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名著思想的认识,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我们对名著人物的体会,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与神的对话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与神的对话读后感篇1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后来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特别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在文章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特别好,还知道季羡林爷爷记性特别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希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现在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达到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所以,我也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
与神的对话读后感篇2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读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以访谈录的形式写的,主要写了苗苗向季羡林爷爷讲述自己喜欢读的书和自己偏科的情况,季羡林爷爷让苗苗多读书,多读课外书,早学外语多背古文,并要注意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读过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了读书时要读有益的书,这样收获才会更大,如果读了一些对身体和心理不利的书,那就适得其反,危害身心健康了。所以看书不但要选择有益的书,还要地涉猎其他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不能偏科和要早一些背诵古文和古诗,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偏科的话,就会像跷跷板一样,不均衡。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要想全面发展就不能偏科。就比如每一节课,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要认真地学。只有这样才能均衡发展。还有古诗和古文,都是古人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韵味。我们如果能早一点背诵一些,对于我们了解祖国的文化历史是有意义的。
这篇课文还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和指导。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在读书方面对下一代的指导和帮助。他提出的不偏科、多看书、多背古诗文,还要中西贯通和学外语,这才是21世纪的人才标准。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大树博大的胸怀,小苗茁壮成长需要大树的遮蔽和呵护,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大树的。希望这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能有更大的收获!
与神的对话读后感篇3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可能都希望我们身边能有一尊神,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尤其是我们陷入困境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为此我们可能临时抱神脚、也可能虔诚的祈祷,但最终神又能帮我们多少呢。
?与神对话》里通过神传递给我们的第一个信息也是整本书核心的信息是:“我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即神就是昭示欢乐、真实、爱的化身。
书中借神之口告诉了我们很多,“我(神)最得力的信使是经验”接下来作者用了不少篇幅,阐述了经验之重要,“不倾听经验造成的后果是,你不断地重复体验到它,一次又一次”。经验是我们每次跌倒后用疼痛换来的奖励,如果你不懂得珍视,自然还要再痛一次。
当我们特别想达到某种愿望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不由自主的祈祷,“你若是恳求乞讨,你将来体验到你想要选择的东西的几率就会变得非常小,”“这是因为,你作出要求,恰恰表明你正处在匮乏的状态;当你说想要某样东西,你就会在现实中得到那种匮乏的经验。”“所以呢,正确的祈祷从来不是恳求的祈祷,而是感恩的祈祷。”感谢神赐予我们的万事万物,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非常丰富;要想使愿望成为现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信仰,“坚定地认为无论你想要什么,神都会毫不例外地满足你的要求。”
“如果你以为神创造并决定你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你就错了。神是观察者,而非创造者。”“神创造了你,依照神的形象与模样。其余都是你创造的,利用神给予你的力量。神创造了生命的历程以及你所了解的生活。然而神给你自由的选择,让你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说到底,是你自己造就了自己的人生,糟糕的、成功的都是你自己的杰作;每次掉入逆境,自救永远是你最首要的选择;当你有足够的能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你心中最神圣的神其实就是你自己。
与神的对话读后感篇4
本书与《追风筝的人》同是李继宏翻译。我有幸与李继宏先生在网上取得联系,他推荐了这本书。这大约是半年前的事了,如今才买来读完。虽然此书十多年前在美国是畅销书,我仍然怀疑在中国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中国总体哲学都是更关注人,而不是神,求神拜佛也多是为了求得个人福祉,而非心灵启迪。
当下中国,经济翻滚,人们的生活理念更为实用。因此哲学在中国目前成了个很尴尬的话题。人们大体分成三类:一类是不敢谈哲学,生怕谈多了会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怀疑,缺乏信心和恐惧兼而有之,甚至产生排斥心态,一听哲学就避而远之,我的很多朋友就是如此。另一类是遇到问题需要哲学,却懒得多思考,于是干脆找个东西钻进去,这大多成了迷信,稀里糊涂,人家怎么说,就怎么信。人家说的真道理未必听得明白,人家说错了也跟着来,这类人在各宗教的道场随处可见。第三类人则是极少数,他们愿意开放地讨论和思考,愿意并且有信心通过思考不断改进认识和重新了解世界与人生。(那些把哲学当学术的我没有归类,他们拿哲学搞饭吃而已,对他们而言,哲学和锄头计算器没什么区别)本书作者当然属于第三类。
但他讲故事的方法类似宗教,所以第一类的人不会看,第二类的人若看了此书,要么不信,要么就迷信,那也很糟糕。作者通过思考的确有很多收获,我们分享他的收获;但文中的矛盾和牵强也随处可见,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下不妨简单列举和分析。1、作者说本书是神所写,即写作过程中神操控其笔写就。这话也对也不对。如果你理解他说的神其实就是宇宙统一的东西,也包括你自己,那我们任何人写作其实也都可以说是神在写作,这样理解就合理。但如果按神话小说的逻辑,那就错得太多了。2、作者的逻辑融合了各个宗教和哲学,因此有所超越也有所混乱。所谓超越,是他没有把自己放在太低的位置仰视,而是与耶稣、佛陀等古代先知们平视,因此他敢于指出他们并不十全十美,也敢于称自己为神的使者,这不是神话,这是一种逻辑,我也有时候半开玩笑。
与神的对话读后感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使我深受启发,文中的“小苗”是指小学生苗苗,也暗指苗苗在学习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需要汲取营养的小苗;文中的“大树”指的是著名学者季羡林,也暗指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根深叶茂的大树。文章通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告诉我们了如何写好文章以及学习要文理贯通等内容。
我从文中深刻体会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季爷爷告诉我们:“想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也就是要大量的阅读课外的有益的书籍。”但是在文中小苗在上课时间看闲书是不可取的,我认为所谓的“闲书”就是在课外用来打发时间看的书。阅读闲书不仅打发了休闲时光,还增长了课外识知,提高了写作水平,真是一举多得!
季爷爷还告诉我们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我们不应该偏科,喜欢语文,就只学好语文是行不通的,而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全面发展。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意味深长,使我受益匪浅。
与神的对话读后感篇6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第一篇采访类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看到题目,一定会奇怪:不会又是童话吧。其实“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这样很好理解。
我在这篇文章中还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最赞成的是要多看课外书。因为不是所有知识都在课本中,老师也不会把所有知识教给我们,所以要钻研,多看课外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读书就达到了目的。
对我启发很大的是不能偏科。我觉得偏科不仅仅指语数不偏科,还包括主课和其他科目也不能偏科。我的语文、数学、科学和英语四门课都很优秀,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也要学好。所以我要在体育上加倍努力。只有把身体锻炼好了,才能在各学科取得更好成绩。我认为各门学科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我们不能偏科。
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这个观点我也印象很深刻。我的妈妈英语读、写都很标准,但她总说要是早在小学时学自己的英语水平会更好。妈妈生在农家小时候家里很贫穷,连基本的上学都成问题。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小学三年级就开了英语课程,我们就更要珍惜,好好学。
这篇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很感谢那时才十多岁的小作者张钫,也要谢谢蔡老师,是她生动地讲解,让我知道了这么多。
与神的对话读后感篇7
读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我很有感触。
第一,苗苗与季羡林爷爷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要写好作文,应该多看课外书,但是,看课外书不能耽误其他课。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课文中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我都没有读。我要抓紧抽时间去读。
第二,季爷爷教育我们不能偏科,要能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觉得季爷爷的三贯通非常好。我想,要做到这三贯通,是很难的,但是,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第三,季爷爷教育我们不但外语要学好,而且国语的古文、古诗也很重要。季爷爷说:“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但我还只会背二十几首古诗,所以我要加油。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要更加认真努力地读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多读有意义的课外书,努力争做一个三贯通的优秀人才。
与神的对话读后感篇8
?与神对话》这本书我其实没有看多少页,但是却有着深深的共鸣,有种找到同路人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曾经辉煌过,也经历过破产,甚至流落街头;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却神奇地与神对话,得到了神的引导。之后他将与神对话的内容写成此书后,又再次给他带来了人生的辉煌,该书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畅销书,并获得了巨大的反响。作者传奇的人生,东山再起,相信作者一定对生命、对信仰、对许多许多事物都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感慨。
我没有看多少页,但是就是有这样的一些书,让你刚刚翻开几页,就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而反而让你不想继续看下去,因为你同样或类似地经历着书中的经历,深深地感到一种莫名的认同感;但此时,自己则更加坚定地在自己的小宇宙里,继续着自己的历程!
这本书中的神,是超越现实中的宗教的界限,这个神,就是无处不在地,没有披着任何宗教外衣的,没有具体或真实的形态的神。神无处不在并无时不刻地在看着你,神和你的对话,其实是通过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可以是经历,可以是突然发自心底的灵感,甚至可能是其他人的话语,更甚至可能是一些事物。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说话很虚无缥缈,有人根本不相信这样的,就像书中的神所说的,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眼光和固有的思维去分析,即便他们已经接收到来自神的信息,也会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思维去判断,最后结论就是神的信息的错误的,并且身体力行地去证明。
然而,神的伟大就在于他无处不在,并且公平地、不计回报地、无私地爱着他守护的人,不断地给予各种信息与指引;但人们却不能够向神打开心扉,似乎对这种真诚真实的交流感到害怕,以一种自保保守的态度来对待神,同样地,一叶障目,他们失去的,却是最伟大的指引。神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和自私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同时,人却不断地祈祷,不断地向这个他们想象中的神去祷告,去祈求得到帮助,得到眷顾;所以,神认为,人们为什么祷告,是因为得不到,是因为缺乏,而祷告是没有用的,当神传达信息给予帮助的时候,人们却凭借自己的判断将这种信息拒之千里。然后开始在因为得不到而祷告,再拒绝再祷告的恶性循环中做出最后的判断神是不公平的或神是不存在的,或开始怀着不甘心而抱怨神。
神对于人类的自私与保守,总是以一种宽容和仁慈的态度;但是人类如果不能摆脱内心的障碍,是永远也无法与神真正的沟通。这个神,并不是披着宗教外衣、或者有着任何具象的神,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力量。我坚信神的伟大,更加坚信神是无处不在地关注着、指引着我,只有把自己完全交给神,毫无保留地打开心扉,毫不怀疑地接受神的指引,这样才是真正的领受;神对人类是公平地,也是大爱的,当你接受神的指引梦想成真的时候,神也希望你能够用大爱去回报这个世界,回报其他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真正领受到神的引领,没有梦想成真的人,神是如此的伟大,对他所有的子女,也就是人类是如此无私的爱着。当直接给予指引这条道路被人类拒绝,神则开始用其他的途经继续指引甚至帮助他。
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不要抱怨机遇不济,真正决定这一切的,其实是人的内心,是人的思想。是敞开心扉去领受,然后用大爱去回报;还是固守着自己的思维与自保的观念,狭隘的生活着,这些都是源自人的内心所做出的选择。神是如此的伟大,给予人类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途经无时不刻地关注、指引、守护、帮助着人!
最后,用一句非常中国的古话,来结束本文,还是那句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性格决定了内心的选择,而气度则决定了怎样的心去领受神的指引,又要用多大的大爱,去回报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