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就像在和作者对话,写读后感对于我们提高思考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小伙伴们对书上理论的分析,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19读后感800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19读后感800字篇1
记忆模糊,只记得大约在读初中时,便听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对我而言,现在对它也只是一知半解,多半是高中时期在高考的压迫下,死记硬背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从未深刻了解过卡尔·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
捧起由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所著的《卡尔·马克思传》,不得不说,他用细腻的笔触着实将马克思这位伟人的一生清晰地勾勒出来,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我只能感叹,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坎坷多难。而最令我动容折服的,却并不是他在面对敌对势力时的不卑不亢;而是在逃往外国时以及在中年奋斗时,暮年与燕妮相守时,他们之间的坚定感情,而这也正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用来描述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最适合不过。
而作为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传记——《卡尔·马克思传》。作者麦克莱伦用细腻的语言,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且《卡尔·马克思传》独具匠心,其中收集了四百余张与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及其思想传播相关的图片,更加真实地将马克思的一生各个时期展现在我们眼前。
该书从马克思的童年时代、求学生涯时期、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婚姻家庭、到最后的晚年生活。一一将马克思这一生每个时期都详细地展示出来。在他逃往国外的日子里,在其穷困潦倒的日子里,好友恩格斯一直给予他无限的帮助,而那时身处异地的他与燕妮,却仍相知相守,燕妮虽出生贵族、年华似锦,但她却毅然与马克思私定终身。在长达7年的等候里,她的坚忍与耐心等待,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一个特别讲究身份等级地位的时代里,她一个小女子竟勇敢地和马克思私定终身,并且经过长达7年,没有他在身边的等待,可想而知,燕妮的内心有多么坚定与强大。
而在马克思奋斗的那时,最为艰苦的时期,她陪他走过了。那时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马克思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在这种境况下,而燕妮从未抱怨过。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而在燕妮不久于人世的那段胆战心惊的岁月里,马克思更是不眠不休地呆在她身旁,即使当时他自己已患了肺炎,他对燕妮的爱是无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而在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在默默付出。”
然而转向马克思的成就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而经过时代的不断变迁,它的内容因时而变,而核心却仍然具在。
?马克思传》的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119读后感800字篇2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于丹老师讲了个小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主动积极、坦荡旷达的胸襟投入工作;快乐愉悦、真实自然的心情拥抱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充满阳光、自信,生命就会快乐豁达许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断地“修身养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让心灵找到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面对“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应该向内寻求心灵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情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一定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面对,学会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论语>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凡人,把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虽然对于丹老师的观点不能百分之百的认同,但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真可谓服了一剂“心灵鸡汤”。
最后借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119读后感800字篇3
刚刚拜读了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先生的《自动自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书中既有很多问题值得我深思与反省,也在思想上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提升。阿尔伯特·哈伯德是职场励志作品的代名词,对主动、敬业、忠诚、勤奋和自信等更深入、更系统的阐释,汇集了作者思想的精华。
什么是《自动自发》?“我们的社会永远需要《自动自发》倡导的工作品质,没人要求你、强迫你,自觉而出色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创造更多价值,这便是《自动自发》。
作者通过一些生活、工作中的小故事,生动地为我们阐述一些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我们对待工作要勤奋;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也有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能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不要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工作本身并没有贵贱之分,然而工作态度却有高低之别。如果轻视自己的工作,必感工作的艰辛与烦闷,工作自然做不好,不要因为错误的观念阻碍个人发展,现在的努力,未来一定会有回报。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去做的,而且应该用心去做,享受工作快乐,获取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罗斯·金说:“只有通过工作,才能保证精神的健康;在工作中进行思考,工作才是件快乐的事,两者密不可分。”我们对待公司要敬业;所有的职业都有她的使命,敬业表面上看是有利于公司的,但实际上受益的人却是自己。敬业就是尊重自己的工作,应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的职业道德,这种道德感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我们对待老板要忠诚;给老板以同情和理解,并满怀感恩之情。生活中永远都需要感恩,感谢那些了解你、支持你的同事,这样可以增强公司凝聚力。忠诚并不是从一而忠,而是一种责任感,也是表现一种敬业精神。我们对待自己要自信;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让你沮丧消沉,势必要增强自己的信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才会取得成功。做一个满腔热情工作的人,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最后读到《致加西亚的信》,这并不仅仅是听从领导的指令,而是要以一种敬业精神,全心全意的去完成任务,暨自动自发的工作。
119读后感800字篇4
看到书名的瞬间,我最先关注的不是“中国”,亦不是“乡”,而是“土”。我们现在提到“土”,更多的有一种蔑视、看不起的感觉。比如别人说你穿的很土气,没人会以为别人是在夸赞他。但是在阅读完《乡土本色》这一章后,我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先生开篇就点出中国社会的本性是拥有乡土性。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土地的重要性。其二,不流动性。其三,熟人社会。
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在农村生活,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乡下人离不开土地,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一阵子疫情有了好转,我们就去后山上挖野菜。现在想想,野菜的出现真的很神奇,你不播种它也能自己生长。我们挖的是荠菜和苦菜,挖它们并不困难,后山的田地里到处都是,拿着小锄头不一会儿就能挖一小筐,带回家后用水冲洗一下,蘸豆瓣酱就能直接吃。我想也许没有食物的饥荒年,人们也能从这些田地里的野菜果腹,这也许就是土地给辛勤的人们的馈赠吧。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文明为主,人们被禁锢在土地上,自然也受土地的影响很大,“安土重迁”的性格、“落叶归根”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中,即使我们换了居住地,也仍然会选择先进行农业生产,文中也举了一个中原人即使到了适合放牧的内蒙古还要进行土地耕种的例子。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耕地是固定的,粮食的富足,人们开始繁衍生息。随着人地矛盾不断激化,同等的土地养不起那么多人,就会出现分家的情况,一些人就要出去寻找新的出路。虽然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重视安土重迁,但是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社会有一个数量很大的阶级——农民阶级。农村人员流动性差,农民之间互帮互助,一起耕种劳作,一起保卫家园。为了各个方面的便利,聚居在一起。农民因为土地的影响,安土重迁,久而久之,聚居的人们之间变得熟络,形成了所谓的“熟人社会”。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读完《乡土中国》,我对“土”这个字的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之前我们提到农村,印象可能是破旧、贫穷,人们都是从农村去城市生活,但现在很多城市人返回到农村,去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去体验农家乐……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色这一章概括总结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是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也就是在文中提到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整章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读完《乡土中国》之后,发现费孝通先生的语言风格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值得反复回味。
119读后感800字篇5
开始,我是带着任务读《邮差弗雷德》这本书的,但渐渐的,我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激励。弗雷德不是天生英才,而是和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是,他却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子曰:“君子素位其正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忧人。”正是因为有所求,知所止,所以能把握命运,始终充满一种积极进取精神和充溢身心的愉悦。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弗雷德”是一个提示,他提醒我们选择正确榜样的重要性。“弗雷德”他们为自己的公司、组织、同事和顾客树立了激动人心的样板。当其他人看到在工作中创造卓越和无限精彩的可能性,他也会愿意做一个“弗雷德”。
紧接着,妙不可言的事情就要发生:你曾一度失去的精力和干劲会恢复过来,愤世嫉俗会变成满腔热情,得过且过会变成雷厉风行。做一个“弗雷德”所得到的回馈——被承认与满足感将成为推动你持续努力的大燃料。
物欲的极度膨胀令越来越多的人把追求物质的丰富当成了生活的全部,自私、狭隘、冷漠的风气渐长,正直、忠诚、热情离我们渐远,责任感的弱化让人们学会了寻找借口,随之而来的是诚信的稀缺。对于员工的私心、功利性、实用性、拜金拜权的思想,我们不能仅简单的反对,还要积极引导改造他们。对于企业中的“弗雷德”,或“准弗雷德”,我们要挖掘认识他们,肯定宣传他们。我们要设立一种奖项,对他们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而不是每年形式上的“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有其名无其实。要让这种奖项真能物得其所,名副其实。也许,“弗雷德”们最初的践行并不想获得怎样的回报。
但企业管理者不能这样想,要善于做一个伯乐,发现他们承认他们,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欣赏和重视。并且,管理者要大张旗鼓的宣传他们,报道他们。千万不要忽视了宣传的重要性。俗话说,三人成虎,我们就要通过宣传报道来深化扩大“弗雷德”的影响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渐而久之,企业中就能形成“弗雷德”文化。
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唯有如此,员工才能有一种归宿感。让每一位员工都融入到公司文化的大范畴里,使其精髓渗透浸染到每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进而影响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使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弗雷德”精神做事做人。当“弗雷德”由个体行为上升为群体行为时,其也就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具有了发自内心的力量的呼唤,我们就有了无限的动力。而企业有了主动进取,忠诚敬业的员工,那我们的企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记得马丁?路德金说过:“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就应该象米开朗基罗绘画,象贝多芬谱曲,象莎士比亚写诗那样,以同样的心情打扫街道。”努力工作只是称职,用心工作才是优秀。只要按照书中提供的思路和方案用心实践,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成为具有积极思想、成功事业以及美丽心灵的“弗雷德”。
人人都栽一棵树,企业将成一片林。到那时,我们的企业也就由一棵树成长为一片林了,还有什么风沙可阻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