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课堂的最佳方法就是写好相关的教案, 这也是老师的必须学会的技能,教案是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前起草的文字报告,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渔夫的故事》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渔夫的故事》教案篇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通俗、夸张,情节曲折、生动,很受学生们欢迎。因为容易理解,所以教师不必多讲,可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表演来理解体会。
教学目标:
1、学习民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层次结构清楚
2、领会本文寓意: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表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了吗?听说过《神灯》的故事吗?是呀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给了我们无数美好的幻想,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一本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教学达标:
1、了解文学常识:你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2、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且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教师抛砖引玉,提示性表演开头:
我是一个穷渔夫,以打鱼为生。我打了一辈子的鱼,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只撒四次网,这就足够我维持一天的生活了。可是今天我已经撒了三次网了什么也没捞到,难道今天这么倒霉吗?我再撒一次看看,上帝保佑我捞一条大鱼。(做撒网状)哎呀怎么这么沉,上帝真的保佑我捞着大鱼了。(做用力拉鱼网状)
4、学生排练。
两人一组自愿组合,排练在魔鬼和渔夫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排练熟悉语言,进一步了解课文细节,体会人物形象。教师提示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做道具。
5、学生表演。
.每一对学生表演完,请同学来评价表演的优点与缺点,让下一对表演的同学引以为戒。找三对学生表演较好。
6、教师小结:
渔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总结出: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既勇敢又要机智。
开拓扩展:
这是一个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我国古代有没有类似的故事?(东郭先生)
能力延伸:
通过这篇民间故事的学习,你能总结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吗?
欣赏体会:
动画片《皇帝的新装》中节选:“老大臣看新衣”一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课本的基础上怎样表演得更加生动,加深对表演课本剧的理解。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渔夫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渔夫的故事》教案篇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爱读故事吗?都读过那些故事?大家读过《一千零一夜》这部书吗?——读过。知道这是一部什么书吗?——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为什么取名叫《一千零一夜》呢?——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zhēn),就把她杀了。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得王后白头偕老。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就选自《一千零一夜》这部民间故事集。板书:渔夫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
二、理清课文结构
既然《渔夫的故事》是一则民间故事,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民间故事的特点来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什么是民间故事及其一般特点?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一般特点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下面老师请问大家的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几个部分?齐答,板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0页,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1)自学生字词。(2)按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层次,并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3)复述课文内容。
学生稍作思考、讨论后明确
1.字词
⑴注音弥(mí)漫一缕(lǚ)供养(gōng)口供(gòng)
宝藏(zàng)躲藏(cáng)
⑵解词喜笑颜开: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2.层次(1-2)捕鱼捞瓶,(3-14)放魔出瓶,(15-21)诱魔入瓶,(22-23)投瓶入海。
3.复述故事。(注意抓住四个关键情节)
4.小结:本文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即(齐答)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入瓶、投瓶入海的故事情节。课文的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扣人心弦。
三、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这则故事广为流传,除了得益于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外,和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大关系。故事里写了几个人物?一个渔夫,还有一个魔鬼,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渔夫,魔鬼。
请问同学们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那些?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那么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语言描写)
1.分角色朗读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有关语句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2.指名回答,教师点拨,板书:诚实善良机智勇敢;凶残狡猾卑鄙愚蠢。
3.提问: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稍作思考,指名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112页),对魔鬼有外貌描写。明确:对渔夫的心理描写暗示了渔夫战胜魔鬼的原因。
4.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四、明确主题思想
1.过渡:刚才我们提到民间故事的特点之一是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那么这个故事里面,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
讨论后教师小结: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诚实善良、机智勇敢,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板书:正义,邪恶。
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恶丑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的胜利则寄寓着劳动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过渡:那么这个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具体指什么呢?也就是说,最后的胜利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指名回答: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的势力。教师板书:正能压邪。
2.过渡:在现实生活中像魔鬼那样的坏人是存在的,我们怎样对待他们,渔夫的态度也许会给我们启示,齐读最后一段。
小结:对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它。
五、课堂总结
总之,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了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和凶残卑鄙、狡猾愚蠢的魔鬼两个人物形象,通过记叙渔夫战胜魔鬼的故事,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六、拓展探究
我们课文,魔鬼作为邪恶势力的化身,被渔夫扔下海底,永无翻身之日,但是原来故事并不是这样结尾的,请看课本113页练习三:学生读。我们怎么看待这个结尾?
魔鬼主要是邪恶的化身,对于他的穷凶极恶、毫无人性、卑鄙无耻应当狠很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事关生死的最大利益面前,“人性善”的一面有所显现,本故事原来结尾所说魔鬼发誓报答渔夫,并对安拉起誓(在阿拉伯文化观念中,安拉是唯一的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相信了),正象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例,如果不管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我们就无须进行改造罪犯,改造包括人类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了。特别在当前,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对罪犯,我们既要狠狠打击,又不能忽视感化教育,这也是以德治国的主要一环。因此,原来的结尾更符合对人类、对社会的辨证的看法,而什么都“绝对化”,非好既坏,一成不变,这样的看法不利于处理世间纷繁的人际关系。
七、课堂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撬(qiào)开弥(mí)漫巍(wéi)峨一缕(lǚ)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⑴供①(gōng)供养②(gòng)口供⑵撒①(sā)撒谎②(sǎ)撒网
⑶塞①(sāi)塞满②(sài)边塞③(sē)塞责⑷散①(sǎn)散文②(sàn)散开⑸藏①(zàng)宝藏②(cáng)躲藏
3.解词造句
(1)喜笑颜开: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2)恩将仇报:用仇恨报答恩惠。指忘恩负义的行径和作法。
4.朗读课文,并速记描写外貌的语句,完成练习。
(1)填空: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
牙齿像(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
探究问题:属什么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什么特征?
(让学生明确:运用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凶恶特征。)
(2)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头发像()眉毛像()耳朵像()脖子像()胳膊像()身躯像()
(评价标准:想象要合理,能突出魔鬼特征。)
5.片段练习《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八、布置作业:
苑仁纯
《渔夫的故事》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滑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我小的时候,就读过《渔夫的故事》,好长好长的一个故事。多少年过去了,我还难忘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开展“一分钟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二、自己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简要讲
三、讲故事比赛
1、小组初讲,评出最佳故事选于,参加班级比赛。
a.商定比赛评价规则。
师生一起讨论商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
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b.小组比赛。
2、全班比赛,评出优秀小组。
3、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四、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故事导读: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与《渔夫的故事》有些相似之处。《渔夫的故事》是讲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而我要推荐大家读的故事,则是讲智慧的农夫收服了狡猾
凶狠的狼。想读一读吗?
读《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与《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渔夫的故事》教案篇4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1、从图入手:
(播放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渔夫此时怎样?你推测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2、导语:
图中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名字叫《渔夫的故事》。正如同学们看到的一样,故里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一定会吸引你的。
二、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
3、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
2、交流思考的问题:
⑴ 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⑵ 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总结:
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 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四、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情境(多媒体播放家门口渔夫和妻子的对话图):
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2、情境(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
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
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五、作业
1、读读记记本课要求读记的词语。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渔夫的故事》教案篇5
【1】《渔夫的故事》
这次执教的课文是一篇民间故事。本文是感悟描写作用的好材料。下面就教材理解、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一千零一夜》,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跌宕有致,有较强的吸引力,具有民间故事的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特点。文章开头写渔夫四次撒网,前三次一无所获让读者心情随之一抑,产生疑问。第四次渔夫捞上一个铜瓶勾起读者的好奇,魔鬼的出现,要杀渔夫,渔夫据理争辩,人物之间的矛盾扣人心弦,渔夫的巧设计谋,变被动为主动,制服了魔鬼。全文情节环环相扣,能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
二、说教法
互动性是小班化教育实验的重要原则之一,力求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单一指向学生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交往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相互评价。为了有效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采取了以下的实践:
1、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是怎样通过各种描写来显现主人公渔夫和魔鬼性格的,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反馈时充分肯定每个小组的努力程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同时评价各小组活动的群体水平,内容有:独立思考质量、参与率、发言率、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互帮互助的程度、遵守纪律程度、活动程序的规范程度。这篇文章情节曲折,而且是通过语言来显现人物性格的,这些内容都是贯穿全文的,学习时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启发 ,小组讨论给了学生准备发言的机会。?
2、小班化的教学中重要的一块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本课中主人公的心理随故事的曲折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基本掌握主要内容后加以整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反馈时可以由汇报员负责回答,也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的表演,这些活动都需要双方,甚至多方的合作帮助,这样一种互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实施。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既要有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也在努力通过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因此,我设计的学法为“思考——讨论——反馈——再思考”的方式。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
点 评
本课是s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课文。赵老师的教学着力突现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她充分利用小班化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所带来的便利条件,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强化有效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交往活动,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个人阅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认识运用描写手法塑造渔夫和魔鬼形象的方法。同时设置了独立思考、参与程度、互帮互助等指标评价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质量。充分肯定每个小组的努力程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激励或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在独立阅读思考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理清渔夫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学生自选的口头表达、课本剧表演等丰富的汇报形式之下,积极的补充、质疑与答疑的全班交流活动之中,学生分享着思维碰撞击出的智慧火花和学习进步的快乐心情。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体会与理解,将课推向高潮。但教学同时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也存在着学生小组活动设计的目的性、过程性不够明确,教学节奏的把握欠妥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点评者 梁平)
【2】渔夫的故事获奖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有三: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二是让学习抓住故事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讲故事的方法,尝试着简要讲述故事。三是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特点,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这篇课文在教材安排中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将充分利用课文前面提示语组织安排教学,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充分享受读故事的乐趣并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为学生以后读懂这类故事打下扎实基础。
教学目标
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民间故事曲折的情节概括主要内容,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抓住外貌、语言、心理描写,通过自读自悟,反复品读等方式,体会魔鬼的狡猾和渔夫的智慧,进而明白真正的强大靠的是智慧,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尝试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引出课题,学生齐读。
创设情境:“‘故事大王’闯关”
出示情境题:“故事大王”第一关:读故事,请各位同学默读这个故事,读完后说一说这个故事大概讲了什么一件事?”
二、走近故事,把握主要内容
1.交流说主要内容的方法,2.重点提醒抓住人物、情节,3.把事情说简练。
4.全体学生练说。
5.抽生交流。
6.根据学生交流情况,7.教师板书,8.小结方法:像这样的民间故事,9.我们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就能基本说好故事的大概内容。
10.情境小结:祝贺全体同11.学顺利通过第一关。
三、走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尝试复述故事
(一)走进故事,抓住外貌、语言描写感受魔鬼形象
出示情境题:“故事大王”第二关:品故事,“请各位同学想一想: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
学习任务分步提示:我们先去看看这个“比渔夫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课文是怎么来写的?快速默读故事4—15自然段,找相关的语句,边读边划,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
出示第4自然段:隔一会儿,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1)交流感受。
(2)读出感受。
(3)通过教师引读,感受表达方式:“堡垒、铁叉、山洞”,读着这些词,你感觉怎么样?
(4)看图齐读,随机渗透民间故事特点:用这样的东西来比喻魔鬼,那是因为像这样的民间故事往往融入了人们丰富的夸张的想像。
出示5-7自然段
(1)过渡:刚才我们从魔鬼的外形感受了魔鬼的形象,我们还可以从对魔鬼的语言中来感受。
(2)交流感受。
(3)师生合作读出魔鬼特点。
(4)男女生合作读。
(二)走进故事,抓住语言描写、想像心理活动,体会渔夫智慧
情境对话,交待任务:就在这非常的危急时刻,渔夫又是怎样做的?拿出表格,快速默读课文16到23自然段,想想渔夫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摘录关键词。
(表格内容)
默读课文16到23自然段,想想渔夫是怎样做的,请摘录关键词。
渔夫 想智慧定能战胜妖气
说决心要杀我吗
魔鬼态度坚决
抽生交流。随机填入。
师生合作读出渔夫引的过程。
同桌合作读,感受渔夫的智慧。
师生合作读,教师故意漏下:“凭着神的名字起誓,既,更,怎么,绝对不能相信”。
结合表格,想像渔夫心理,体会用词的精妙。
抓住关键词,师生合作读。
(三)学习方法,尝试复述故事
交待任务,提示方法:可以借助刚才自己填的表格来说好这部分故事。
学生练讲。
抽生讲故事,生生互评,提炼方法:引用原话、转述内容、展开想像
自由练讲
小结过关,鼓励激情。
四、升华延伸,拓展学习内容
提炼主题
1.我们发现今天的故事一直在魔鬼和渔夫这两个人物之间展开,而2.我们的题目怎么是“渔夫的故事”而3.不4.“渔夫和魔鬼的故事”呢?
5.教师随机渗透故事特点:故事往往寄托了人们对智慧、善良、勇敢这些优良品质的追求,6.把握了这一特点,7.可以帮助我们以后更好地读懂这类民间故事。
情境延续,围绕课前提示语,激发讲故事的兴趣
课件出示情境题第三关:请各位同学试着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给家人听。温馨提示:尝试用用今天学过的方法,祝大家顺利通过最后一关。
拓展阅读
自然过渡:故事是个美丽的王国,里面的世界非常精彩。我们今天所学的《渔夫的故事》也只是故事王国里的沧海一粟。让我们走进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去感受更为浩瀚的故事世界。
出示“资料袋”,师生合作读。渔夫的故事获奖教案设计
教师小结:大家课外有兴趣的话可以再找这本书中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去欣赏一下这朵来自阿拉伯的民间艺术的奇葩。
《渔夫的故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
渔yu 锡xi 撬qiao 魔mo 耸song 桅wei 唆sou 吻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
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寓意;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3、准备“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即渔夫与魔鬼的对话描写——两次正面交锋
三、要求学生从概括形象入手,归结寓意。
通过提问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概括形象。
提问:
a、渔夫天真地想说服魔鬼放弃杀人念头,说明了什么?
b、渔夫用什么方法最后战胜了魔鬼?表现了渔夫的什么品质?
c、魔鬼错把渔夫当作所罗门时而向他哀告,而当知道渔夫并不是所罗门时却凶想毕露,这说明了什么?
d、魔鬼再次求绕表现了什么?
寓意: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类似的事例。
四、分组进行故事比赛
要求:1、在关键处有细节描写;
2、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讲述后进行评议。
五、分角色朗读渔夫和魔鬼的对话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故事。
《渔夫的故事》教案篇7
课前预习:
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准备课本剧表演。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保证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
3、情感目标: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评价任务:
1、讲故事比赛,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讲出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一位 的渔夫;一个 的魔鬼。
(2)渔夫和魔鬼的斗争过程说明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3、放开想象,拓展思维,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品,导入新课。
“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地区有一个叫萨桑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因为痛恨王后对他的背叛,每天都迎娶一位新王后,第二天便把她杀了。丞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无辜少女的生命,自愿嫁给了国王。她每夜都给国王讲故事……”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强调《一千零一夜》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一千零一夜》,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3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读一读,讲一讲(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出示题目,检查预习效果。让两名平时字词基础较差的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结合板书情况强调易错的地方,小组内互批,改正并识记错误。“撒网”一词中的“撒”字是多音字,错误较多。《天方夜谭》的“谭”有写成“潭”的。
2、自由朗读课文,开展讲故事比赛,理清故事情节。
小组内互讲故事,选出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的比赛。
要求:(1)口齿清晰,语言简洁,讲述流畅,不超过2分钟。
(2)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完整。
有的学生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讲故事:“渔夫打鱼捞出来一个黄胆瓶,打开瓶子放出里面的魔鬼,魔鬼不仅不感激渔夫反而要杀了渔夫,渔夫运用自己的智慧把魔鬼骗进瓶中,扔入了大海。”
有的学生抓住渔夫心理变化来讲故事:“渔夫先为自己好不容易第四次捕鱼时,捞到一个可卖十块金币的胆瓶,解决了生计问题而高兴。当他遇到了凶恶的魔鬼,内心无比害怕之后,又镇定下来,按自己的计划骗魔鬼上钩,这里应是自信的。最后,渔夫处置凶暴的魔鬼的态度果断而坚决,从不受魔鬼的诱惑。”
四、读一读,品一品(分角色朗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弱小的渔夫却战胜了凶恶可怕的魔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斗争过程吧!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你感受到你所扮演的是个怎样的人,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点出重点词,可以简单地写下词语。
教师指导朗读:“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2)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
演员——魔鬼:李振 渔夫:朱正君
道具——面具2个、马夹、风衣
舞台监督——张潇誉
音响——魔鬼进出场模拟录音
在表演中融入了自己对课本的理解,通过道具、表情、肢体语言等把渔夫
和魔鬼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台下掌声不断。
(3)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舞台上的“他”表现如何?
生:“对人物的性格揣摩到位,表演到位,落落大方。但是对于课本还是不够熟悉,有断断续续,磕磕巴巴的现象。”……
(4)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渔夫,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魔鬼?
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出自己的朗读感受。
生:从“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位勇敢自信的渔夫。……善良的渔夫,智勇双全的渔夫,沉着冷静的渔夫……
生:从“我将立刻把你杀掉”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恩将仇报的魔鬼。……凶狠的魔鬼,愚蠢的魔鬼……
2、教师点拨,择要板书: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3、小结并过渡: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稍作思考,学生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对魔鬼有外貌描写。
5、学生朗读心理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6、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指名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师生对口朗读(老师读本体,学生读比喻词和喻体);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魔鬼面目的凶恶。
7、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五、读一读,思一思(学有所获,获有所用)
1、读了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根据前面几个环节,很容易得出学习本文的启示。
生: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2、出示图片(抢劫手机,小偷……),如果大家遇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本课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生:“拖延时间,等待最佳求救机会”“用手机拍下小偷的动作,再报警,铁证如山”“沉着冷静,斗智斗勇”……
3、师小结,出示
“心中有正气,魔鬼远离你!
心中有勇气,魔鬼也畏惧!
心中有智慧,魔鬼没办法!
我就是充满正气、勇气、和智慧的渔夫 ”
学生用充满正气的语调齐读。
六、想一想,写一写
任选一个题目,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1)《魔鬼被投入大海以后》(2)《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学生当堂完成,小组内选出优秀的班内交流并评析哪一例更合理。
附学生的部分习作:
(二组学生杨阳)渔夫在第二世纪救出了魔鬼,魔鬼对渔夫说:“啊,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快说吧,别让所罗门发现我。”渔夫有些惊讶,说:“所罗门?他早死了!”“你快说出你的愿望吧,别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我还要去抢东——哦,不,你就当我刚才没说话。“我的第一个愿望是……”渔夫慢吞吞地说:“你永远从人间消失。”“哦,不——!”魔鬼尖叫着化作一股青烟,消失在茫茫天地中。
(五组学生王明阳)渔夫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魔鬼让渔夫许三个愿望,渔夫想了片刻说:“第一,我让你弃恶从善,变成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是永远;第二,我要让我的家人过上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日子;第三,给我一艘坚固的大船和许多水手,一起去探索大海。 ”魔鬼听了,说: “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变! ”只见一道白光闪现,渔夫的愿望实现了,从此以后,人们都过上了不怕魔鬼、幸福快乐的日子啦!
作业设计
1、完成本课助学,预习下一课。
2、把这则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家人听,阅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
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正义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邪恶
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一课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作为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因此我设计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自己读悟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两个主要人物:魔鬼和渔夫,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写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分角色朗读”、“评价分析人物”、“续写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
个人认为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读、讲、品、思、写”一系列环节学生能自主探究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讲故事比赛,分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表现积极,创意十足,课堂气氛热烈。拓展部分学以致用,学生把学到的启示运用到生活中。使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最后的续写故事更是精彩纷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开拓了思维。一节课我并没有费多大劲,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精彩表现,也赢得了前来听课学习的张范中学的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节课基本是放手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前的预习工作很重要。尤其是表演课本剧,课前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上课才能展示出来。学生准备充足了,表现欲望很强,所以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把握时间,控制课堂节奏,否则就会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良好地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重要。但是在这节课上我有些忽视了。比如:有些同学没有学会倾听,在别的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依然执着于本组的任务而忽视了别组同学的答案。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倾听也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