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读后感模板7篇

时间:2023-11-25 作者:Anonyme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关系和互动,理解它们对故事的贡献,每一篇读后感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观点都不同,这反映了个体阅读的多样性,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们班读后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班读后感模板7篇

我们班读后感篇1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兰德诗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们仨》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但是,不知怎的,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有两句话说的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乐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见的太多太多,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释怀,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这样一番感言。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她只是像讲故事一般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

感谢杨绛先生,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感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及本原珍惜,读《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班读后感篇2

由古至今,地球如同母亲一样用自身资源哺育我们人类以及其它动植物,而我们的先辈们也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使美丽地球楚楚动人,而为什么在我们21世纪却面临着如此多的环境问题呢?我们人类与动物的惟一区别,便是会制造与使用工具,从原始的石块、石刀到后来的各种金属利器,从原始的动物皮毛做成的衣服到现在的丝绸、尼龙……从原始的冷武器到现在热武器的变化。我们甚至创造出了黑夜的“太阳”——电灯。就这样,人类一步步地发展,却也在一次又一次大幅度的向地球、自然索取资源。也许正是因为人类科技的过度发展与对自然无止境地索取。曾经湛蓝的地球早已面目全非。

地球是人类与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而我们却为了蝇头小利去伐木,去捕捞海洋生物,去过度开采石油……如今,地球面临危险,“救救地球”已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救救地球”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最终目的。其实我们只要放下方便袋,拿起菜蓝,便为地球少了一份白色污染,我们只要空调少打两三度,便为地球节约了煤碳资源,我们只要少用几双一次性筷子,将可回收垃圾放入桶内,就为地球多种了一些树,多回收利用了一些资源。所以,环保应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去做的事,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捷、高效的生活,却也带来大大小小的污染。如:噪声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这些都是不合理甚至于过度利用自然的资源所造成的.恶果,虽然我们不愿承认,但它们却如同恶魔一样吞噬着我们的生命,还有地球的生命。它制约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我们只有时刻不忘记保护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才会真正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乐园,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子孙都在这美丽的家园中生活。只要我们善待地球,地球会还给我们温暖的摇篮——草原,让我们小憩,在自然的环抱——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我期待,我们共同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我们班读后感篇3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这本书记录着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资源、气候、物产、民族、语言文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文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习俗人情各方面去引领我们了解我们的祖国。每一个章节都不禁让我们感叹祖国的强大。我们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黄皮肤、黑眼睛我们是中国人。

其间作者还用了一些十分优美的写作手法,又插入一些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用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讲女娲造人的神话:“她用水和泥,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有男、有女这些“泥娃娃”一放到地上就活动起来,动动手脚,摇摇脑袋,睁眼望世界,张嘴出声音,叽里哇啦地吵着、笑着、蹦蹦跳跳的奔忙着。他们围在女娲氏身边,亲亲热热的呼叫,那声音整齐划一,是我们最熟悉的声音“妈妈”完全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创世图画。”接着就是作者的独特感悟:“我们的民族都源自于一位伟大的母亲,不论我们身居哪里,我们都是一奶同胞。试想我们的先人由泥巴化为人形的那一刻是多么神圣和庄严。女娲造人是一个神话故事,也是中华民族共有一位伟大母亲这一史实的象征。”母亲是生命的源头,是成长的摇篮。热爱母亲是人类的共有天性。我们把祖国成为母亲,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热忱、最伟大的感情。

如今我们的祖国已经不再是那头沉睡的雄狮,他现在昂首挺胸的站在了世界之巅,我为如今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是一名华夏儿女感到自豪!

我们班读后感篇4

第一次看到我们仨是被它的封面给吸引的,富有纹理的封面,略微泛黄的纸张,上面印着mom、pop、圆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整本书仿佛是个梦境,语言虚幻飘渺,写了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二部分通过梦来写,抹上了一层思念愁苦的感情色彩,钱钟书与钱瑗身患重病,杨绛一人思念与愧疚之情流露出来。在烟雾迷蒙的古驿道上,通过大量描写落叶,昏暗,柳树,寒风,以虚写死,让人震撼。

最让我感兴趣的部分仍然是第三部分对于家中三人的思念,杨绛与钱钟书先生在英法留学,生下钱瑗(圆圆)。留学期间,夫妇二人喜欢“探险”,外出散步,或者自己学着做一些菜肴,钱钟书先生照顾着杨绛,常说着“不要紧”,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却颇有趣味。同时,牛津大街的宁静,法国对婴儿与母亲的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描写都让这本书读起来富有人情味。

全文杨绛先生的语言低调又平和,一边自嘲一边又以幽默的语气写着钱钟书和圆圆打闹玩耍。我很喜欢其中的三张照片,仨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感受到的是他们一家人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书中虽然没有用夸赞的语气,但是对于女儿圆圆也可以看出满满的自豪和喜爱之情,从小时候展现出过人的记忆力和乖巧的性格,到之后在学校在工作中表现的优异成绩。有一个片段我记得很清楚,在文革时期,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成了“牛鬼蛇神”,而女儿作为革命群众又无法替父母说话,她在大院内贴上大字报,思想上划清界线。然后依偎在母亲旁边为她缝制睡衣,带来爸爸喜欢吃的夹心糖,剥好后放进瓶子里,将糖纸藏进书包,免得被人发现。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钱瑗做事具有条理,不慌不乱,同时还能看得出她对父母的爱!在她身患重病,即将离去之际仍然想着父母,不愿让父母担心,她安排着父亲外出的事宜,她想着写父母如何教她的事,算是不浪费光阴的一点努力,她还写如何制作简单饭菜,教妈妈做饭,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将去之人所做的呢!她对父母的爱或许不算伟大,但是深沉,她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也是值得我所学习的。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班读后感篇5

记得看过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感觉百岁老人脑筋那么清楚,对人生的感悟确值得我们学习和体悟。这次在图书馆偶遇杨先生的《我们仨》,仍旧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拜读的。

这是一本小书,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人老了,爱做梦,担心心爱的人突然离开,杨先生把它叫做长达万里的梦。在丈夫和女儿弥留之际,杨老在女儿的搀扶下坚持每天去看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驿道。后来,女儿也病了,杨老每天在梦中惦记着女儿。我每晚都做梦,每晚都在阿圆的病房里。我不敢做梦了。可是我不敢不做梦。失去女儿的痛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无法承受的,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当丈夫也离开自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时,杨老说,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如果前面两部给我们显示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垂垂暮年,那么从第三部开始,杨老开始回忆,以回忆来怀念。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同到牛津大学求学。钱先生是一个一心钻研学问的人,按能力杨先生是不输钱先生的,但杨先生为了能和丈夫一起,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奖学金,钱先生一个人的奖学金两个人省吃俭用。求学期间,生下爱女钱媛。用钱先生评价杨先生的话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做女博士……

两人学成后,尽管国难当头,1938年8月一家三口毅然回国,钱先生到西南联大任教,杨先生母女俩暂回上海。两位先生一直笔耕不辍,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先生还翻译完《唐吉坷德》上下集共八册,钱先生写完《管锥编》。《管锥编》我在学校图书馆见过,但因为是文言文,未敢触碰。杨先生说,那是因为在文革期间,怕红卫兵不允许,钱先生干脆叫他们看不懂。他不过是争取说话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学问。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先生的语言十分精炼,是我所读白话文中少有的精致,很多平平常常的表述,却绝无一丝的拖泥带水。我不敢妄评杨先生是否绝代佳人,但杨先生的文章真的可以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来形容。读这样的书,哪怕叙述的是家长里短,也是一种享受,值得像品茶一样细细玩味。

我们班读后感篇6

薄薄的一册书,着实看了挺久的。说实话,我这个年纪读这个书,并不能感同身受那个时代,感染我的,是字里行间满满的朴实与真挚。

“我们俩老了”

不到六百字的篇幅,描绘了一个梦。或许这个梦正暗示着钱老先于杨绛先生离开,类似的梦境反复出现,却没有流露出伤感,只是让人感受到一位温柔的老人对家人的爱和怀念。

“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先生在这一部分中用三个章节构筑了她在古驿道上做的与丈夫和女儿分别的长长一梦。

大概是被死亡压得太沉重,即使在文字构筑的梦里,她依然觉得“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包含着热泪的眼睛。”而当她的女儿去世后,“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包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一场梦即一次送别,最终,她淡然地接受了丈夫和女儿依次的离开,接纳死亡,不卑不亢。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本书的第三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忆录。从杨绛和钱锺书两位老人的相识、相知,一同出国,在国外有了圆圆,凑齐了三个,从此开始了我们仨的生活。

跨越63年,杨先生用冷静而又细腻的笔调将一家人大半辈子的生活情节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温暖而又伤感。我仿佛看到了杨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和钱老在英国牛津求学租房的生涯,她眼中不谙世事、拙手笨脚的钱锺书;她一家三口住在上海辣斐德路的日子;她眼中的教学“尖兵”、和钱锺书最“哥们”的钱瑗……她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然而,人间哪里存在单纯的快乐,更何况永远?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个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20xx年,杨先生92岁,在回忆起一家人63年的欢愉而艰苦,爱与痛并存的日子时,发出了这样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感叹。

最令人羡慕的,大抵就是杨先生和钱老的爱情了吧。读《我们仨》,总觉得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哪怕分隔两地,双方也都会详细记录各自生活的点滴,他们称作石头,以便日后见面的时候一一拿出来相互娱乐,彼此分享。这种无话不谈、总有话谈的生活状态正是当下人不可或缺的,却又望尘莫及的。“聊得来”三个字看似简单,但却成了多少剩男剩女蹉跎到四五十岁的羁绊,在这个灯红酒绿、事事追求速度效率的时代,能安安静静看书、平平淡淡谈心的人太少太少了。翻阅家中旧物,学生时代的信阀早已泛黄,那种不用只字片语,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彼此的知己已然成为了过去,不复存在。

再说说孩子,圆圆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无可厚非地长成了一个充满爱的人儿。她自小便会体贴妈妈,怕她一个人害怕就不要她夜晚出门;怕她担心病情就忍痛写信报平安。她继承了父亲的天真顽皮,又遗传了母亲的文静儒雅,正是这样和谐的原生家庭才能培育出如此有爱的小孩。如今的社会,孩子要么被溺爱得顽劣不堪,要么被各种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如果可以,多希望他们能够自由却不放纵,快乐而有担当。

珍惜当下,爱家人爱朋友,付出我们能付出的,给予我们能帮助的,用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用平淡的心情面对一切,无论幸福还是悲伤。

我们班读后感篇7

前段时间,那部《何以笙箫默》开播,又掀起对与青春的热浪。与《最好的我们》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抒写大学到毕业的小说,《最好的我们》是一部抒写高中三年青春的小说。但是主题却是一样,一样的女生爱上一个优秀的男生,偏偏这个女生不会读书,偏偏这个女生很喜欢拍照。偏偏在《何以笙箫默》,默笙第一张拍到的就是何以琛,这个法学才子,而《最好的我们》是耿耿跟余淮碰面的时候,耿耿也一样拍到余淮,这个冲击清华北大的人如此相似的开始却不一样的结局,最后何以琛依然很辉煌,可是《最好的我们》的余淮却因为家庭背景无法继续读书,但是最后都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他们都在一起了。《最好的我们》写的是高中三年,而《何以笙箫默》写的大多是毕业以后,这是最大的差别。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何以笙箫默》的原著只看到电视剧,所以我的观点还是片面。我相信原著一定很精彩。

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都是每个人的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将那些青涩回忆深藏。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说因为高考,经历过毕业的人都会说找工作。我还没毕业,我就谈谈高考吧。

记得同学前几天跟我说:你是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何必担心害怕这个呢?参加完高考的人真的坚不可摧吗?参加完高考的人就一定踏过未成年的那道坎了吗?参加完高考的人就真的高中的自己说再见了吗?真的跟高中一点都没有关系了吗?就真的能忘记高中所有青涩的回忆了吗?不能。所有的回忆只是被深藏,但是却没有办法被遗忘,如果哪天重新拾起,那一幕一幕都将重现。

高考完,有人到了远方,有的人依然在,却顾不得去相伴。高考开始每个人都面向新的未来,但是是否有人发现大学既没有重新开始,却也忘不了过去。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重新被掀起,就一发不可收拾。那种说不出的感受。那些不能说的秘密重新燃起欲望。

这部小说在20xx年首次出版,可想而知,作者大约在20xx年写这部小数,那时候,我刚好高中毕业。也许也一样的情愫,却没有好好抒写出来,却没有用心好好想想好好做个决定,觉得很是后悔。假如当时,如大学一样勇敢,我会怎么样呢?不敢想象,但是时光不能往回走,一时的冲动只能换来遗憾。也许这就是青春。我相信到现在活了20多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曾这样喜欢过一个人,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的青春存在过,只是过了高考,我们把这个人深藏。

希望看到的人,你可以勇敢去把握你们的青春,青春没有界限,不是过了高考,过了大四你就没有青春,只要我们相信,青春永远在我们的身边。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我们在青春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我们心中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