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9-17 作者:Cold-blooded

我发现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含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体验,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增加了知识,还提升了情感的丰富度,读后感就是这种情感的显现,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5篇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1

献给所有迷失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追梦者,愿你们在满地的六便士中也能抬头望到月亮。

——题记

谈到梦想,我们总会尽己所能地用一切美好的词汇描绘它,赞美它,哪怕是顽皮,吵闹,叛逆,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孩子,眼里也会绽放出一瞬的光芒。而梦想,在世人眼里,也总是与青春、年少联系在一起的,似乎在人们眼里,拥有青春的我们,无论是出类拔萃,还是资质平平,总有追梦的权力,而一旦进入社会,告别了懵懂的青春,告别了年少的我们,就好像永远地失去了拥有梦想的自由。

如果你十六岁,做着一个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梦,哪怕你完全没有能力实现它,得到的也总会是支持与鼓励;而如果你三十六岁,四十六岁,还有一个与你现在的生活毫无联系,甚至背道而驰的梦想,那么你得到的只能是家人的不解与责怪,朋友的奚落与世人的嘲讽。

梦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巨大的鸿沟。

然而世间有哪一条明文定律指出了中年人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呢?接下来我要给你讲的便是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故事,题材或许老套,但是这个故事却一遍遍激励着我勇敢地追寻梦想。

故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本是一个生活富足的证券经纪人,拥有一个平凡的家庭,过着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然而这个在妻子口中“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男人竟然在不惑之年为了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奔赴巴黎学画画。在异国他乡,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所创之作无人欣赏。而在经历种种遭遇之后,他在如伊甸园般的世界里创作出一系列不朽之作,却在临死前让妻子烧掉了他最后一幅作品。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形象,他自私,冷漠,抛妻弃子,内心偏执,道德意识淡薄,是一个世俗中令人唾弃的不仁不义的冷血之徒。然而却是这样一个人,做了并且做成了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矛盾,社会与自我的摩擦,感情与理智的反差,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斯特里克兰望尘莫及的精神需求,超凡意志创作力和创作激情更是他敢于追梦,梦想成真的重要因素。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拿到成为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成功吗?这个拷问人生终极意义的难题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对立。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人们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确实,在这个冷漠的现实世界里,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寥寥无几。我们中的大多数为了眼前的安慰牺牲了理想,面对残酷的现实不敢放手一搏。在所谓的成熟的思想观念里小心衡量着每一个利弊,不敢挑战,不愿吃苦,不敢承受每一次大胆尝试所带来的的风险。我们生活得体面而庸碌,我们的决定温和而平庸。我们没有斯特里克兰的才气,也失去了一个追梦人的一腔孤勇。

加缪说:“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点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勇敢追梦,那他人的不解与嘲讽又何须在意?所有的风言风语不过是他人对你的羡慕与嫉妒。

这世界是如此的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2

阅读毛姆的这部世界文学著作《月亮与六便士》,每一次的感觉与收获都不相同。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在中年时期,放弃了稳定的收入、放弃家庭和儿女,走入寻求绘画梦想而坎坷一生的故事,留给我们关于人生与理想、婚姻与爱情、生活与艺术的思考,回味无穷!

首先,我称这部小说是一部“学习鉴赏艺术手册”。

出生在70年代的我们,对艺术的了解知之甚少。每次当我站在美术馆展览的艺术品前,“彷徨”二字油然而生。虽然站的很近,但又是那么的遥远!我仅仅感觉到好看还是不好看,但对它真正的美和创造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却不知道应该作何描述和欣赏。我曾向很多人提出过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寻找到答案。直到在毛姆的这本小说中,看到了答案: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唱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多么一针见血的语言!想要欣赏到艺术的美,我需要学习和积累的还有很多很多。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简介,当我看到毛姆是以法国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原型,写下的这部小说时,我找出高更的油画。在没有读这本小说前,看到高更的画,感觉整个视觉是被扭曲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成比例,而强烈的颜色冲击着我的视线。他的画有一种原生态的感觉,似乎开天辟地时混沌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表达意境?难道真实的写实不好吗?

在一次又一次阅读这本小说时候,我才似乎朦胧的理解到高更绘画中所表达的美。精神上的追求如同大自然的美一般魔幻,稍纵即逝,但是抓住即永恒了。

其次,这部小说也堪称“爱情指导手册”

爱情对于物质极其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现在来讲,受到的考验更为严峻。婚姻无法为爱情保驾护航,有时候反而带来的是加速爱情的消亡。妇人往往把家庭布置的温馨、孩子教育的得体、照顾好家庭成员的饮食起居作为的首要任务,男人把事业、地位、金钱作为身份的象征。大家却都忽略了爱人之间的精神沟通。毛姆在小说中指导我们“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如果做的都是正确的事情,也就不会出现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在结婚十七年后,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先生要的是什么;而勃朗什·施特略夫就不会被斯特里克兰德先生所抛弃。而恰恰懂得他的是爱玛。没有精美屋舍、没有锦衣玉食,有的只是茅草屋、简单食物,而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却生活的比什么时候都幸福。请有时间问问自己,做的东西是他/她要的吗?

最后,我把这部小说定义为“理想与生活指导手册”。

在这本小说中,能让我钦佩的不是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虽然每个人选择生活的方式是自由的,我无需去评论,只能说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让我敬佩其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人,但是没有办法尊重的人。而使我真正钦佩的是布吕诺船长。“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渴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布吕诺船长和妻子共同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都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创造好的物质基础,也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能幸福。只是我们在匆匆忙忙工作中,别忘记曾经小时候的我们也想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别忘记自己也曾经想学习的兴趣爱好!别忘记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陪伴、指导,别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变成一片沙漠!

理想和生活并非是一对矛盾体。他们就如同“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月亮挂在天上,六便士就在地下。没有六便士,又怎能触摸到月亮呢?只是在地上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不要忘记抬头看看月亮在那里。人生匆匆几十年,上帝创造我们,就是让我们在这世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大家活的精彩!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3

这是一本探讨梦想的书,讲述的是一个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候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的梦想,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辞掉了工作,抛弃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从伦敦出走巴黎,开启了他的逐梦之旅。

之后又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这段时间,他过的穷困潦倒,从风光体面变得衣衫褴褛,过上了流浪汉的生活。他画了很多的作品,但都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最终他病逝在了岛上。在他逝世之后,他的画作反而拍卖到了很高的价格,他的才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虽然他的后半生过的十分的艰苦,但是他却一点都不后悔当初的出走。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十分的沉默甚至是冷漠,但是他周围的朋友们都很在他有困难时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这或许是因为他身上的那股子劲感染了周围的人了吧。虽然他生前贫困交加,碌碌无名,但是他一直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他一直都肯定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画家。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则一百多年,少的也有几十年,这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也没那么短。人生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是用之不竭的财富,还是幸福美满的家庭,还是为理想而奋斗的活力四射的模样。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人,有很多人都在工作,但是有多少人所干的事,所做的事都是自己有兴趣的呢?又有多少人为了生计奔波,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丢失了曾经的梦想呢?筷子兄弟在《老男孩》里这样唱道: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是啊,岁月带走了那个真正的我们,只留下了为生活奔波的木头人。

但是,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我在想他这样做是否值得?他为了曾经的梦想,抛下了一切,伤害了家人和朋友。我想假设一个如果,如果他从二十几岁就坚定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的想法,然后立即着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的话,那结局会不会好很多。

人啊,一定要干自己喜欢的并且擅长的事,不要等到年华逝去,才去追求你那虚无缥缈的梦想。追求梦想,承担责任,关爱家人都很重要,不能够顾此失彼。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4

如果说变形记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家庭、身边的人贡献,月亮与六便士传递的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生命观。

主人公斯里兰卡抛妻弃子(忘记了是不是有小孩来着),抛弃体面的工作,奔往异地画画,因为画卖不出去,也险些被饿死。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斯里兰卡不仅对她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成为别人眼中落魄可怜的人。

但看了这本书的人,会体会到斯里兰卡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宝贵,斯里兰卡的生活是多么的让人羡慕———那种可以只专心于绘画(绘画实际上体现的是斯里兰卡对精神的追求)而不被一切枷锁束缚的境界。

斯里兰卡是天才也是幸运儿。他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被神所感召,明确了人生的追求,完全跳脱了社会结构下的人的身份。从传统的角度上,我们是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普通人的成功是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不普通的人的成功是推动社会进步,是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比如科学家、政治家等等,这些人太不普通的暂且不讨论。我们常常接收到一个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要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加深我们生命的质量。这样的价值观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如果人人都奉行这样的准则的话,每个人都积极承担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责任的话,社会就能够维持稳定。

可是,在一部分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人的心中,人的一生居然要为他人而活,一个人的价值居然要依靠对他人的贡献来衡量,似乎是不能被接受的。或许,一般人是不会被“人生的意义”这种重大问题所挑战的。

月亮与六便士除了斯里兰卡,施特略夫也是引我深思的,他很可悲,但他也很善良,他爱他的妻子胜过了爱他自己,把房子和财产留给妻子和斯里兰卡是他的'必然选择。在我心中,是分不清施特略夫是偏正面一点还是负面一点。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他超越了那些“利己主义”,但这也造成了他的可怜……

但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斯里兰卡的为画画不顾一切,我是高度认可的,而我却对“利己主义”嗤之以鼻,似乎“鼓吹奉献”是人们对于“利己主义”的对抗,这三者这间的区别是什么?

是因为“利己主义”追求的东西太俗气?而斯里兰卡的追求太高尚?也似乎是“利己主义”一方面想占尽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想直视自己的无耻,粉饰自己。而斯里兰则完全不会,他承认他的无耻,接受一切指责,并且不打算因此而改变的潇洒让人欣赏。

斯里兰卡实际上对抗的是什么?是在枷锁之下生活而不自知,也不自拔的人吗?总之,斯里兰卡是一个“极点”,我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实现他那样的状态,但希望我们不要在别人订立的框架下活着,可以去探索然后追逐自己认为值得的。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你愿意去追求月亮,还是捡起满地的六便士?

金钱至上的世界,有多少人捡着地上的六便士,却又眼巴巴仰望遥不可及的明月?

思特里克兰德喜欢绘画,从小就打心眼里的喜欢。却当了个证券经纪人。突然的那么一天,他抛弃了他所拥有的一切——金钱、权利、家庭:“他没有钱,没有住的地方,于是就又一次流落到街头,他有时一连好几天都喝不上一顿菜汤、他有时睡在火车站岔道上一个空车皮里、有时睡在货站后面的卡车里。”在这场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里,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第二场人生。

思特里克兰德是极致的。冲破世俗的枷锁,果断并坚决地选择了做自己。站在艺术殿堂之上,圣洁之光沐浴着他,同样也流淌在他美丽的狂人之作上。当他生命逝去,他的画作一并被烧毁——他的身体、灵魂早已与他的画融为一体,燃烧过、辉煌过,他们本就是一体的。他热烈而又疯狂的举动,不仅赢得了自己,也唤醒了更多心底葆有执念的人。

同样走向第二人生的还有歌手陈婧霏。起初,清华毕业,好像成了她不可撕的标签。她必须如大家一样,按部就班,进入金融业,投入生活的洪流。“我特别记得当时那种感觉,……,好像是一个被人拧过的螺丝钉……但总是有两个自我,一个在体验这种生活,另一个就在看、在冷眼旁观。”于是,放弃金融,进入伯克利,从头开始学音乐。这途中不乏周遭的不解,经济的困窘,自我的挣扎,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靠在新东方教英语挣留学和做音乐的费用。“休学也好,教英语也好,和家里的关系紧张也好,我宁愿忍受这些痛苦,也不愿意忍受不能做喜欢的事情的痛苦。”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深以为然。月亮与六便士,或许是很多人正在经历的——你觉得生活不那么对劲,不那么舒服;正在做的事情,自己不那么喜欢;喜欢的事,不一定能让自己饱腹。人生业已中途,还能推翻再来吗?推翻一切的痛苦,自己能承受吗?

即时失去主流叙事里的所有,也要对抗原本的命运,构造自己的第二人生:思特里克兰德如是,陈婧霏亦如是。“尽管这一路有很多痛苦,但我还是喜欢待在我自己创造的.人生,这是我的主动权。”与我而言,这样的勇敢是如此美丽。

当然,在这场自由征途之上,主人公放弃所有的冷血无情,荒诞得如同魔鬼。这固然是毛姆艺术的升华,更像是哲学家的怜悯。更多人的一生,更像是漂泊的小舟,抓着模糊的波浪与它一同向前,漂往满是六便士的海洋。途中月色清冷,欲图流连,却被海浪狠狠拽走。

月色很美,我能否透过这深不可测的海样,撷取到一丝皎洁的月光?通过努力,两者或许能互相支配。按照绝大多数人的方式生活,是安全的,平顺的。对抗原本的命运,构造自己的第二人生,或许要费很多劲,要脱掉大部分人觉得舒适的东西,但我就是要逆着。

“希望在彼方等待着我,就如此出发吧。”

尽管这一路有很多苦痛,但我还是喜欢待在我自己创造的人生,这是我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