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7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Kris

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读后感不仅仅是书面表达,还可以是口头分享,让我们与他人交流和讨论,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7篇

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篇1

一路有你,伴我走孤独,走过无知,走过稚嫩,多少次执子之手,便忘却尘寰,直到“滴残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初读《红楼梦》,如同管中窥月,只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欢离合,无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相逢,还是到最后的黛玉焚稿、宝玉哭灵,都体现出他们的真挚的幸福却又照化弄人。待读到红楼儿女们的香消玉损,每每眼空蓄泪,才知晓人间不只是美好。还有那样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然终究也不是人间天堂,却至少隔断了许多园外的肮脏。可是当园外的势力一点点侵入园内,便是无可挽救的悲剧的开场。园内园外,竟是咫尺天涯。

十二女伶的离乡怨,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苑,直至贾宝玉悬崖撒手遗红怨,唯与作者共掬一把热泪洒于闺阁之中。在很多时候,我总是觉得贾宝玉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是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也许是无法承受。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一部《红楼梦》,有多少作者的自伤。情痴抱恨长,是一个家族兴亡血泪,在这其中又有多多少少无可奈何啊。唐太宗的一句“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谁知千年后的一部《红楼梦》也道出了其兴替。在隐隐约约中,我也或多或少读出了多少堂堂须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如美画卷都被裹挟其中,飞鸟各投林,一番梦幻之后的“假语村言”又寄托着多多少少真挚的哀思呢?

衰落的贾府是不可逆的现实,同样也曾是作者头顶的一方天地,然而大观园中无数灵动的红颜,大多只是作者的思想,我在多少回读《红楼梦》之后,才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战争,晴雯与袭人的战争,都是现实与理想的不可调和。而黛玉的风流婉转,晴雯的心比天高,正是作者最深的理想化身。而宝钗的经济学问,袭人的温柔和顺,却又是现实的闺阁尘缘。于是就知道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现实的许多的弊漏却又根深蒂固,欲罢不能;而林黛玉和晴雯的逝去,也是理想的难行却至死不渝。理想与现实在此冲突,现实多弊却根深蒂固;理想难行却矢志不渝。可柔弱的理想如何改变黑暗的现实?“质本洁来又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才是最深的悲剧,才是作者最大的苦闷。

当我合上书页,人去,楼空,青山依旧,夕阳残红。细细咀嚼书中那岁月的故事,年龄不同,心得不同。在一曲红楼的陪伴下,凝望,成长……

亲爱的红楼梦,是你,一点一滴地教会了我关于悲剧,关于美,关于理想,关于梦……

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篇2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写的一部优秀的的文言文短篇小说。运用的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多谈狐、鬼、花、妖,以此来说明当时社会的关系和反映了17世纪中国社会面貌,既有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

其中既有对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答,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称赞。写得最多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爱情篇章。情节曲折离奇,幻化形象刻画得独具特色。

这篇文言小说集抓住了人们内心对鬼、妖的恐惧,和对神灵的深信不移,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把当时社会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堪。以及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与此有共同之处,巧妙地达到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目地。

?狼》这篇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内容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狡猾的本性,也衬托屠夫的勇敢机智。这篇文言文反映现实生活中像狼一样贪婪、凶恶、狡诈却愚蠢的恶人,不滚怎样狡猾,不滚要耍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鬼、神之说,但在人们心中还是有“鬼神”之分的。那些损人利己,残害人民,助纣为虐,仗势欺人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神”。以前的封建社会让人们无法安居乐业,但现在虽说科技发展迅速,人们不必为吃饱穿暖而烦恼,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小人作出损人利己的事,不到目的,决不罢休。这些人是社会的败类,是国家的耻辱。

?聊斋志异》让我们彻底明白了,人类无论生活在那个时代,都会有相符的磨难,似乎人类的生活水平再高,人的道德观念和自身素养却总是也提高不了,因为在这世上的人内心总有一种特殊的信念,你把握好它,它就使你不如正道,相反,即使是一念之差,它也会让你误入歧途,不能自拔,这要看你是如何控制它的。世间总有善恶之分,我们不能控制这种局面,但是我们可以进自己的绵薄之力,适量地去改变一下,让善良的人多一些,凶恶的人少一些。或许有一天善良的人感化凶恶的人,帮助他们走入正途,让这世间不再有善恶之分,只有善,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有多么祥和,多么美好。

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篇3

很早以前就听说这本书了,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刚开始看时还没有什么写感想的习惯,后来越读越有感触,于是也忍不住写上几句自己的想法。

整个明朝从残忍的朱元璋开始,让我对这个大明公司的创始人恨得牙痒痒,同时也明白了要开创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不光得有才能,还必须得心狠手辣。后面朱棣的奋斗史和朱元璋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几个皇帝不是短命就是昏庸无能,但却涌现出了很多不世之材。按照作者的意思,排第一的应该是王守仁,心学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无论人品还是能力都没问题,可以称为圣人。第二位于谦,在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存亡之际,挺身而出,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保住了大明王朝,而且于谦本人清正廉洁,最后被诬陷而死之后抄家,竟没有多余的家财。就人品和政绩而言于谦确实让人敬佩。

第三位是张居正,就政绩而言他可以称得上明朝第一人,在他当首辅的十余年里,大明王朝欣欣向荣,国力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可他私生活却比较乱,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争议。所以排在王守仁和于谦之后也合情合理。当然明朝还有很多牛逼的人物,而无论如何,强盛的大明王朝也没逃脱灭亡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说一切千秋霸业、万古流芳都是粪土。最后读到徐霞客,让我觉得人在这世上各有各的.活法,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篇4

你可以想象出一个房子只有10厘米高的小人国吗?你相信这世界上有一个蚊虫都比普通人大的大人国吗?你经历过神奇的飞岛国探险吗?如果你的回答是“no”,那么你可要好好阅读一下这本有意思的好书了——《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的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极具想象力并且饱含哲理的文学大家。不信?让我们来看一下内容: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游记。在这之中详细叙述了“我”如何进入这个国家、此国的王室交际和在这个国家的见闻。这真是一部令我爱不释手的奇书,因为主人公的传奇经历每次都让我兴奋不已。

在小人国,人们仅仅只有六英寸那么高,而天鹅还不到麻雀那么大。他们写字都是对着角写,正不正,斜不斜(其实我很好奇他们为什么这么写)。他们也有点儿迷信,如小人儿们认为地球是扁平的,一万一千个月后地球会翻转,死人会复活。

而在大人国,就完全不一样啦:苍蝇和牛一样大,树高得出奇,准有20米高。而当书中的主人公“我”,一见到全大人国的最高楼时,下巴差点掉下来:楼延伸到了云雾之中,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

你肯定觉得这些很有趣吧?确实。但是只要你反复地读《格列佛游记》,就会发现它不是单纯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一部饱含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

在大人国时,国王询问“我”有关英国的事情,没想到“我”说,高位都是用鲜血、金钱和腐败得到的。国王纠正“我”的说法,“我”还是不以为然。我深深地被震撼了,一个普通的医生都认为是这样,那全英国是有多黑暗、多需要曙光呀!这种势利、残忍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广大群众的心里,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难道重臣的人选不应该是由能力与态度取决,而是由金子的重量决定的吗?难道英国当时已经从内部腐烂,变成这样了吗?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本书“讽刺”的含义了。

读到“慧骃”国时,我的眼睛瞪的像核桃那么大:在这个国家,马是拥有智慧的统治者,人类则是一种被称为“野胡”的野蛮生物。它们自私自利、残忍无情,与现实世界某些夸夸其谈的人表面上宣称的那样大相径庭。作者巧妙地将马与人相比。在“慧骃”国,没有争吵,更没有战争,不管是那个种类的马都受到了平等的对待。他们和睦、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反观人类社会呢:处处有战争,天天勾心斗角,种族的歧视,统治者的压榨,人民苦不堪言……真正和平、美好的国家凤毛麟角。作者之所以设想出一个并不存在的慧骃国,就是想让读者们知道: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不足。

我觉得,马儿们可以做到的事,人们也可以。让我们像“慧骃”们学习吧!待人友善,是根本。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感谢《格列佛游记》,让我们懂得了如此之多!感谢乔纳森?斯威夫特!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奇书,那你可要快点了!难道不是吗?

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篇5

东野圭吾是我较为喜欢的一名作家,东野先生的书总能带给人一种精神及思想上的冲击。他的很多书我都很喜欢,比如《回廊亭杀人事件》、《宿命》、《我那死去的童年》、《时生》等等,读来都让人震慑并久久回味,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白夜行》。

很多人称“本书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被众多‘东饭’视作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无冕之王,被称为东野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出版之后引起巨大轰动,使东野圭吾成为天王级作家。”

我感觉这样的评语是丝毫不夸张的。

故事形成了两种视角,由男女主角二人来写。女主角雪穗是一个在绝望中成长起来,因生活变得邪恶的人,她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惜一切手段,就正常的视角而言,她是一个坏人,是一个犯罪者,甚至是一个卑劣的生物体。但是她却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动人。她的表面是明亮的,但她的内心从来是阴暗找不到出路的,只有在不停的“夺取”中才找到一点自我。为了找到自身的地位她不惜利用亮司、利用自己的美色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读者却很难恨她,因为她也是一个从小受尽折磨的人。

再来说说男主角亮,小说中的他从一个喜欢剪纸的男孩成长为一个在黑暗处的实行者,他也是在不断的犯罪,可东野先生的笔下却总让人对亮心生同情怜悯,他是善良的,但他的善良只对于雪穗和他唯一的朋友友彦,对于其他人,他“精明冷酷犹如地下魔王”。

亮和雪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斩断的联系,但在整部小说里,他们唯一处在同一空间却是在故事的结尾,亮生命的最后一程,加上雪穗转身离去的背影,在下着雪的冬季留下了无限的悲哀。

日本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这个国家拍的恐怖片非常出色。美国的恐怖片往往是血腥暴力的,中国的恐怖片往往是“哄”的一声吓你一跳,但是真正让人心理感到说不出来的恐惧的还是日本的恐怖片,我感觉由此折射出的日本人的心理层面也是非常复杂的。而在《白夜行》中,我除了感到男女主人公之间感情的复杂之外,更多的是疑问:“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为了生活让自己还未成年的女儿出卖肉体,有只顾自己享乐而视儿子无物的,这让重天伦之乐的中国人是无法理解的。“虎毒不食子”,亮司和雪穗性格之所以如此扭曲和阴暗,和他们的父母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

东野先生的这部书被称为是绝望小说,就字面来理解,亮和雪穗的成长是绝望的,因而才会不择手段的追求希望。白夜行——在没有太阳的白天行走,纵使是白天,眼前的却还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推荐大家读一读东野圭吾的代表作《白夜行》。

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篇6

假期里,我读了《红楼梦》。其中,我最为喜爱的是《刘姥姥游大观园》。

这章节主要写了贾家的乡下亲戚,刘姥姥和孙子板儿来大观园住了几天,给大家带来了许许多多无穷无尽的快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刘姥姥在吃饭时和鸳鸯的对话。

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句话虽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乡下人家说的,但却引来无数欢声笑语,曹雪芹把众人欢声笑语的场面写的更是淋漓尽致。

刘姥姥对的对子更为滑稽,鸳鸯说:“左边‘大四’是个人。”刘姥姥回答到:“是个庄稼人罢。”鸳鸯说:“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回答道:“大火烧了毛毛虫。”鸳鸯说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回答到:“一个萝卜一头蒜。”鸳鸯说:“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回答到:“花落结个大爱瓜。”宝玉笑得直倒在地,合拢不上嘴。多么幽默的风趣语言,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刘姥姥在给大伙讲笑话的场景!

当然,被称为“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还有许多故事,如《奢华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凄惨红》《愈是多情愈斟情》等等家喻户晓、百看不厌的故事。可看了这么多遍《红楼梦》,我最喜欢的还是《刘姥姥游大明园》。朋友们,你们喜欢吗?

1000字的家的读后感篇7

人生有许多事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比如那一梦红楼,梦魂中是多少人生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或许世上有太多的繁华,衬托着有些人的落魄,命运是公平,或许下一秒钟繁华就灰飞烟灭,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继而来之的富有,可谁又知这不是一场循环,环着每个人的命运?

?红楼梦》中就是这种联系的真实写照,这里面的人,都太贪恋人间烟火。在众人物之中,林黛玉最是不食人间烟火,而她错就错在太清高,让谁看得都难受,或许还有种说法,就是林黛玉清高了许多年,最后却贪恋红尘,以至于亡命,是因为她把一切都看得和她一般清高,殊不知身边的人有谁可以对人间烟火无动于衷?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算赞同,事实上一切都早有安排,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在那一场太虚幻境中便已明了。因为贾府太繁荣,繁荣得让人看着眼红,而她们,贾府里那些姑娘却并不适合享受这种繁荣,在繁华面前,她们的一颦一笑都要受人约束,可却在约束中荣华富贵,享受仙境般的待遇,更可见想要得到的得到了,可另一件东西却会被取走。她们更适合在乡间纺织,和普通少女一样逛集市、采山花。可惜她们生的太美,太不平凡,在命运面前她们真的无动于衷,她们受命运的摆布,却无力反抗,也不想反抗。

我曾经喜欢过一句话:信命,但不认命。命运是受人指控的,如果贾府没有当年的那气派繁华,也不会衬托着被抄家之后的失魂落魄,或许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王熙凤机关算尽,最后却因病而终,谁知道这不是忽然的变化造成的?这就像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刚经历过寒冰刺骨的人,怎能再经得起烈火焚烧?也就是昔日的人儿太跋扈,落魄之后回想起昔日,才会难受。《红楼梦》里的人,病死的那些,估计大多都是心病,才会没人能医治。

或许《红楼》只有一次,有些人含冤而死却无怨,有些人伤心至死却无恨,有些人熬过了落魄的时候寿终正寝,有些人本就平凡所以有属于自己安乐的一生。最终一切结局,都归在“红尘烟火”这四个字上,贾府像《收尾?飞鸟各投林》中的那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样由盛而衰,和人对红尘烟火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终落幕,有些人贪恋钱财,因而不得善终;有些人因贪恋红尘,死得让人心疼;有些人看破世间烟火,才会出家为僧;有些人则不食人间烟火,却因清高和高调死去……

人世间的繁华,终究还是要靠每个人贪恋烟火的程度而决定的,或许这也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对于烟火,节制的人不会善终,贪心的人却只得一晌贪欢。世间烟火,或许不需要太多的束缚,可却不能太自主,烟火不得不食,可却不能贪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