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故居观后感5篇

时间:2023-06-28 作者:Youaremine

观后感写得深刻对于我们的成长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当我们从一部作品中得到感悟后,就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冯子材故居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5篇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1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一进门,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满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朴典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 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 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2

今天,我们一家准备去曾国藩故居参观。曾国藩故居在湖南娄底的双峰县,那是个美丽的地方——荷叶塘。

我们从娄底出发,坐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汽车。终于到了,我们下车刚要舒展一下筋骨,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放眼一看,原来有一池荷叶,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非常漂亮。我一下醒悟过来,“荷叶塘”这个美丽的名字原来就是由此而来哦。接着,我们沿着一条小径,走到尽头连着的是一座老宅的大门,门框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富厚堂”三个刚劲有力的正楷大字。这就是曾国藩故居了!

进了故居,导游阿姨开始给我们介绍曾国藩。据说曾国藩从小爱读书,他还讲“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这句话虽然有点好笑,但这说明他认为读书很重要,知识很重要。曾国藩选兵也很有意思,他要选“手上有茧的,脚上有疤的”,所以兵一般都是农民,而他选将的标准则是“上马杀敌,下马读书”。这更能看出他对读书的重视。

我们又参观他居住的房子。我一进去,惊呆了,与我想象的大不相同,我以为里面会很华丽,结果给我的答案是简单、朴素。这些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卧室里只有茶几、床和衣柜。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证明他的节俭,有一次,曾国藩想再建个房子,他把这个任务交给弟弟,但他弟弟建得很大。曾国藩见了觉得太浪费,就发誓绝不进那儿一步。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藏书楼”,在那里我看到了上百个书架,却是空空的。导游阿姨告诉我们说,原来这里有三百万册书,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动荡,有的书曾国藩带到北京在八国联军入侵时烧毁了,还有一些在时破坏了,另一部分散落在农民手里,所以现在只能看着空空的书架怀古思幽了。

我发现这个藏书楼里的窗户很特别,他下面是块木板,上面却是很多木条组成许多的空心方块,就是格子窗。导游阿姨告诉我们上面的格子窗户在晴天时可以打开通风,在晚上或者雨天时将下面的活动木板提上去,就不怕书被淋湿了。还有一个设计巧妙的地方——吊书篓。一个竹篓子被一根粗粗的绳索吊着,拉动绳索,篓子可以从一楼一直可以升到二楼。我心里奇怪,导游阿姨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告诉我说这个篓子是为了方便搬运书籍的。我恍然大悟,心想,他们对藏书真是用心啊!

参观完曾国藩的故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书的热爱,他不仅自己爱读书,而且非常重视家人和下属的学习。他留给家人的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就把读书放在了第一位。所以他的家族长盛不衰,后人里有一大批的学者和专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可是读书还是很重要啊!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3

此时,已经是下午了。我怀着对鲁迅的敬仰之情,再回头看了一眼百草园,不禁想起了今天下午游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过程。

今天中午,我们乘着校车,来到了久违了的鲁迅故里,仿佛我们早就认识似的。

刚下了校车,我便看到一块大板上写着“鲁迅故里”,旁边还画着一个人:直直的钢发,隶体一字胡,,穿着一件中式长衫。我猛然间想起,这就是鲁迅先生啊!我不禁肃然起敬。

我们踏着石板路,脚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旁边古色古香的旧木窗,使我感到近代时的气息;前面的`石库门,更让我联想到了当时的大街。这犹如一副清末的画卷,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踏着优美的音韵,我们来到了先生寿镜吾的家中。出了第一进,便来到了书香阵阵的“三味书屋”。在一个角落里,放着一张桌子。这桌子与众不同,在桌角上刻着一个“早”字。我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了当时的画面:小鲁迅因为上课迟到,一惯和蔼的先生,也将小鲁迅惩罚了一顿。小鲁迅接受完惩罚,便回到座位上,抿着小嘴,眼神中浮现出坚毅。他毅然地在桌角上,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地将“早”字刻好。

从三味书屋出来,我们便直奔百草园—那是小鲁迅的游乐场。刚进百草园,便看到高大的皂荚树。它的枝干非常“健壮”,在粗壮的枝头间,萌发出了一片绿色的小精灵。它们是那样碧绿,绿得透亮,绿得清爽。看着让人神清气爽。

在皂荚树的前方,便是碧绿的菜畦。菜畦中,放眼望去,一片金黄,我好似进入了一个金黄的世界。仔细一看,才认出,它们是油菜花。那一朵朵高过人头的油菜,棵棵都笔直地挺立着,就像一个个军人。

在菜畦旁边,是光滑的石井栏。那石井栏,是用木头做成的。坐在上面,火热的屁股下传来阵阵凉意,别提有多舒服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都要坐在上面,可一坐上,便赖着不起来了。

在百草园的出口,是那“年代久远”的桑树。这桑树可不能与小路旁的相媲美,因为,它要比小路旁的大3倍!它好似戴上了一顶碧绿的帽子。那帽子是由叶子与桑葚组成的。桑葚碧绿碧绿,还带着一根小小的刺。

“轰—”汽车发动的声音,将我拉回了现实。望着远去的鲁迅故居,我的心中不禁又涌起一股敬仰之情。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4

前几天,我跟随“少年行”活动参观了许多古建筑和名人故居。所有去的地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也称“骆驼祥子故居”,是第一个以书本名字命名的名人故居。跨进大门,我立刻就感受到了很深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

进入他的房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棍棒和大刀,它们整齐地排成了一列。据说,老舍先生每当眼睛因学习而累的.时候,都会练练这些兵器来调节一下神情。

往左面拐进去,便可以看到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的图书,这些全是老舍先生所作,其中一本就是《骆驼祥子》。这本书还被翻译成了许多国家的语言,可见老舍先生写的书深受全世界许多人的喜爱。

再往里走,便看到了老舍年轻时写作用的笔和书桌。桌子上有许多的墨汁斑,东一块、西一块,差不多布满了整个桌子,我心想:应该是他日复一日地写了又写,经过日久天长,才弄出来的吧!

转头一看,突然发现墙上有一幅美丽的画,经过询问,才知道那是老舍的夫人所作,原来他的夫人还是个艺术家呀!

老舍先生是一位作家。他用了很多时间写作,利用空余时间来习武,可谓是文武双全。

这次的老舍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我也要努力向他学习。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5

萧红——我最敬佩的女作家。阳光和煦的那天,我去了位于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

刚走入红木大门,萧红的塑像映入眼帘,顿时闻到书香一阵阵,随着书香的味道走进了东阁门,看到她当时用的笔稿与画卷,展现出昏暗的油灯下,一杯浓茶陪她度过的整个夜晚,手不停地忙绿着,“我讲含着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人,怀着寂寞的心情……”我仿佛看到她正抚案想着,她那坚苦岁月里度过的那段幸福时光,写作留下真迹,得以明证。

我又随着“心书一页页”来到西阁门,看到萧红小时候与母亲的合照,父亲的合照,以及她乡村生活时所用的物品,“百宝盒”勾起她母亲先世,父亲逼婚的愁楚,心底的痛苦回忆。也许,女作家有此经历才有此才思……我内心又不停地问,是不是女作家有此才思,更需厚重经历……

后院呈现一片万紫千红,草长莺飞的`景象。我慢慢走在小路上,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的景象呈现出来,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样样都有的“大花园”,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如果此时活在世上的她又在回忆起什么呢?她忆起小时候与亲爱的爷爷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吗?看着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吗?一起背古诗,品词析句……当我吹落一朵蒲公英的时候,仿佛感知到女作家如何积淀了写作素材;当我追赶一只从花丛中飞过的花蝴蝶时,仿佛感触到女作家文学的思绪如何自然地飘逸而奔放起来。在她童年的乐园里,我也找到了欢乐,悄悄许下了心愿,愿不同时代的我也同样有才华,文采飞扬。

她昔日的成就,往往又伴随着刻骨铭心的爱与恨。在重重困难下,走投无路时,萧红还是坚持着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经历苦难的生涯。从此,离开了挚爱的亲人、朋友,几度去北京求学、写作,“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一支笔陪我走天下。”“萧红坚苦奋斗出来的结果——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的人生是悲剧,31岁病死香港。她用笔写尽人生的“死路”与“活路”。《生死场》、《呼兰河传》是她最经典的两部悲剧小说,她的深度,她的才华,令人折服。

我带着《萧红研究》、《萧红评传》等五本书,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时我感悟到敬佩萧红,更应研究萧红性格、精神、意志。融合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