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2023-03-25 作者:Surplus

读好书,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书籍的印象,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书上内容的理解,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老头》读后感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高老头》读后感优秀8篇

《高老头》读后感篇1

(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读完这一作品,我觉得最打动我的一个部分便就是父爱。高老头对女儿的'爱,也许大家会觉得他太过溺爱觉得他傻。但就是,想想我们自己的爸妈,不都就是无理由的包容着我们,不设前提的爱着我们吗?小说中,高老头正因自己能看着女儿都激动不已的情绪真的觉得很心酸很有感触。他本就是富裕的面条商,可过着的确实极其贫困的生活,这一切都就是正因爱女儿,毫无保留的将自己能给的都给了两个女儿。让我想起我自己的爸妈,感觉他们永远比自己穿得差,此时比自己吃得差,不就是正因他们容易满足,也不就是正因他们不追求那么多,而就是正因他们单、无私、不求回报的爱着我。也想到高中班主任总说的那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母亲总爱唠叨我,训我。那时的我,总禁不住会跟母亲拌嘴,但就是大学后,我离开爸妈,在外读书,总会想念她的唠叨和叮嘱。以前,我总想快快长大,跳出那个所谓的象牙塔,自由飞翔。可此刻,我害怕时刻过得很快,害怕我不断成熟,正因我害怕爸妈一天天变老,更害怕有一天我听不到他们的嘱咐了。因此,大学后,我很珍惜每个寒暑假和爸妈一齐相处的日子,也很乐意帮着他们做些事。偶尔忍不住拌嘴了,我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任性,而更多的就是感到羞愧。岁月无情,我害怕看着爸妈

头上长出白发,更害怕他们感到孤独。

小说中最让人寒心的就是,即使就是在自己父亲死前,两个女儿都放不下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狠心的抛下了父亲,自己去享受着并不属于自己的那份富裕感与快乐感。如此伟大无私的父爱却敌但就是没有感情的金钱,她们现实的过分。她们不顾任何养育之恩,不为父亲的爱感动,不明白生活之因此潇洒的根本原因更不顾父亲的生活处境,竟一味贪婪而理所当然的向父亲索要,简直自私透顶!原来,金钱下的溺爱,如此令人心碎。

(2)坚持梦想,勿忘初心

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大学生欧也那,他原本十分单纯善良,此时抱着热血与理想,想在巴黎打拼。他并不就是一开始就梦想于不择手段的进入上流社会,只就是在目睹了巴黎灯红酒绿,花钱如流水的生活后,他选取了透过攀上贵妇来做靠山,学习各种卑鄙手段,利用她们往上爬,来挤入上层社会。他终究没有经受住诱惑,没有坚定自己原本纯洁的梦想。

拉斯蒂涅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伏脱冷的教导下,一次次动摇着他原本正直的心,一切只为了金钱。鲍赛昂告诉他这个社会又卑鄙又残忍,要他以牙还牙去对付这个社会,使他明白了在这个社会上越没有心肝的人爬的越快。而伏脱冷告诉他“在这个互相吞噬的社会里,清白老实就是一无用处的。”而高老头的遭遇,让他看到了人心之狠,看到了社会的悲哀与其社会的本来面目。

我想,不仅仅就是当时欧也那所处的社会,在我们此刻这个浮躁的社会下。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力不从心、无奈至极的时候。于就是大多数人都选取随波逐流,此时麻痹自我。放下自己的信念与梦想,而选取了与社会同流合污。当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抵住金钱与地位的诱惑呢?又有多少人能在感情与面包之间坚定的选取感情呢?又有多少真情不掺杂物质呢?又有多少人能一向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被身边人的生活方式所动摇呢?

因此,我觉得,能坚持的人才就是成功的人。我们就就应偏执一次,为自己的梦想偏执那么一次。没有试图奋斗过的失败就是没有借口的零分。我们不能正因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放下了自己的梦想,我们该有的就是勿忘初心的态度,该有的就是一颗发奋斗的心。

《高老头》读后感篇2

有一种义无反顾的伟大叫爱;有一种毫无保留的无私叫爱;有一种伤痛欲绝的坚持叫爱。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高老头那揪心的爱。

也许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金钱的魅力,但高老头的所作所为着实让我感动,但与让我忏悔让我替他叫不值,虽然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可是高老头对自己女儿的爱,爱我看来未免太过荒唐了。金钱真的可以买到一切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靠金钱来维持的关系可以久远吗?

我觉得高里奥先生应从实际出发去爱她的女儿,而不是让金钱隔膜了亲情。看着他为女儿们付出那么多,可结局却要几个酸穷的大学生来送终,我的心像是被什么抽动了一般,隐隐作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痛什么。或许在为高老头叫不值,也或许在位天下所有的义务反顾、毫不保留的爱而屈服吧!

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无尽的、没有结果的“勒索”。父母更应该反思一下,不要让溺爱成为扼杀亲情的毒药。

我不知道金钱维持的关系能否久远,也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伟大的爱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切的一切,我都不知道,但是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的想一下到底我们都遗失了什么,到底又是谁弄脏了纯洁的爱。

《高老头》读后感篇3

爱是什么?爱是甜蜜,是情侣在月光下相互依偎;爱是温馨,是父母凝视孩子慈爱的目光;爱是耐心,是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爱是如此神圣,纯洁。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都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并渴望被爱。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就是这样一个人,但他的爱却并没有获得回报。

高老头出身贫寒,后因承包军队粮食而发了大财。他很爱自己的两个女儿,总是尽量满足她们的愿望。她们长大后,高老头用几百万的嫁妆把她们嫁给了社会上层阶级的贵族子弟,希望她们过上好日子。但她们却不断榨取父亲的钱财。最终高老头穷困潦倒,死在一间破旧的阁楼里。他的女儿们却因一场舞会而不肯为老人送终……

“高老头”的父爱,他与女儿们之间的“亲情”,是爱吗?我很怀疑。就算是爱,那也是一种变味的爱,一种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高老头对女儿们的爱,仅仅停留在物质上。他认为满足她们的愿望就是一种爱。殊不知这是一种害,会让她们体会到挥霍。奢侈的快感,却没体验过劳动的艰辛。高老头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让自己的掌上明珠不像自己年轻时那样受苦。但他付出爱的方向错了,他应该拿自己的财富去投资女儿的教育,让她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几门语言或几种乐器。这样,就算今后高老头离开了她们,她们也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可惜,高老头不明白,他的两个心肝儿也不明白,最终,高老头痛苦。绝望地离开了人世……

这样一部小说让我对爱的理解更深刻了。爱不是娇惯,不是溺爱。爱是把目光投向未来,为孩子的前途打下基础。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离开父母的'怀抱后去自力更生,打拼事业,创造自己的辉煌!

《高老头》读后感篇4

前几天刚把《高老头》这本书看完了,深深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人情的淡薄,当时人们唯一的追求就是金钱和权利,而此书中的主人公高里奥(高老头)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原本是一个精明的面条商,赚了不少钱,成了当地的名人。他有两个女儿,由于妻子的早逝,他对两个女儿爱戴有加,可以说是溺爱,不,比溺爱还要溺爱!这也是他悲剧的导火索,正是他的畸形的爱使他不但没得到女儿的爱,还招来了她们的恨,甚至连他驾鹤西去的时候也没见到他两个心爱的宝贝女儿。

他那两个女儿一个选择了金钱---嫁给了一位银行家,一个选择了地位---嫁给了一位男爵,它们所选的路不同,但同时选择了上流社会,也同时放弃了父亲---深爱着她们的父亲!她们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了父亲,把他的一切都掏空后竟然抛他而去,连死的时候都没见上一面,虽然她们都有各自的理由。最终,她们失去了父亲的庇佑,同时也失去了快乐,失去了自己的一切。这也许就是她们应得的,而这一切只因为一个父亲的爱,过分的爱,畸形的爱!

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就是欧仁,他开始是一个想拼命挤进上流社会的大学生,甚至为了这个目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母亲、姑姑、表妹伸手要钱,明知她们已经没钱了,还是开口要钱,为此,母亲和姑姑不得不外出赚钱来给他,还把表妹的私房钱全部搜刮。他揣着这来之不易的钱,通过表姐(上流社会的风流人物,后来因为情夫的背叛而醒悟过来,找了个偏僻的地方重新来过)在上流社会中游走,那时侯的他非常兴奋,因为他进入了这个圈子。高里奥是同他住在同一寓所里的,当他得知高里奥的两个女儿的真实情况后对这怪老头另眼相待,后来通过一系列的事情变故之后,他觉悟了,他被高里奥的父爱所感动,也为两个女儿(特别是小女儿,因为他们是相爱的,他企图让她爱她的父亲)对父亲临死前的冷漠态度感到吃惊。最后,他安葬了高老头,同时也安葬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他成了一股清泉,虽然他曾经污浊过。

《高老头》读后感篇5

?高老头》这部作品是巴尔扎特在1834—1835年间写的小说。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作用,还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这在“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之间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高老头”靠面条发家后,把大女儿嫁给了一个有权的人家,把小女儿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人家。开始“高老头”在女儿家受到上宾的待遇,但随着他口袋里的金钱越来越少后,地位也每况愈下,最后干脆闭门不纳。“高老头”在临终时终于明白女儿爱的只是他的金钱。就这样,他成了拜金主义的牺牲者。

我轻轻地合上了这本书,想起了前不久在电视上看见的一件事——有一名男子为了从母亲那里得到金钱,不惜用各种卑鄙的手段去骗取母亲的血汗钱。有一次,他把母亲每天早出晚归、辛辛苦苦赚的积蓄全部花光,他依然向母亲要钱,母亲说没有了,他不信,在他多次逼问下没有结果后,他竟然把养育多年的母亲杀死了„„想到这儿,我不敢再想下去了。唉!人,为了金钱,宁可舍去最亲的亲人、亲情。但我认为,金钱他虽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它不是什莫都可以买的来的。

这个故事以母亲的母爱,衬托出金钱败坏人心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是对现实社会从上到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发出了愤怒和谴责,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洪战辉的故事。

洪战辉的母亲因父亲大脑有病,而离家出走。洪战辉的家庭本身就不富裕,再加上父亲捡回的小妹妹,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来,洪战辉不但要维持家庭生活,还要好好学习;现在,又有了一个小妹妹,生活负担又重了许多,但他并没有放弃。新闻报道后,许多好心人都来捐款帮助他,可谓是雪中送炭,但洪战辉并没有药,他坚持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赚钱养家。他曾经说过这莫一句话:“我们是穷,但要穷得有骨气!”这句话是多莫有力!

洪战辉哥哥让我知道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最珍贵的,还有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亲情。

《高老头》读后感篇6

?高老头》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着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面孔。

文章讲了19实际巴黎的沃盖公寓中住了一些来历不明的房客,有狠毒的阴谋家,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可最受人注目的房客数高老头莫属,这个行为怪异的老头在大家眼里始终是个谜。生活俭朴,衣着寒碜的他却经常有两位年轻漂亮,衣着华丽的太太去探望。这两个女人一进门就把门关住,很小声的说话,这引起了房客们的注意。后来经过一些列事情的发生,才使房客们知道,高老头卖掉自己的宝贝是为了替已经做了伯爵夫人和银行家夫人的女儿们还债。可是她的女儿们呢?在这个可怜的老头临死前都没能来看他一眼,而那个可怜的老头在死时还想着自己的女儿穿着美丽的晚礼服去参加晚宴。

高老头这个好父亲给了两个女儿每人80万的陪嫁。他以为女儿总是女儿,出嫁以后,他等于有了两个家。哪知,不到两年,这对宝贝女儿双双将父亲赶出大门。

读到这儿,我曾落泪,这泪是对两个女儿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毫无人性的冰冷心肠痛斥的泪,她们难道忘了父亲的养育之恩吗?忘了父亲一天只吃几片面包的身影吗?高老头把一切的心血都倾注在女儿身上——给她们找最好的家庭教师,为她们找有教养的伴读小姐但高老头不会想到,我不会想到,没有人会想到:把父亲赶出家门的竟是亲生女儿!巴尔扎克用辛辣的笔把两个女儿的卑鄙、虚伪、毫无人性揭露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上的悲剧。女儿不父亲扫地出门,我茫然了:难道为了幸福一定要赶走父母吗?赶走了俄父母就一定会幸福了吗?我曾读过一篇文章:三个不孝的女儿,要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来摸清母亲遗留下的遗产。可是在母亲的记忆里,她们看见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天下的父母是同样的啊,他们为了儿女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第二天下午2点左右,高老头的病情又加重了临死之前,高老头哭天喊地地想见自己的女儿一面,但这丝毫也感动不了女儿的冰冷心肠。

读到这儿,我也曾落泪,这泪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的之间的金钱关系痛恨的泪。女儿们为什么不愿来见高老头,因为他已经没有钱了。以往,只要她们叫一声好爸爸,他就能满足她们的愿望。高老头以为她们孝敬的是他,其实不然,她们孝敬的是钱!钱能买到一切,能买到女儿。临死前,高老头才明白过看来,明白了这社会的残酷。

我相信任何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忍不住赞叹:怎么会有这么可恶的女儿?怎么会有这么傻的爹?两个女儿爱钱不爱爹,向我们道出了父亲爱女儿,女儿爱金钱的悲剧。客观来说:时代造就人,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里,谁能不爱钱?一个个为了钱,勾心斗角,你争我斗,又向我们道出了人是一代比一代冷酷,一代比一代无情。

《高老头》读后感篇7

?高老头》,这部小说出自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理所当然的,这部小说也属于批评现实小说的范畴。

故事起于巴黎的一个名叫伏盖的公寓里。我们故事的悲剧人物高里奥老头就生活在这座简陋廉价的包伙公寓里。和其他一些不同性格的人。惟一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不是生活奢华的上流人士。虽然本书以“高老头”为题。但主线却是围绕着一位名叫拉斯蒂涅克的年轻人。毕竟,这样的悲剧是需要一个见证人。

高老头本来是一位面粉商,在退休时还是一位富裕的老人。但是又因为什么原因使他从伏盖公寓中的最高等房间住进最低等的房间,什么原因使他绞了他深切怀念的妻子的遗物,又是什么使他的身体日渐瘦弱?所有的谜团都随着拉斯蒂涅克想方设法逐渐挤近上流社会而解开。高老头有两个嫁入豪门的女儿,雷斯托夫人和纽沁根夫人。当拉斯蒂涅克成为纽沁根夫人的情人,终于在上流社会崭露头角时,故事也接近了尾声。

这两个自私的女儿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将他们的父亲榨干,直至父亲临终时,也迟迟不肯来看望自己的父亲。直到她们的生活也接近绝望时才来。可是这位无私的父亲早已气绝了。而她们淌出的泪水仍是虚假的。就算她们表现的如何真实。可是旁人仍是清楚的探清其中的虚假。高老头离开人世了。拉斯蒂涅克这位年轻人也完成了巴黎社会的启蒙教育,大彻大悟,然后向这个邪恶的社会发起挑战。故事结束。起于这个简陋的公寓,终于这个简陋的公寓。

文字里的岁月是短暂的。却浓缩了时代色彩。极力表现了一个奢靡浮华的社会。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他们虚伪,狡诈,虚荣……巴尔扎克用他文字的艺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活动的,喧闹的,真实的社会。是当时资产阶级真实的写照。人们只为金钱而活的残酷。亲情,爱情,友情所有美好的情感在当时远远比不金钱,远远比不上上流的地位。人们之间的维系仅仅只有金钱。多么令人悲伤,多么让人痛斥,这个残酷而虚伪的社会。

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悲剧的中心,高里奥老头。这个拥有崇高父爱的老头。他值得人赞美,他无私的为他的女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一个富裕的面粉商变成孤独逝去的老人。而心安理得受着他给予一切的两个女儿给了他的父亲什么。是逐渐被败光的家产,还是在他临死前认清事实的绝望。我为这位可敬又可怜的老人感到痛心,悲哀,不值。可是这无私的父亲还是毫无怨言,只求他的女儿也能够爱的。这样简单的需求,他的女儿们却做不到。爱人究竟有这么难么,还是世人已经给利益蒙蔽了双眼。

但同时,悲剧导致的原因也有高老头的错误。他太过溺爱他的女儿。没有约束,没有责骂,尽由着他的女儿们任性。因此,她的女儿才会变得如此热爱物质享受,却永远也不能体味到她们父亲深切的爱,和无私的伟大。这种无私的溺爱,究竟是种悲哀。得不到回报也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也铸成了悲剧。但是酿就这悲剧到底还是那个弥漫奢靡之气的浮华巴黎。那个残酷冷漠的巴黎社会。心中没有美好的情感,离开这人世时,是还能感到拥有金钱那样的的贪婪的满足,还是空空如也的悲惨心境呢,答案是理所当然的。

《高老头》读后感篇8

__年8月5日,看完了巴尔扎克大师的《高老头》。

高里奥,高老头,一生疯狂地,失去理性地爱着他的两个宝贝女儿。可他两个宝贝女儿,也因为各自爱的人,失去了理性,付出了巨款、丧失了权利、地位和自由!

小说的主人公按常理来说应是高老头,而脉络的贯穿却是以拉斯蒂涅克·欧也纳为主。我一直看到小说的最后:“他向这个喧嚣纷繁的‘蜂窝’扫了一眼,仿佛像提前吮吸其中的蜜汁,并且不可一世地说道‘现在让我们俩来拼一拼吧!’说完,拉斯蒂涅克便上德·纽沁根夫人府上吃晚饭去了,作为对这个社会的首次挑战。”这时,我才清楚地肯定,拉斯蒂涅克才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主角。高老头家的悲剧只是为拉斯蒂涅克的正式进入巴黎的一个铺垫。小说的结束才是小说高潮的真正开始。《高老头》以欧也纳的行踪为地基,一步一步地建筑起着巴黎的人生百态,形形色色,无所不容。这一切的一切,以为都掌握在伏脱冷先生这种“死不了”手中,然而事实却不。伏脱冷,最后还是被警察抓走了。无论是高贵的、低贱的,还是伟大的、平凡的,都无法逆流而上。高老头的死,两姐妹的破产、失去自由。

高老头去世之前对欧也纳的那一番话,看似胡言乱语、反复无常,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每个人都清楚得很,却无法改变的残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佩服高老头的毅力,为这虚假的爱一直坚持到底,直到奄奄一息还依旧傻傻地爱着这两个不孝女,仍然以她们为神为圣!尽管他心里雪一样地明白,但他还坚守着可贵的阿q精神。或许我们会认为高老头傻得无药可救了。但扪心自问,我们很多人都曾经犯过高老头的过错。可是,这真的能被称之为“过错”吗?是高老头错了,还是我们错了,还是这整个社会错了?谁不希望得到所爱的人的爱?谁不希望得到所在乎的人的关心?我们付出,但不一定总会收获。那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呢?因为只要一丝丝,一丝丝安慰就能填满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在此时,并不是无底深渊,相反,很瘦很瘦,只需要一点点,不时地往里填一点点,就能维持美好的生命。可是,人,都太自私自利了。他们只想到自己。他们宁愿每日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获取,甚至是窃取,都不愿意付出一丁点。哪怕这一丁点将来能换取很大很多的一堆,他们还是不愿意。这就是“人间悲剧”。

作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高老头》,是一部悲剧,一部家庭悲剧,一部社会悲剧,一部马不停蹄的悲剧,一部泥沼似的悲剧。当我们置身其中时,《高老头》无疑是一部不打折扣实实在在的悲剧。但,当我们置身事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时,你是否发现,你在嘲笑小说中的人物?你冷嘲高老头的傻?你蔑视德·雷斯托夫人与德·纽沁根夫人的不孝和无耻?你痛恨欧也纳明知故犯,踏进权钱深渊?此时,《高老头》为我们上演的似乎是一个不存在的荒诞的喜剧。准确来说,应该喜的悲剧。我们为高老头家庭坎坷而悲,却为高老头的去世而轻轻歇一口气;我们为欧也纳尚存的一丝善良而安慰,又为欧也纳一步一步进入巴黎社会而紧张揪心;我们为他人的无知而喜,为他人的毒而悲;我们为自己置身事外而喜,为自己活在这泥沼里而悲。然而,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你无法躲避,你无从选择,你只能活着,凭借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方式所谓地更有意义地,大同小异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