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3-03-25 作者:Surplus

我们写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加强自身素质,提升个人能力,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那么你需要写好教学设计,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知道诗歌的大致意思。

4、能够体会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态度。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所谓“一年之季在于春”,唐朝大诗人贺知章通过咏柳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却是一首深藏诗人对春天的留恋而作的一首惜春之作——《送春》

(出示古诗)

二、解题

关于诗人王令,你都了解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大致有以下这些内容:

王令,北宋诗人,字逢源。他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任要职,而他父亲只当过几年郑州管城县主簿。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至和二年(1053),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进京,路过高邮,他赋《南山之田》诗求见。王安石大喜,誉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并将其妻妹嫁给他。28岁卒。王安石在《思逢源》中有“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之句,对他的才高命短、未得重用表示惋惜。王令的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构思新奇,造语精辟,气势磅礴,意境奥衍。

看来同学们在预习时下了很多功夫,不知道预习时诗读得怎么样?[都背下来了(大多数同学)]那好,就背一下,不能背的看着前面读(课件出示诗)

三、学习生字

1、正音

老师听到大多数同学已经背下来了,真了不起,在你预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字音容易读错,你能帮大家找出来吗?

a、我想告诉大家第一句中“落更开”中的“更”应读geng。

b、第三句“犹啼血”中的“啼”应读ti不能读成dī;“血”应读xue不能读成xuě。

c、第四句“唤不回”中的“唤”应读huan。

(同时课件出示这几个字及字音,让这几名同学带大家读一读)

这几个字音还真是容易读错,谢谢你们的提醒,那就让我们试一试,看看这回读得怎么样。(齐读古诗)

2、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

刚才同学们找出的这几个读音易错的字中有几个也是本课中的生字,课件出示“犹”、“啼”、“唤”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自学这几个字,看看谁记得最扎实。

3、汇报

“犹”

a、我是用音序查字法认识了生字“犹”,我查的音序是“y”再查音节you,可以组词:犹豫、~如、过~不及。

b、我用部首查字法,先查“犭”旁,再查4画,组词~且、~自、困兽~斗。

c、犹的意思是(1)相似,如同(2)还、仍然(3)如同、好比。在本课中是还的意思。

“啼”

a、《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中我认识了“啼”是啼叫的意思。

b、组词:啼哭、悲啼。

“唤”

a、我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这个字,我以前认识交换的换,我把“扌”去掉换成“口”就是呼唤的唤了。

b、组词:唤起、~醒、叫~、召~

同学们说得比较全面了,那么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呢?

a、犹字要注意右边是尤不是

b、啼字要注意右边帝的第6笔和第8笔。

(在写字本上练写几遍,老师下去巡视。)

同学们掌握的识字方法很多,有换偏旁、加一加、形近字比较,多音字识字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识字方法:拆字法识字又叫减一减。

“啼”和“犹”用减一减的方法就能变成两个新的字,你们认识吗?查查字典自学这两个字。

四、解诗意

1、再读古诗,提出问题

(1)名同学读诗,其他同学评议,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2)自已读一读,看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残花”是什么花“落更开”是什么意思?

小檐是什么?子规为什么啼出血来?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2、小组学习研讨问题

下面请小组合作解决以上的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

3、解决问题、理解诗意

(1)前两句

题目既然是送春,说明春天已经开始悄悄逝去,第一句中的三月指的就是“暮春”即春天要结束的时候,那么这句话中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意思?

(残花就是晚春撒落在地上的开败的花,更是又,更开就是又开了。)

解释的不错,那么你能用自已的话说说这一句吗?

(三月暮春时节,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

看来,同学们合作学习很有成效,你们还解决了哪些问题。

(我们知道“檐”是屋檐是意思,第二句就是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

(三月暮春时节,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2)后两句

“子规”别名杜鹃鸟,它常在暮春季节啼鸣。刚才同学们的问题中有“子规为什么啼出血来?”哪个小组研究出答案了。

(夜半就是半夜,犹是还的意思,啼是啼叫,犹啼血指的是杜鹃鸟不停地叫,叫的声音很凄切就像要啼出血了一样,是个夸张的写法,并不是真的啼出血来了。)

这个解释你们满意吗?那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杜鹃鸟为什么这样啼叫呢?

(第四句就是答案:它不信呼唤不回来春风)

哦,看来连杜鹃鸟也在为即将逝去的春光感到惋惜。送春的方式各有不同,诗人却以杜鹃鸟留春的方式来送春,叫人感受到了杜鹃鸟在半夜里苦苦啼叫的悲切,别有一番意境。除了感伤,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吗?

(一种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说的太好了,其实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应有杜鹃鸟那种为了追求美好事物,而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

五、巩固诗意,感受意境

1、同桌合作,结合“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说说诗意。

2、学生汇报

(看到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听到杜鹃鸟在半夜里不停的叫。

想到了杜鹃鸟不信呼唤不回来春风)

[通过学生汇报,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六、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书后填空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书后积累的古诗

使学生达到会背,简要理解诗意的程度。

七、总结

自古以来诗人们便用大量诗文来咏叹春天,今天我们学习了王令的这首《送春》,你觉得你收获了什么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6自然段,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花儿学校》

(二)读文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相继写在黑板上,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儿学校》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六月的阵雨。哗啦啦,是什么词语?(abb)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它也是象声词,用这样的词语可以让描写更生动。(指导学生朗读)

(2)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冒出、欢天喜地”突出了什么?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欢天喜地是什么样的词语,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3)课件出示课文后面想像涂色插图一,学生欣赏,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出示涂色插图二,你来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粉红衣服的是什么花?鹅黄、雪白的都是什么花?理解“磕磕碰碰”,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aabb)

(2)课件出示插图,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笑什么?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3)课件出示两幅图(阵雨和大雨)的对比,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出示插图四,想一想,说一说,花儿的家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难道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急急忙忙吗?是一个反问句,读出语气。

6.指名读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

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五)感悟积累:

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六、板书设计:

大雨

阵雨冲出

冒出

欢天喜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多音字和反义词;

2、通过“我的奇思妙想”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创新的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名人的伟大创造,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完成“笔下生辉”;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绘制自己想发明的物品。(文字、图片等。)

四、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汉字真有趣;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学习“汉字真有趣”。

1、板书课本中的词语。

2、认真读词语中的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多音字。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学生找例子,师巡视。)

4、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5、出示泡泡里的话,全班齐读。

二、读词语,填写反义词。

1、出示:喜欢(厌恶)

2、学生读这组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是一组反义词)

3、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⑴、 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⑵、 出示课内练习题目:

破坏( )分散( )上升( ) 敌人( )果然( )失败( )

⑶、 完成练习。

三、积少成多--完成读读背背和我的采集本。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4、背诵古诗。

5、展示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劝学的名言警句。

6、朗读背诵采集本里的名言警句。

四、阅读平台。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毕升》,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只要围绕“毕升的活字印刷术”进行讲解都可以。)

3、你喜欢毕升和他发明的印刷术吗?为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遇到问题勤动脑筋,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

五、作业:

1、背诵《劝学》。

2、准备“奇思妙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习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理解题意“奇思妙想”。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

(2)、审清题意,理解“奇思妙想”的意思。

(3)、简略地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

2、介绍方法、内容。

(1)、如何有条理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物品。

(2)、依据学生发言,归纳小结:

讲清自己想发明物品的名称

可以介绍外形(包括形状、色彩、大小等)

可以介绍特有功能、用途

可以抓一方面介绍,还可以把几方面结合起来介绍。

二、小组交流,进行评议:

课前同学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通过画画、模型等形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表现出来--好,请举起你的作品!

1、宣布评议条件:

(1)、讲的内容要符合要求,不要讲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物,要讲通过自己想象产生出来的想法。

(2)、讲的时候,说话清楚、有条理、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有意思。

2、分合作小组交流,推选参与全班交流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评选“奇思妙想”之星。

1、选择三名学生在全班交流。

2、全班同学依据评议条件评议。

(1)这个同学哪里说的好?

(2)你哪里还没有听明白,可以问问这个同学。

(3)你能够帮助他修改一下讲的不清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吗?

四、笔下生辉,介绍自己的一项发明:

1、这几个同学们说的很好,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说,但时间不允许。可是自己的奇思妙想又很想让其他同学分享,怎么办呢?请打开我们作文本,把我们的想象用语言描绘出来吧!

2、学生动手写作。

五、作业:

完成作文并修改。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

2、读中悟情,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着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这两段中的达丽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乌汉娜老师发现了这双走神的眼睛,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搜集学生的想象)

二、研读课文,读中悟情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大段。边读边用读书记号划一划你认为能读出乌汉娜老师关心达丽玛的句子。

2、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乌汉娜老师让达丽玛坐在自己身边,像是对着42位学生,又开始讲课了。

读了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乌汉娜老师忘记了一切疲劳,心头一阵激动:“哦,达丽玛……你会学好的,我放心了……”

(1)初步体会: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2)深入体会。

a.你从哪儿发现了乌汉娜老师的疲劳?(沙哑的嗓音,发干的嘴唇)能读出她的疲劳吗?

b.又是什么力量让她忘记了疲劳?

c.学生速读课文,重点交流学生提出的两个句子。

达丽玛望着老师亲切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

什么是发誓?你发过誓吗?达丽玛为什么要发誓?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假如你是达丽玛,你能发一回誓吗?(指名读,齐读)

达丽玛的决心这么大,她做到了吗?

是的,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隆隆的春雷声?

生读。(你对老师的爱通过朗读告诉我们了。你读得那么投入,肯定能使老师忘记一切疲劳。)

你还找到哪些类似的句子?

d.有付出必有回报。乌汉娜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她的脸上一定洋溢着----甜美的笑容。此时此刻,她会对达丽玛说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她有没有将这些话说出来?再次出示(乌汉娜老师忘记了一切疲劳,心头一阵激动:“哦,达丽玛……你会学好的,我放心了……”)

可是这些话都包含在这两个----省略号中了(第一个省略号代表了老师说话的断断续续,第二个省略号读出了老师话里的意味深长)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老师是多么地激动啊!

再次读读这句话。

3、研读第三段

乌汉娜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十分关心达丽玛,而且在生活上也对她无微不至。读读第三段,你能感受到吗?

(1)出示:21岁的乌汉娜老师解开蒙古袍的衣襟,把10岁的达丽玛搂在身边。

21岁、10岁----我们能从年龄中体会尽管她们的年龄相差那么近,可是乌汉娜对学生却是那么无微不至。

解、搂----“搂”出了什么?“搂”出了一段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深情!(指导朗读)

(2)此时,假如你是达丽玛,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心目中的乌汉娜老师?

三、课外拓展,悟情悟题

1、出示课前搜集的赞颂老师的话。

2、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用诗用词用文用画在赞美着老师,他们把老师比作春蚕、红烛、园丁……今天,课文要将老师比作什么呢?

出示: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

在春雨滋润下,万物苏醒;同样,在乌汉娜老师的关心下,达丽玛也将迅速地成长起来。(配乐)深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3、总结全文,满怀深情地朗读课题。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5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重点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重难点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重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描写天气和我的动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细致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急切地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我无比悲伤、绝望。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

2.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匆匆》一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而《那个星期天》则运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描写的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2.学习本文写法,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学设计

1.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谈感受,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2.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论,明确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

jiaoxuesuibi/1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