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模板6篇

时间:2023-08-31 作者:dopmitopy

阅读让我们对人类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读后感,在读过这篇文章后,我们不禁产生了许多读后感,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模板6篇

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篇1

龙应台的大名早有听说,最近的关注源于朋友圈里看到的她在大学的演讲,主旨大约是讲和“人文素养”有关,尤其是作为一个政客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她也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多读点“文哲史”方面的书;另一篇是她在北大的演讲,也谈中国梦,再次提到了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并希望下一代的中国人不再有恐惧,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作为一个独立学者和“马政府”的前文化部长,我有理由相信龙应台显然是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因此带有鲜明的现实批判主义的文化人。读到龙应台,第一本便是她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大跌眼睛,这是一个霸气的,有强烈批判主义的作者吗?就像书的扉页所介绍的那样:“作为华人世界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着万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这本书是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用娓娓道来,饱含深情的文字,展现出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也再次让我觉得不管一个外表再强悍的女汉子,作为母亲,她也唯有柔软。

这本书并不厚,或许是因为我尚没有孩子的缘故,却读得比较慢,我需要用心去感悟每一篇零碎文字背后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以及用力去想象那种画面感,如婴儿般的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书中的小人物,小故事以及婴儿般的思想,我都得用力去揣测,去想象。读此书我似乎也有种在努力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从小多由奶奶带大,母亲也并非如龙应台那般有文化,或因为儿时记忆断线的缘故,我已记不起什么蝴蝶结,也想不起多少儿时的故事,还有什么洋娃娃,但这已不重要,因为我依然健康快乐的长大,依然具有独立人格,依然爱知求真,善良本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每个人的故事,龙应台笔下的安德烈是幸福的,他可以从小接触到三四种语言,可以听一个有文化的妈妈讲各种故事,可以打小就能用平等的心态和妈妈对话。但想必在安德烈的心里,这个妈妈既聪明严厉,又有一个母亲柔情般的呵护,我也相信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每位家长也都尽自己所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了我们。

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人,柔情背后依然免不了龙应台对社会,家庭的思考,关于婚姻她说到:“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样,只是人类在诸多制度中权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择;婚姻幸福的另一面无可避免的是个人自由意志的消减”。这些,她又如何对一个两岁半的小孩去解释?我最新的领悟是婚姻与家庭本无所谓完美,所谓完美或就是在分歧时,双方能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沟通面对,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寻找共通点;婚姻家庭也就是在相互欣赏中让彼此成长。如此生活的意义就是学会欣赏,懂得感恩,保持好奇,有所期待。

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篇2

生活中影响我们最深的往往是些平常事。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决定着我们对一些事的看法,影响着我们做出的决定,近而影响着我们世界观的形成。我们就在这些平常事中慢慢长大,懂得爱与被爱。

龙应台的这部生活散文《孩子你慢慢来》讲的就是这些平常事,平常事中的母亲与我们。

龙应台是一个幸福的母亲,因为作家的工作性质,反而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重要的幼年时光,能亲眼看到孩子的每一个成长和进步。

她以朴实、细腻、简洁的文字,还原了孩子成长的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和说教。通过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让孩子成才,不是如何如何使孩子出众,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

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因为爱,她并不遗憾为了孩子而占去她原本计划好的时间、不在乎岁月侵蚀渐渐变成“黄脸婆”的容颜。她知道:一旦身为母亲,“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用心的父母,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并获得快乐。

读罢《孩子你慢慢来》,我对自己说:我能不能不当孩子的上帝,而做孩子的朋友?能不能做一做孩子忠实的观众或者拉拉队员,虔诚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能不能经常给孩子不经思索的热爱,而不是给予沉重思考后的要求?能不能平等的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让孩子在兴趣中快乐成长?能不能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孩子的爱好与选择,尊重孩子的人格,及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让孩子在充满鼓励的沃土中成长?能不能不要单纯让孩子学外国话,而是让他学英语的时候,通过阅读书籍或观看录像,观察美国人和英国人在生活方式上的某些差异?能不能在家中为孩子买一个地球仪,只要在电视上看到某个陌生国家,就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在地球仪上寻找,直至最后成功“发现”为止?能不能经常带孩子去去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让孩子在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中认识世界?能不能不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而是经常就某个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孩子一起上网,查询相应的信息和知识?

我们是应该尊重一下孩子,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了,毕竟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我们作父母的作老师的应该对孩子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虽然,打破惯性思维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孩子你慢慢来”希望成为我们的口号!

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篇3

在暑假里,我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活泼可爱、善良纯真的小女孩——金铃的故事。

金铃的成绩虽然不是名列前茅,但从不气馁,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考到了九十七分的高分。我每一次考不好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当我想到毫不气馁的金铃时,我忽然懂得:当你自信满满的时候,成功说不定就被你的那股坚韧劲儿给吸引过来了,就是这种自信,让我屡次获得好成绩。

每次发生在金铃身上的事情,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却让我念念不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补习班的事:因为邢老师给同学补习的消息透露了,学生越来越多,只好转移到张灵灵家大客厅里,李小鹃引发了“扔垫子大战”,邢老师却冤枉金铃和尚海是肇事者,金铃并没有借助父母的力量,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提自己洗清了冤屈。

这让我十分惊诧,一个刚刚十岁出头的小姑娘,竟没有被冤屈打倒,还能凭自己的力量把事情的真相揭示给不相信自己的老师,我不由得打心底暗暗佩服。而我平时遇到被别人冤枉的事,受到委屈,都只是在心里暗自埋怨别人不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会偷偷的伤心,却没有勇气去向别人辩解、说明白。事实证明,这样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你必须站出来,跟别人理论、解释,说明自己的清白,不管你面对的是老师或者是父母。不要以为别人都是神圣,都会把事情真相看得一清二楚,因为别人也是人,并不能猜出你心里的想法,更不要去害怕别人会驳斥你的话,如果别人真的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你,那你就更要大声说出来,为什么不说呢,不说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弱者,也不能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性格,不会再默默承受冤屈,学会解释,学会了坚持自己的想法,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这本书虽然只是描绘了一个很普通的小女孩学习和生活的故事,但对我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以前的我懦弱,胆小,但现在的我勇敢、阳光。今后的我会一直坚持这样,要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忍不拔,不气馁,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

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篇4

寒假期间,当你走进新华书店,就会发现电子屏幕上出现杨红樱:《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这本书的名字赫然排在新书销量排行榜的首位。这是怎样一本书呢?这么受读者欢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一读,看一看,感受一下了!

本书的作者杨红樱依然用主人公——“笑猫”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一个故事:春节里的一天,一个马戏团来到了翠湖公园,孩子们万分期待。期待精彩的表演,节日的狂欢。可是,结果却让孩子们非常失望:没有可爱的动物明星,没有惊险的空中飞人,滑稽的西瓜小丑也不能登台表演……总之,一切都是那么无趣,与孩子们的期待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当笑猫与万年龟大师看到这一幕,决定帮助西瓜小丑在楠木林里组建一个孩子们想要的真正的马戏团。从此以后,楠木林就成了孩子们的秘密乐园,大家在里面尽情地狂欢。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曾经丢失的梦想与快乐!

主人公“笑猫”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童年”与“童心”的重要性。童年是人生中最美丽,最真实的阶段,它是幼稚可爱的,也是纯洁无瑕的。大人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总是被有些所谓专家的花言巧语蒙蔽。比如在本书中,大人们一味地追求“高雅艺术”,认为唱歌跳舞才能在舞台上表演,而西瓜小丑的表演则是低俗的。所以孩子们喜欢的节目都被拒之门外,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们享受快乐的权利。可是,这样真的就能达到他们想象中的“超凡脱俗”的境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童年是孩子们的童年,并不是大人的童年,这是不能改变是事实。楠木林里的秘密乐园就是孩子们寻找童心,享受童年的地方。

真心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我能与同龄的伙伴们享受这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让童年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我并不想要书中的秘密乐园,我想要的是无论身在何处,那儿都是一座美好的乐园!

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篇5

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题记

刚拿到这本书时,它的封面就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个混血的小男孩穿着厚厚的蓝色外套,红红的裤子,认真的走在一条落满金黄色叶子的小路上,在封面上还写着“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我就在想,龙阿姨在写什么呢?难道说这是一本励志的书,还是在写书面上这个小男孩的某些方面过于急于求成,告诉他要慢慢来,我带着种种猜测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这本书。

原来这本书写的是龙应台阿姨见证她的孩子成长的过程,记录了对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充满母爱和童真的片段,与其说这是一本散文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日志,34岁的龙阿姨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从安安开始说话时,她就开始做安安的导游,带他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当安安提出每一个问题时,她都能巧妙的回答他,在朋友来欧洲拜访她时,安安想听故事,她还得满足孩子的愿望,给孩子讲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他的名字叫做‘人’”里面的“快乐”。龙阿姨和她的丈夫吵架,安安就问妈妈怎么了,妈妈回答她不快乐,安安却摸着她妈妈的脸颊说了一句话“妈妈不要不快乐。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安安的这么一句话让我充满了羡慕,多么友爱的一家人,我多么希望我能有那么一个完整的家。

母亲是这么一个温暖的字眼,我羡慕安安有这样一个通情达理,充满耐心,并且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在我看来,母亲的陪伴变为了一种奢侈品。在我才两岁的时候,我便和奶奶一起生活。当时家里也比较贫穷,父母就在外地打工,奶奶要一个人照顾我和家中一个生病的大伯。他们都说我是奶奶的小跟屁虫,奶奶在哪,我就在哪。在五岁以前那是我最快乐的童年了。在我快有六岁的时候,奶奶去世了,我不敢相信,我站在奶奶的床边,摇着奶奶,“奶奶,我是茜茜,你睁开眼睛看看我,我以后再也不淘气不让你生气了”。泪水已从眼眶夺泪而出,我知道,奶奶再也不能陪在我身边了。之后我就被送到了小姑家,姑姑待我很好,但就突然有一天我回到家,他们每个人都怪怪的,并且说了许多奇怪的话,“告诉我,你以后一定要懂事”。果不其然,他们告诉我,我爸爸妈妈离婚了,我判给了爸爸。我变得异常冷静,仿佛世间万物都被静止了,我梦想拉着父母的手,他们带我去吃好吃的,带我去游乐园,带我……一切都已破碎。那时我才六岁多,小姑姑们要去外地打工了,我被送到了大姑姑家,读到四年级又被接到了大姨家,读了一年的书,就被送回老家的一个封闭学校。就这样,我一个人在老家,一个人生活直至现在。是的,我没有安安那样童年妈妈的陪伴,没有人教我成长,没有的还有很多很多,我只有一个人的童年,只有什么事都要自己去解决,任何事都得靠我自己。

读完这本书,我多希望我是安安,他能让他妈妈陪他长大,他能陪他妈妈慢慢变老。

我愿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慢慢的成长,孩子,你慢慢来。

——后记

给孩子的信的读后感篇6

读了黄培佳写的《我要做好孩子》后我仍然意犹未尽,我下学期也要升入六年级了,我可能也会面临和金铃一样的烦恼,但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许多启示。

本书讲述了刚升入六年级的金铃虽然成绩中等但极富善良心和正义感,她为了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付出了种种努力,为了保留心中的那份纯洁与老师、家长做了许多“抗争”最终在不懈努力下自信的与同学们踏入考场。

金铃一直努力做个好孩子,但究竟怎样才是好孩子呢?金铃妈妈觉得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孩子,而金铃成绩还不够金铃一直努力做个好孩子,但究竟怎样才是好孩子呢?金铃妈妈觉得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孩子,而金铃成绩还不够好,所以金铃妈妈认为金铃还不是好孩子。为了提高金铃的数学成绩而强迫金铃吃减肥药,还认为金铃是弱智有学习障碍带她去神经病院检查,读到这里,我心想这样的妈妈才真正需要去检查,幸好金铃有强大的心理,不然早被逼出神经病了,还好我没有一个如此焦虑、极端的妈妈。金铃的老师觉得听话懂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金铃是跟随自己想法来做的孩子,不盲从于老师,所以老师觉得金铃还不是好孩子,金铃的老师非常喜欢她们班的刘雅茹,因为她成绩好,绝对服从于老师的命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班也有类似被老师偏袒的对象,成绩好,又多才多艺,很听老师的话,在我看来这些人也不绝对是好孩子,她们在老师看不见时也会欺负同学、说脏话、诬陷他人……金铃的爸爸觉得不只会学习的孩子是好孩子,金铃不只会学习且有许多兴趣爱好,所以金铃是好孩子。在成人的视角来看,好孩子的标准更多是成绩好、懂事、听话、乖巧......但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好孩子,只是好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无完人,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优点,而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所以金铃是好孩子。

要做一个好孩子不一定要成绩好,但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懂得取长补短,成绩好不好有可能有其他原因,就像金铃数学不好一样,她不是不知也不是不能,她只是不愿进入状态,不愿进入状态就不能学好数学,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所以金铃也不是不能学好数学的。金铃需要的是更多的信任、陪伴和鼓励。

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只要找到自己的缺陷并取长补短,每个人最后都能像金玲那样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