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增加了知识,还提升了情感的丰富度,读后感就是这种情感的显现,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1
01、一个年近四十的证券经纪人,在一夜之间抛弃了自己的家庭、事业,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寻找自己崇高的艺术理想。这并不是什么浪漫的求知之旅,从他离去的那一刻,他的余生饱受贫穷、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忍受精神上的创伤煎熬。最后,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之上,他将他饱受摧残的世俗肉体和优雅的艺术灵魂付之一炬!
在世俗人的眼中,小说主人公查尔斯并不讨人喜欢。他性格孤僻、冷漠,毫无人情味;在道德的层面,他忘恩负义、心狠手辣的特性甚至会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在更高的艺术境界中,他是举世无双的绘画天才,而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又怎会忍受世俗的羁绊与道德的捆绑呢?
于是他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寻求更高的艺术理想,去面对自己赤裸裸的灵魂!
02、读完这本书时,我缓缓的合上书本,轻轻的抚摸书皮,想要去感触那个饱经摧残的躯体的每一寸肌肤。
我的思想不再流于表面,有一股无名的力量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想起了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有多少人渐渐迷失了自己?不可舍弃的东西太多,真正谈得上热爱的又寥寥无几,更不必说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去坚守奉献了。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片段我记得很清楚:孙少平第一天到城里寄宿在诗人贾冰家中,第二天离去时,贾冰送给他一本书,并且说:“如果生活让你失去了对小说的热爱,那么你就不要再来找我了!”
我们常说的热爱,并不是某种华而不实、高高在上的虚幻理想,而是面对你自己的内心,你问问你究竟需要什么?你想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然后,你可以忘我的投身于你扪心自问的结果,你会发现追求理想是一个痛苦与幸福交织的过程,生活,亦是如此。可惜的是,我们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认识清楚自己的追求,并且不顾一切的坚持下去。大多数人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麻木的日子,二十岁已死,直到八十岁才被埋葬。
03、你有没有想过,你可能会平庸一辈子?
初入大学校园的你,幻想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托起改变世界的梦想。时光一点点流逝,你的戾气也渐渐消失。
到后来,你想的是我能养活自己就很不错了。于是你很努力的准备考研或是就业,却总是无法自律,收效甚微,看着身边更优秀的人,你咬牙切齿却又无能为力。读后感.到了焦虑的毕业季,你辛辛苦苦的海投简历,勉强找到了一份工作,拿着差强人意的薪水。青春时代的骄傲,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再过了几年,迫于家里人的压力,你不得不去相亲,遇到了一个勉强还算好的人,你勉强答应了,组建了一个勉强的家庭,然后勉强过完这一生。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04、生命的广度,在于内心的激情、欲望,青春的理想;生命的深度,取决于我们能多久维持内心的本真,以及是否还在逐梦的道路之上。
当后悔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真正老去了。
读完《月亮与六便士》,我看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精彩纷呈的人生,我看到了坚持自己的理想需要经历的痛苦、绝望,以及最后所享受到的至高的幸福。
阅读、学习,是一种思考和体验的过程,让我们不至于在浮华的日子里迷失掉自我,帮助我们探寻内心之所需。同时,它甚至是作为我们反抗这个世界的最有力的资本,让我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生活所腐蚀。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2
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证券交易人突然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抛妻弃子,身无分文的来到巴黎,在一间破旧的廉租房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没有蓄谋已久,不是头脑一热,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灵魂,被命为画奴,终其一生只为画画。对于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无情,岿然不动;对于朋友的接济与善意,他理所应当的接受,还不断打骂欺辱他们。这样的奇幻,却又有种魔力在震撼着我们,他技艺粗陋却坚定地强调“我必须画画”,他在临终前瞎着双眼却将生命的那种明艳、壮美、力量铺陈在整个房间,又甘愿将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托付在画纸上,只有用颜料填涂才能拥有色彩。
坦白说,毛姆笔下的这种人是不存在的,相比于原型来说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为歌颂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变一切的时候也是经历了诸多选择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兰却是直截了当的改了行,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全书来看,正因为他是斯克里特兰,所以他一定会这样,对于世俗的抛弃,道德的背离,人际关系的逃脱,正证明着他不具有社会人的特质。一切的社会行为,包括给人做翻译,和朋友的爱人建立情人关系,都是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务,是对社会的妥协。而他两次搬迁,从高度文明的上流阶级到鱼龙混杂的底层阶级,再到无管辖的自由状态,隐居大山深处,都体现着他在想方设法逃离人类社会的枷锁,所以如果用道德标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没有意义的。
而这样的斯特里克兰却有着超脱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说我必须要去做什么,是因为权衡利弊下这么做更有好处或者更符合道德标准,但很少有事情是无缘由的必须要做,如果有这样的人,在车流中一定要逆行,没有任何理由,仿佛神明的旨意一样,我们八成会觉得他疯了,而斯特里克兰却正是这样,在社会的'洪流里非要无故的逆行。
而支撑这种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像是一棵小树,不断的开枝散叶,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脱落了,而理想则是树的主干,在我们成熟以后没有道理的去坚持,去喜欢,去奋斗,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干,在故宫修40年的表也不觉得无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几年不能与家人通讯也觉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弃一切在西单的地铁站歌唱。他们是幸运的人,但大多数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干,最终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过着效益第一,职称优先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偶尔还是迷茫,像是书中局促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一样。也许我们暂时不幸,没找到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的理想。但通过这本书,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有可能遇见理想,还有时间为之奋斗,在斯特里克兰完成生命里最宏大最震撼的巨幅图景时,那明黄和鲜红交织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荣光,这种淋漓尽致的激情和意志仿佛命运交响曲结尾的休止符,无声却激昂回响。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为坚持理想还是屈服现实举棋不定的人,还没遇到理想的人们,要敢想敢梦。
理想啊理想,我愿为你臣服,献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仆。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3
在刚开始读到这本小说主人公的时候,对他的外形,和个性的描写总让我联想到梵高,原来小说主人公 charles strickland 的原型是paul gauguin (保罗 高更)。而高更和梵高的友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在艺术上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可分歧却也无时不刻的存在着,最后俩人的友情在短暂的62天亲密接触后,以梵高的割耳闹剧收场。
梵高疯了,梵高死了,高更也从此离开巴黎去了南太平洋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岛屿tahiti;其实两个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差不多是疯子一样的天才,梵高是确确实实的疯子,高更可能还差那么一点儿就是疯子了,所以他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最终达到了自己的艺术天堂,而梵高相对于他来说要幸运的多,梵高早早的找的自己的艺术之路,在巅峰时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更曾请求巴黎的朋友给他寄向日葵种子,由此可见他对梵高的怀念,我想他肯定后悔了,后悔在梵高最脆弱的日子里开了他,他对梵高的死肯定是愧疚的;
非常让人庆幸的是,高更生命中最重要的在大溪地岛上完成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像何处去?》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被烧毁,而是幸运的留存了下来;
高更的晚年确实是贫困交加,疾病缠身的,但是具体的情形谁也不知道,毛姆在小说中的描写异常凄惨,可能是小说的缘故,作者加了很多大胆的'猜想,和语言的加工,借此增加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烘托吧。我觉得毛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有着高更和梵高两人的影子,高更和梵高的个体互相矛盾,他们的命运和对艺术的执着又互相辉映,可能毛姆也是想对这段友谊给予些美好的诠释吧!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4
大家好,我是闲暇读点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啦,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书是《月亮与六便士》。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英国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
这本书在我的书柜放置了挺长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看,直到上周出差,随手拿了这本书,才真正开始看。
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连续上班的疲乏之后,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心灵的休憩。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性追梦的过程。看这本书感慨其实挺多的,今天先跟大家分享第一个,也是本书的核心:追梦,寻找心灵的家园。
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也算是事业有成;妻子是一个温柔贤淑的淑女,把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儿子16岁,性格乖巧;女儿14岁,美丽可人。
在别人看来,中年的思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事业家庭双美满的人生了。
然而,就在这时候,思特里克兰德做了一件让人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他没有任何征兆的离开的家庭,抛下了妻子和孩子。
一开始,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以为,他是因为看上别的女人,从而跟别人私奔了,所以她委托人千里迢迢赶到巴黎,找到思特里克兰德,然而真相却是,思特里克兰德并没有其他女人,他只是无法忍受每天忙碌的世俗生活,他心里渴望去追寻梦想,所以离开了妻子孩子,决定去巴黎画画。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当画家是从小的梦想,但他父亲认为,搞艺术不挣钱,所以让他做生意。对于画画,他仅仅是在一年前上夜校才开始学。
在别人看来,40岁的中年男人,从零开始学画画,一定是疯了!思特里克兰德也确实疯狂,他离开优渥的生活,住在脏乱窄小的旅馆里,开始了他的画画梦想。
在巴黎追逐画画梦想的五年,日子其实不太好过,思特里克兰德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他有过一天只吃一片面包,身上依然穿着他离家时的衣服。身体也由原本的丰满圆润变成了挺拔消瘦。生病也只能硬挺过去,常常需要借钱来维持生活和购买颜料。
离开巴黎后,他去了马赛,靠着救济的面包生存,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睡觉,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紧张、粗暴又野蛮,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依然在创作。
最后,他来到了塔希提岛,在这里,他与一个当地女人爱塔一起生活,爱塔照顾他的生活,思特里克兰德在这里全身心的投入了绘画创作,他找到了心灵的居所,创作了一系列的惊世之作。
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并没有因为画画带来物质上的收获,他在世时,甚至没有卖出过一幅画!但哪怕是饥寒交迫,贫困交加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甚至更加坚定对梦想的追求。
有人问他,是否后悔离开原本优渥的生活。他说:“我从未后悔,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毫无疑问,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怪异的人,但他又是一个有着非凡魅力的人。
这世上,绝大部分人都在为生活的六便士而忙忙碌碌,哪怕心中有想追求的梦想,可能也会屈从现实生活,没有踏出第一步的勇气,梦想日渐被生活消磨,被世俗束缚,无法逃离,只能被迫前行。
思特里克兰德却在40岁时,毅然决然的抛弃世俗生活,追求梦想,这不仅仅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坚定的心志和毅力。
我们是被生活束缚的一代,心中有着星辰大海,却屈服于材米油盐;内心向往光明自由,却泥足深陷,身不由已,被利益驱使,裹挟着前行。
愿终有一日,心中有梦的人有思特里克兰德的勇气和果决,抛下世俗纷扰,追逐星辰大海,找寻心灵家园,享受内心的自由、祥和与安宁!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5
读这本书的经历有些曲折,天才画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传奇,得知《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与六便士》的名气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书中到底写了什么故事。先是从图书馆借,没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写的评论其他著作的书,想着同一个作者,应该也不错,结果书中所涉猎的故事都不太了解,读不下去,心里有些失望。后来有幸从朱老师那里借来一本,书到手便立马读了起来,也许是期望太高,前几章作者只铺垫了一些事情,很无趣,心里有些小失望,此书就被搁置一边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师发了一些关于本书的评论,很有意思,又有了赶快读完此书的兴趣。
本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思特克里兰德放弃美满家庭,稳定社会地位,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书中主人公为了追求梦想,不畏生活的贫穷,无视病痛的折磨,几十年来从不后悔,这种做法也许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书越往后越精彩,思特克里兰德最后和土著人结婚,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每天画画,得了病后依旧坚持作画,眼睛瞎了仍然阻挡不了,他的遗言是死后要把挂满壁画的房子一起烧掉……他是用生命在画画。
虽然小说的故事有些夸张,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过这种对比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虚无缥缈,六便士很不起眼,却很实在,两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们埋头奔波忙碌的同时仍需抬头仰望月亮,不忘追求梦想,只有这样生活才更有意义。
最后特别感谢朱老师,能读完此书,多亏了朱老师!作者:郭尔妮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6
书名: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徐淳刚麦克安德鲁上校煞有介事描述的那种浪荡浮华,连个影子也没有。斯特里克兰把椅子上胡乱堆放的衣服扔到地上,让我坐下。
趾高气昂 梦想活在上层社会的可怜女人
“有人建议让她当演员,我当然不同意。有名的剧作家我都认识,只要我张口,明天就有角色给她演。但我不想让她和那些人打交道。”
欲情故纵 总得想点手段才能得到听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对于斯特里克兰近年的生活,我故意不闻不问。我没有表现出对他多有兴趣,最终,我得逞了。他开始谈论自己。但是,他的口才太差,这些年的经历他讲得含糊不清,所以许多地方我只能凭自己的想象来填补。对
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牛奶面包??????又算是什么呢
他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真是令人钦佩。
追求理想的人是这么一副行尸走肉的状态嘛?!
他走出来,带上了门。在我的想象中,我看见斯特里克兰把他的帽子往桌上一扔,坐下来,点燃了一根烟。同样坠入情网,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无知者无畏嘛!有限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不可放弃与浪费的奢侈品。因为无知,所以探寻,因为探索,所以才慢慢的明白我们真正追寻的生命的意义所在。人生的探索路上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谁又会喜欢?但是没有这种孤独与付出,又何来的幸福与快乐可言。这也许就是人活着的智慧,痛并快乐着!不然枯燥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界冰冷而残酷。没有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必须深怀谦卑。我们必须看到宁静之美。我们必须隐忍地生活,这样命运之神才不会注目我们。让我们去寻求淳朴、善良者的爱吧。他们的无知比我们的知识更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满足于我们小小的角落,像他们一样平静温顺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当你的所作所为超出一般人的认可范围之外,他们就是觉得你脑子有病,没有个性
亚伯拉罕没个性。”“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
月亮上的六便士读后感篇7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过着“六便士”的生活仰望着“月亮”。我也是如此,但又有些不同。我不断的朝着“月亮”跑去,但是我没法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将自己的外衣一层一层的脱掉,抛下一切便启程。我想绝大多数像我一样的人都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容器里,天生带来的活泼与棱角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变淡慢慢的被磨平。人们的一举一动dou要符合着普世的准则,稍有不同,环境就会变本加厉的还给你,杀你个措手不及。
我时常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不屑于循规蹈矩,不屑于把自己外表打磨的光亮,好让自己不论在哪个角落都显得相称。我也时常钦佩像林黛玉那样的人,不为世俗所动。
可是我仍然是个矛盾的人。因为我发现,我慢慢的变得会看人脸色说话了,我慢慢变得圆滑了。爸爸曾经经常教导我,做事情总得留个心,不然像你这样的出去,不免上当受骗。果然,上过几次当后,我变得“机智”了。你看,我现在生活的还不错,或多或少也是受恩于它。
我常常问我自己,我追寻的是什么?我给不出一个很好的答案,但又好像已经有了答案。我想象过年轻时为事业奋斗,老来和另一半隐居山林。想想空来淘米浇地,闲来看书解闷的生活也还算是不错。但是,这些“梦想”又多是不现实的。罗胖说,大多数人去古镇旅游都期望白天看到小桥、流水、人家,晚上回了宾馆躺着的是沙发,做的是spa,面朝着的是带着江南烟雨的河流,背对着的是超级豪华大酒店。你看,人们希望的和真正的做法总是矛盾的。我或许也是一样的,我也是容器里的一员。
于矛盾中求生存本身就是困难重重,但不可否定的是,它仍然是生活的常态。是的,所以很多人都过着“六便士”的生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的,我不能这样。
虽然,这让人悲愤不已的过去,仍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