多读后感篇4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目光茫然,再次翻开这本书,一遍遍读着这句话,直到嘴唇干裂,脚已经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腾椅上,手中传来杯子的余温。午后的阳光懒懒散散,静静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绪在不安的空气中越行越远。

黄昏,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着,直到天黑离去。口中却还念念不忘,明天,他会来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诞的无可救药!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使人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来,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不过是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过于遥远。可为何我们还是等待着,等待被解救,等待着希望。

忽然想去小时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黄昏,天空的颜色却是异样的美好。那里种着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阳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温暖得让人想要落泪。我们一直等一直等。天渐渐黑了,四周安静得可怕。于是,我们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轻轻歌唱。企图打破这黑夜来临前的恐惧。其实我一直都很怀念那时的我们,两个女孩,在空旷的田野上执著的等待,她们的头顶是金灿灿的葵花。一直到最后,我们也没等到爸爸。我不知道当初自己为何会在等待中唱起歌儿,因为我一直都害怕长时间的等待。只是姐姐说,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在转,大概我是在那时鼓起了勇气。于是,习惯了等待。

这真的很像在树下长时间等待着的老人们,他们的脸上是经历时间所留下的沧桑。而我们,只是单纯的等待着,等待着所爱者的归来。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当自己终于踏上了回家的那辆公车,等待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车窗外的景色不断更改着,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刹那的感动,有泪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希望。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后只剩下麻木和绝望。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着两个老流浪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迟迟不来,反倒等来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莫非现实的世界真的如此残酷,觉得黑夜还不够黑暗,于是又狠狠泼上一桶冰水,浇灭那散发着温暖与光明的火焰。

其实,我是很不了解的。为什么宁愿毫无结果的去等一个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动去寻找所谓的‘戈多’?有人说,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但是,一味盲目的被动等待,人是否会一直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虽然,报信的小男孩会给等的人带来幸福,但消极的等待比不上积极的寻找。在寻找中等待,快乐的等待,等待的过程会变得幸福。

起身,打开窗户,外面的世界鸟语花香。音乐响起的时候,空气竟也变得暖洋洋。只要记得,曾经,我们头顶着葵花唱歌。

等待的戈多读后感篇5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