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都是一个思想的宝库,读后感是我们探索其中的钥匙, ,我们在阅读后,陷入了沉思与读后感中,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摘星星的人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摘星星的人读后感篇1
我是一个实打实的星空迷,星星对于我来说就是很奇妙,仿佛是带着时间的暧昧来的一样。
“这是一本很经典的书,作者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娓娓道来,介绍了从近处我们所熟知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文笔流畅,故事性强。”这是百度词条对这本书的评价。
那么,我问一个问题“星星,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别急着解答,我们慢慢来。
读完这本书,让我无意间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具体记不清楚了,依稀记得说的点:你看到的星星的光,可能是带着时间的寓意来的,因为当你看到它发出的光亮时,在那个距地球不知多远的星体上,可能已经发出了几百,甚至几万年了。而这本《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也就像时间在对我们讲述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史一样。
“云母屏风烛影深,银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也许是从小到大就听着嫦娥的故事长大,也或许是因为对月亮的欲望,一本书看下来,印象最深的却还是前面的内容,有没有一种可能,在以后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中,慢慢的也会回到最开始的地方,最开始那个,令古人所向往的星球。
或许也是因为嫦娥故事的凄美,所以导致人类对月亮的好奇,才导致人类对月亮永无止境的探索。而月亮上面,到底有没有雪白的玉兔在捣着药,到底有没有嫦娥站在桂树下看着我们,到底有没有传说中那个令人向往的玉寒宫,这都还是个迷,都还等着我们这一代人去继续探索。
在古代,就有过“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幻想,可见星星从古至终都以这它耀眼的光辉和遥不可及的距离吸引着人们,向它靠近,向它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每年七夕,我都会待在窗台前,守着牛郎织女星的相会,他们的故事很梦幻,梦幻到被烙印在星体上,甚至可以在黑夜的夜空中找到他们的梭子、扁担,或许这就是让他们在众多故事中脱颖而出,千古传唱的原因吧。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最开始的问题,星星,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没有准确的答案,可远可近,但即使是最近的比邻星,距我们也有着4.22光年的距离,所以说,星星还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们只能探索,不停的探索和追寻,以此来满足人类对星星的欲望。
或许,在几千年以后,人类到达月球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或许,以后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站的问题了。但是,我们现在应该要注意头顶的天空,是不是少了一些星星点缀的美丽?是的,因为环境的问题,星星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更为陌生的事物,所以,辛苦忙碌的人们,适当的停下来,抬头看看天空中若隐若现的亮光,想想月亮上抱着玉兔的嫦娥,让节奏慢一点,让环境的污染,也停下来吧。
“远远地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仰望星空,天阶夜色,多么令人陶醉神往呀!世上没有任何一副图景能像美丽的夜空一样灿烂迷人,没有任何一副照片能像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宇宙背景照片一样辉煌壮丽。
那么星星离我们多远呢?天上的星星其实相距非常遥远,如果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要从地球翻到太阳上,也要翻2700多个跟头才行。牛郎、织女两星若真想相会,就是以光速行进,也要走上16年。天文学的研究,从古代的“地心说”到“日心说”,从认识银河系到探索河外星系,从使用光学望远镜到运用现代无线电技术,已经把人类的视野推向距地球100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天文知识是世上最迷人的知识,只要你稍有涉猎就会着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去探索天文学家如何兢兢业业,利用各种巧妙方法测量天体距离的历程。
摘星星的人读后感篇2
?数星星》是一本写丹麦在二战时被德国占领后英勇反抗的故事。
主要讲的是在故事主人公安妮十岁时,德国侵略并占领了丹麦,整天过着不得安宁的日子。他们老是遇到德国兵,他们总得避着,尤其是犹太人,因为德国人要“重新安置”犹太人。他们四处搜寻犹太人,甚至采取了各种不人道的方法,比如关闭犹太人的店、烧掉公园、用狗咬人……一切只为了消灭犹太人这个种族。有一次,德国人来每家每户搜查,试图抓走躲藏起来的`犹太人。在此之前,丹麦人为犹太人做了充分准备,他们把所有犹太人都送到了可以藏的人家,如安妮的朋友艾琳,她被藏到安妮家中,做了他们家的“大女儿”。安妮一家很巧妙地让德国兵相信了艾琳是他们家的孩子,当然其中也有巧合之处。
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词是“勇气”,这本书也是写“勇气”的。主人公安妮一直不懂“勇气”和“勇敢”,她一直认为自己很胆小,她觉得自己一遇到德国兵就吓死了。但实际上,在最紧要的关头,她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
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安妮,学习她的勇敢,如果每个人都像她一样,勇敢地为别人付出,世界将美好一分!
?数星星》是一本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让我知道了世界大战的恐怖,它也是一本解释勇气的书,让我明白了勇气的力量!
摘星星的人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当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期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可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必须会比西欧快。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也是很自然的。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此刻虽仅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期望。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摘星星的人读后感篇4
当我第一次拍捧到这本书时,心里有些不屑,特别是在我看到书皮上的简介的时候,心里想:远处的星星和红军过草地有什么关系呀呢?但当我看到四分之一是,以前的想法来了个天翻地覆。到底是什么在吸引我的呢,赶快来看看吧。
这本书是以红军过草地为主题,以欧喜洋,汤敏吉,沈得天……这些人物为主角,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他们组建的收容队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和危险,终于走出了草地。其实,刚开始我也和坛子他们一样,认为草地只是一片荒凉的'地方,没有敌人,没有危险,有什么可怕?但是在作者的生动的描写下,我终于明白了草地是如此险恶。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在饥饿面前不低头。其中,我最喜欢沈得天,我喜欢他的机智,他的坚持。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那棵青椤,他们也就不可能走出草地。
作者的描写十分细致,每当我读到有人因饥饿而与世长辞,我的泪便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的往下落。又想到了我,丰衣足食却仍不满意。每次吃饭都要剩一点,特别是我那挑食的坏毛病,我不喜欢吃青菜和肥肉。只有看到碗里有青菜,便会把嘴巴撅的老高老高;只要看到肉上有肥肉,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也会将那一整块肉扔进垃圾桶……
读完了这本书,给我了很大的启示,它不仅帮我改掉那些坏毛病,还让我明白了我们红军的精神,我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摘星星的人读后感篇5
起先我不知道这本书,偶然的机会听到一大咖在讲解,瞬间被深深地吸引,立马上网搜索下单,到手后一天内读完。中国的明星比如许晴、周迅都为这本书写了推荐。
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由自闭症少年讲述自己内心世界的书。这本书的作者东田直树,竟然是日本的一个重度自闭症患者,而且只有13岁。直树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非常难得。
自闭症对我们全人类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何那样表现。东田直树虽然很难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但是得益于学校的老师和妈妈的训练,他的妈妈发明了“字母格”,并且让他熟练掌握这个方法,一遍遍地练习,当有人问他话时,他虽然很难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但是能够通过字母键盘,慢慢拼凑出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话。这也为我们与自闭症人群的沟通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自闭症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障碍。比如这个世界上有听力障碍,有视觉障碍,有肢体障碍,而自闭症是一种沟通障碍,没办法跟人正常的.沟通。我们班级里就有自闭症儿童,典型特征是你打招呼说话,他不理你;一点小事就会情绪失控,大喊大叫,甚至自残或者伤害身边人;喜欢拍手向上蹦跳等等。有人认为自己性格孤僻,或者宅,可能就是自闭症,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忧心忡忡。
人们对自闭症的了解存在误区,例如优势视角和劣势视角。优势视角强调自闭症群体的某些天才型特征,比如电影《雨人》中的主人公,是数学方面的天才,对数字过目不忘。劣势视角则用“不正常”来评价自闭症人士的行为和举动,或歧视,或怜悯。这两种视角都过高或过低定义了自闭症人士,是错误的认识。这本书还提到了过去医学界坚信的“冰箱母亲理论”,认为是孩子的母亲非常冷漠,导致孩子产生了自闭症。这也是错误的认识。
这本书的写作结构特别简单,就是一个采访者问了东田直树大概50多个问题,他就一个一个的回答。接下来说一说我对文中印象深刻的问题和回答吧!
比如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讲话这么大声且古怪呢?直树说我并非故意,就是控制不住。我必须承认,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声音能安慰自己,并且会使用相似的词语或易于表达的词语。但是不由自主发出的怪声却不是这种情况,这种声音会突然蹦出来,不是有意为之,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一种情况下是对我看到的事情的条件发射,一种是对过往记忆的条件反射。
你为什么会一遍又一遍地问相同的问题呢?比如:今天是星期几?或明天上学吗?这些简单的问题,一遍一遍地问不是因为我不懂,实际上当我在问问题的时候我就懂了。原因是我会很快忘掉刚刚听到的东西。对我的大脑来说,我刚刚接收的信息跟很久很久之前接受的信息,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由此可见,自闭症患者是没有时间观念的。还有一个原因是,重复这些字词非常有趣,重复已经知道的答案非常有乐趣。我觉得自闭症患者还有一种原因就是重复问相同的问题是一种整理思绪,理解提问人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跟你讲了很多遍不要去做某些事情,而你还是不听?直树说我们的恶劣行为不是故意,淘气而为,当因为没有听别人的话而受到批评的时候,我们也十分难过,但我们下一次基本又会忘了上一次的事情,根本控制不了这些事情的发生。
为什么你回答问题需要那么长的时间?直树说需要这么长时间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明白问题,而是因为当轮到我们说话时,答案经常濡染就从我们的脑中消失了。而这个过程中,又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我们狂轰滥炸。这个回答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在对自闭症孩子问问题时,要放慢语速,重复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下子说很多。
为什么你说话的时候不跟别人进行眼神交流?直树说,跟交谈对象进行眼神交流会感觉不自在,我在“看”你们说的声音,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理解对方的意思上,视线就会涣散。
你真的很讨厌别人碰你吗?直树说被别人触碰就意味着自己都控制不了的身体却掌握在别人手中,就好像在他们身边失去了障碍。
直树还回答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喜欢电视上的广告,为什么要去背列车时刻表和日历,为什么动来动去等等,直树都从自闭症患者视角给出了答案。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直树讲了一个《黑乌鸦和白鸽子的故事》,他以自闭症的视角安慰我们普通人,我们普通人就像那只白鸽子,我们总在寻找幸福的道路,黑乌鸦说所有道路皆相通,当你走上的那条路,其实已经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了。
读完这本书会发现,不要觉得自闭症患者可怜,他们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走上他们的幸福大道。到底是我们正常,还是他们正常,搞不好他们才是正常的呢!
摘星星的人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我想有颗星星》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挺有意思:一只小鸡它的名字叫卡梅利多,它很想有颗星星。一天晚上,它坐在一棵大树上,看见天空有一颗流星落下来,它大叫我看见星星啦!
卡梅利多跟着流星的方向一直跑,跑到海边捡起流星,却被告知是一颗海星。不一会儿,一个大鸡窝从天上降落下来,从里面走出来一只小绿鸡,那只小绿鸡很想要它手上的那颗海星,提出用一块金星上的碎片来交换,交换后它们非常开心,在那里哈哈大笑。
于是,卡梅利多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它真的摸到了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