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剖析内心世界的最佳载体,我们的思想认识能得到更好提升,心得体会的写作是可以很好的将自己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的,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风筝》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风筝》的心得体会篇1
我们是否徘徊在对身边的人的纠结之中呢?是否对身边的朋友尽心尽力呢?一本《追风筝的人》令我思绪万千。
十二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从小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在冬天的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如愿得冠。哈桑尽力为阿米尔追回风筝,却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看到一切的阿米尔却未挺身而出,事后充满内疚,最终逼走哈桑。自己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于是,阿米尔踏上了为自己和父亲赎罪的道路:找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尔、重情义的哈桑、严肃的父亲以及平易近人的拉辛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小说中的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重视与喜爱,父亲却似乎更关注哈桑。使阿米尔对哈桑充满了若有若无的嫉妒,却忽视了哈桑对自己无条件的忠诚。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
记得有一次,烈日当头,妈妈从外面卖回一个大西瓜,洗净,切开。端到我眼前,叫我多吃一点,然而心情烦躁的我把西瓜一把推开,说道:“我不要吃,你要吃你吃好了。”妈妈的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朝我轻轻的一笑,仿佛是做错了事的孩子。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忽视了多少人的爱,伤了多少人的心?我们竟容不得一点爱的唠叨。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法里德对阿米尔说过,阿米尔对索拉博说过,这不是玩笑,而是郑重的承诺,朋友与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物质,需要的是互相的信任。
对身边的人,我们应该改擦亮眼睛。有的人,或许没有真诚待你,我们就需要立即改正令人不快的缺点;有的人无时无刻的关心着我们,却没有写在脸上,我们应以同样的真诚去回报他们。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着风筝,追到了,只为让身后的人开心,快乐!人生短暂,容不得一点马虎。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更需要无私的付出。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背叛朋友,因为一旦错过了,那将会是一生的遗憾。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风筝》的心得体会篇2
并没有花多长时间,读完了这本《追风筝的人》。从起初被80年代阿富汗儿童幸福简单的生活吸引,到被作者细腻真实的情感描写所折服,深深陷人其中,难以自拨,它带给我的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主人公阿米尔与哈又要自幼都失去母亲,在同一个奶妈的哺育下成长,在同一片山坡上欢笑,看似纯真的兄弟情谊后,却从幼年时期便潜伏着裂痕。阿米尔是有名份有地位的富家弟子。光明正大的接受教育,享受财富,而哈桑却只是一个哈扎拉人,长着兔唇,身份低微,在这样一片纯朴的阿富汗土地上,却也遍布着落后的文明,等级分明的政治制度,残酷冷血的宗教岐视。或许正是因此,让两个在同一屋檐下长大的小孩有了两种性格: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摇摆不定,不知何去何从;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
矛盾从一开始就有,在平静的童年生活中如同暗流涌动、静水深流。终于在风筝比赛那天喷发而出。当阿米尔看着哈桑为了将风筝交到自己手上而被人暴打,怯懦使他只敢站在原地,他惶恐地看着哈桑为自己牺牲灵魂,往事一幕幕在他心头闪过……他最后选择了无动于忠,从此,自己便坠入歉疚的深渊,只想从以后的人生中得到自我救赎,“救赎”只这本书中贯穿始终的线索。
风筝比赛取得了荣耀,成为了父亲的骄傲,可是阿米曾梦寐以求的而快乐并没有如期而至,因为他已将自己定为罪人,已经为自己一个错误的选择而沦陷。
而多年以后,当拉辛汉对自己说“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毫不犹豫的上路,当他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打得头破血流,他大笑、如释负重,当中年的他为了索拉博的一个微笑,去追逐孩童们的风筝,他说着:为你,千千万遍。心中一片晴朗,这是他应该负担的责任,这是他在自我救赎中滋长的快乐。
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是阿米尔的良知,让他与阿赛夫不同,他最终能得到救赎,迎接他的是敞亮的明天。
童年时期时阿米尔与哈桑身份天差地别,他却偏偏嫉妒着仆人哈桑,哈桑有阿里的守护,而父亲对自己只有疏远。我想,他更嫉妒的是哈桑有一颗纯洁的心,不用遭受良心的谴责,所以当他在救赎之路慢慢成熟,勇敢地奉献自己后,心情也变得平静而愉悦。
男主角童年时优柔寡断,随波逐流。他一直不愿意承认哈桑是他的朋友,跟别的孩子玩时不理会哈桑,在意别人的眼光,意志飘忽不定。后来一步步走向成熟,向妻子敞开心扉,不再逃避责任,他最终成为自己接受、认可的人,书中情节起伏,高潮迭起,急中有缓,真实的情感流露让人觉得作者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
《风筝》的心得体会篇3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学细腻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家。
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而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欢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生的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煎熬的拷问着懦弱的灵魂。
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有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真诚热情燃烧,被战火摧残的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只要是能够沉下心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时的懦弱无助;应该担起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胡塞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的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都要勇敢的去追。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可一些是非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但我们还是得放下包袱,平静的来面对一切的得与失!有些东西不是准备好了一切再去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学会自己去争取,自己去努力做一个追风筝的人,拥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杜立鹏)
《风筝》的心得体会篇4
为你,千千万万遍。合书,拭泪。哈桑,对于你啊,我既心疼,又骄傲。
哈桑,我心疼你的身份和种族。你是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什叶派,你一出生就比普什图人低一等,你会因为你的出身遭到他们的嘲笑,捉弄。他们笑你的出身,调侃你的母亲,他们叫你“巴巴鲁”、“塌鼻子”、“载货蠢驴”。你只能缄口不语,默默忍受,低声啜泣。因为身份的缘故,你只能做普什图人的仆人,你要住在那座全喀布尔最美观的建筑旁边简陋的泥屋里,它狭小、光线昏暗,只有两床褥子、一张破旧地毯、一把三角凳、一张木头桌子,此外四壁萧然,仅有一幅挂毯。你要服侍那座漂亮建筑里的少爷阿米尔,在他起床前洗漱完毕,帮他弄好早餐,收拾他的床铺,擦亮他的鞋子,熨好他那天要穿的衣服,替他放好课本和铅笔。你不能去上学,你要留在家里用手将脏衣服洗干净;然后在院子里晾干;拖地板;去市场买刚出炉的馕饼;为晚饭准备腌肉;浇灌草坪。
哈桑,我心疼你的忠诚和真心,心疼你对阿米尔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心疼你的付出,心疼你为阿米尔所做的一切:做阿米尔小说的第一个听众;面对阿塞夫的刁难用弹弓勇敢地保护阿米尔;在一次风筝比赛时说宁愿吃土都不会骗阿米尔;为了让阿米尔赢得追风筝的比赛,忍受阿塞夫的侮辱;牺牲自己承认偷了阿米尔的钱和手表;守护老宅等待阿米尔一家回来而被枪毙。
哈桑,我最心疼的是你不对等的付出。那个你认为是最好的朋友的人,那个与你喝过相同乳汁的人,那个你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他的名字的人,可从来没有认为你是他的朋友:他在与你玩耍时怂恿你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居家的狗,朝山羊掷石头被发现后都由你来背锅,并且认为理所当然;他因为老爷对你超常的关怀使他觉得你分去了本应属于他的父爱,所以他总是千方百计地不让老爷带你出门;他在讽刺你以后把旧衬衣或者破玩具送给你告诉自己对于一个无关紧要的玩笑来说这样的补偿足够了;他目睹了你捍卫他的蓝色风筝的全过程,却没有走上前去;他为了自己不受内心的折磨,继续过他想要的生活扯了谎,逼走了你。
哈桑,我为你不值。但凡你不这么忠诚、真诚,信守承诺,我也不会为你落泪千千万万遍。
哈桑,我心疼你的同时也为你骄傲,尽管你出身低微、处境险恶,你也从未放弃过对善的追求,仍然保持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从出生到死亡你都没有伤害过任何人,永远脸带微笑。从出生到死亡,你都不改本色,信守那句熠熠闪光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从你与阿米尔分开多年后给他的信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温暖、善良、忠诚,面带微笑的男孩。你依然称呼他为最尊敬的阿米尔少爷,你希望他能见见你的儿子,能喜欢他,你说如果他回来,他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他。
你把他当成你的朋友,自始至终。
哈桑,我不喜欢你的结局,但如果你的结局能够唤来阿米尔少爷对自己的救赎,换来他后半生安然舒适,我相信你会认为是值得的。哈桑,你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忠诚的人,不是吗?
哈桑,我将会永远记得你带着兔唇的微笑,记得你的善良、你的忠诚。
哈桑,再会。
《风筝》的心得体会篇5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看完这本书后铭记脑海的一句话。没有万语千言,哈桑用寥寥几个字向我们阐述了最真挚的友谊。
阿富汗,这个曾经在我脑海中只留下荒芜战争场景的国度,却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书中,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悲伤、有良知亦有邪恶的国度,一个人性化的国度。无可否认,哈桑和阿米尔这段友谊,是千千万万阿富汗人的缩影,是千千万万段友谊的缩影。也许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为了朋友而义无反顾!
哈桑为阿米尔追到了蓝色的风筝,也因为那一只风筝被欺负、被蹂躏,却依旧毫无怨言。反观之,少年的阿米尔在这段友谊中却担当着一个狠心的角色,忽视哈桑的付出、陷害哈桑甚至害得他不得不选择离开。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意外的,阿米尔等来的是哈桑逝去的消息,一别成永别,留下的、只是满满的悔恨。阿米尔只能移情,成为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的人。
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但却是最扣我心弦的一个。
错过、悔过,才能懂得珍惜、学会守候!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哈桑正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实践了友谊之词。
友谊是一棵树,只有以真诚去浇灌,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让我们静静等待、那一朵花开。
《风筝》的心得体会篇6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让人感到愉快,有的让人感到悲伤,有的让人感到振奋,也有的让人感到压抑。但有一本书,它让我知道了阅读能让我感动——《追风筝的人》。此书由美国作家卡勒特﹒胡赛尼所作,书中讲述了两个男孩的故事。
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他们快乐地生活在阿富汗。但是,1975年的放风筝比赛,打破了他们之间所有的宁静。在比赛中,哈桑去帮阿米尔追回那只风筝,却不料遭到三个男孩的侮辱,阿米尔看到了事件的全过程,但他却一直躲在角落里,不敢出来。事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颜面对友好忠诚的哈桑,为了躲避哈桑,甚至想办法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着父亲去了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通过拉辛汗得知自己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得知哈桑去世的消息。阿米尔觉得再也没有机会弥补对哈桑的愧疚了,但哈桑还有唯一牵挂的儿子索拉博。为了寻找索拉博,38岁的阿米尔又重新回到了阿富汗。现在的阿富汗已经不是阿米尔童年时的那个阿富汗了,四处都弥漫着暴力、硝烟、战火,稍有不慎,就会有性命之忧,但是阿米尔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索拉博。为了索拉博,他和阿塞夫大战了一场,阿米尔全身都是鲜血,可是他并没有感到害怕。想起哈桑拿着石榴,在头顶揉碎,衣服全被染红的样子,他此刻觉得自己的心病被治愈了。最后,他和索拉博一起逃走了,然而,此时的索拉博心灵早已受到了重创。为了给索拉博重新找回生活下去的勇气,在故事最后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成为了帮助索拉博追风筝的人,带着对哈桑满满的愧疚。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想这不仅是阿米尔心中对索拉博的诺言,更是对逝去的哈桑所许下的永恒的承诺。
《风筝》的心得体会篇7
让我们从阿米尔一次又一次伤害哈桑说起。虽然哈桑对阿米尔异常忠诚,但是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地侮辱他,伤害他,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被称为“卑鄙”,但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真诚地原谅他。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是一个懦弱、胆怯、敏感、充满嫉妒的人。
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凡的道德感,对自己极其苛刻,因此,当他受到不可抗拒的诱惑和难以言表的痛苦才对最忠实的哈桑犯下罪恶,所以他的一生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无法原谅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知道身世之谜,并设法收养了哈桑的儿子,他才最终获救。
与复杂的阿米尔相比,哈桑就像一个符号一样简单。他忠诚、勇敢、善良。他说的第一个字“阿米尔”便决定了他的命运,决定他将只为阿米尔而活。阿米尔像对待仆人一样对待他,看着别人打他,嘲笑他文盲,甚至诬陷他偷了他收到的礼物。
但哈桑可以原谅任何与阿米尔有关的事情——尽管我不确定他真的没有后悔过。但从他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死的那一刻起,我想他从未真正后悔过。
他用生命履行了他的誓言:“为了你,千千万万遍!”他纯洁的信任、忠诚和没有任何杂质的爱,使他在我心中成为一个天使般存在。
读完这本书,我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包含了很多东西:责任、诚实、爱、友谊、宽恕和赎罪。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但关键是要有正视错误的勇气。在许多情况下,故意导致错误的行为,伤害他人是需要承担责任的,但我们有时却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避免我们对他人的伤害。
这本书是作者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而写的,经过千辛万苦的赎罪过程,让人感受到了人格魅力。
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家庭,是爱情,是友谊,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抓住风筝那根线,才能把握道德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