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的读后感8篇

时间:2023-03-24 作者:loser

完成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名著故事的了解,为了让自己能够写出深刻的读后感,我们就必须认真推敲作者想表达的深刻含义,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是猫》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我是猫》的读后感8篇

《我是猫》的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完了《活了100万次的猫》这本书,我刚看到题目的时候有点好奇,为什么这只猫活了一百万次呢?它每次的人生都怎样?为什么这只猫没有再活到他的第一百万零一次呢?这些问题促使着我打开了书。

故事讲的是一只猫活了一百万次,可是对猫来说只有最后一次才值得珍惜。它是以前当过国王、水手、小女孩、小偷、老太太、魔术师……的猫,并且每次养过它的人没有一个不哭的,可这只猫却从没哭过一次,看到这我就开始不明白了,为什么这只猫从没哭过,难道它只是个木偶,从没有过情感?直到最后一次存活,它终于不用被人拘束了,是的,它变成了一只野猫,它对每一只猫都会说:“我活了100万次。”几乎所有的母猫都想成为这只野猫的新娘,却有一只白色的猫没有那么激动,野猫走过去对白猫说:“我可死过一百万次呢!”“噢”。“你能待在我身边吗?”“可以”。就这样,白猫生了许多可爱的小宝宝,它不再说自己死过一百万次了,它爱白猫和孩子们胜过爱自己。野猫和白猫都老了,嗓子眼里渐渐发出了“咕噜咕噜”声,野猫多想和白猫永远活下去呀!但不幸的是,白猫死了,野猫悲痛欲绝,没日没夜的哭,直到有一天,野猫停止了哭声,静静地躺在白猫身边。从此,野猫再也没活过来。

读完这个故事,我心里悲喜交加,悲是因为猫终于找到自己想得到的了,但却再活不过来了;喜是猫在一百万次,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一开始我还不知道猫为什么一次都没有哭过,现在我明白了,因为猫活在世上大多数是被爱,它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不去爱,所以它根本就不知道当爱上一种事物又失去时是多么痛苦,因此它从没哭过。直到和白猫在一起,它慢慢去爱,爱它和孩子们胜过爱自己,当白猫死了的时候,它感受到了痛苦的滋味,哭了,大哭一场。当看到最后一页时,我眼睛里挤满了泪花,那句“猫再也没有活过来”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从前,我是多么害怕死亡,我多希望人们能活一次又一次啊!读了《活了100万次的猫》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只要我们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个人,我们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是猫》的读后感篇2

邻家猫杂毛哥也是个很有意思但只出场过一次的角色。它是律师家的一只猫。它评论人类“不懂所有权”,人类还会“脸儿不红不白的”“大模大洋地抢走”食物。说到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杂毛哥与白猫大嫂的家居环境换个地方的话,那么该小说真是太有远见性了。也就是说如果是军人家的猫说出这么一翻惊世之语,真是作者深刻地历史见地呀!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几乎全盘采用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同一只蚂蚁要吞掉一只大象;国内资源的贫乏,根本远远不够接纳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只好走对外扩张的道路。二十几年后日本帝国大肆侵略中国、蹂躏我们的国土。试想,日本军人家的一只猫尚能有如此见解和维权意识,而帝国主义军权的日本却无法释怀。真是极大讽刺!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我的观点,认为这个小细节也许只是作者无意安排的;但我想,就算作家在这没有明确提出日本社会存在根本问题,而是需要等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验证,作者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透析的能力是无庸置疑的,作家所具备明敏锐的社会感受力也是特定历史条件给予个别人物的。此时的作家,应该说,至少也是隐约地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冲突。

大黑是一只寄居在车夫家却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肥黑猫。大黑认为车夫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相比较的话,“肯定是车夫了不起”,理由是车夫比教师长的壮实。这么个理由估计全人类都要不同意了。“咱家”对它的态度是“敷衍”的“恭敬”,真是好一只世故的猫头!但这只吹牛的黑猫也是相当可爱的。“只要在他的威风面前表示心悦诚服,喉咙里呼噜噜地打响,表示洗耳恭听,他就成了个最好摆弄的猫。”这黑猫明显的受到车夫主人的影响。但即便是这么俗不可耐、欺软怕硬、不学无术的猫也有着不赞同主人的说法:“再怎么卖力气捉老鼠,能像人那样吃得肥嘟噜的猫,毕竟是举世罕见哟!

人们把猫捉的老鼠都抢了去送给警察。警察哪里知道是谁抓的'?不是说送一只老鼠五分钱吗?多亏我,我家主人已经赚了差不多一元五角钱呢。可他轻易不给我改善伙食。哎呀呀,人哪,全是些体面的小偷哟!”这不正是那些忍气吞声被资本家剥削的还未开化的工人阶级真实的心理写照吗?这“体面的小偷”正是那些榨取剩余价值的却表面光鲜的资产阶级的最佳称谓。

《我是猫》的读后感篇3

?我是猫》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发表于1905年。是日本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作品。讲了一只可怜的小猫,好不容易逃出了恶人的魔掌,被一位好心人收留,但却得不到其他人的喜爱,受尽了折磨,最终还是死了,但是它死后反而得到了安息。

?我是猫》不在于描述故事的情节,它更着重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特定心理。它不是一部以单一叙述情节取胜的作品,而是将无数妙趣横生的对话连缀起来,犹如一串串珍珠。作品对于猫类习性的刻画与人类弱点的刻画并重,颇具漫画色彩,其诙谐文风能让人一气呵成地阅读完全书,书中的每一篇章都会让你发出由衷的笑声……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老师家的猫的视眼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聪明、有见识、有正义感的猫,还具有文人气质的猫,但它到致死也不会捕捉老鼠。

文章有一句话这样写到,“我边痛苦着边想,遭到如此煎熬,无非是想要从缸里出去。我虽然迫切期望爬出去,但我又明白腿不盈三寸的自我是爬不出去的。既然无法将爪子搭上缸沿,管你怎样乱挠啊,焦急啊,花上一百年粉身碎骨啊,也不可能逃出去。明明明白逃不出去,这未免太勉强。勉强硬干,因此才痛苦。无聊,自寻烦恼,真糊涂!”读到那里,我被震撼了。这只猫死得真悲惨,它不是伟大地死去,而死在这小得不能再小的缸里,可能全世界都没几个人明白,真可怜,猫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了,寻找另一个世界的安宁。

我读完《我是猫》这本著作后,懂得了小动物们也有自我的想法,只是无法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它们也有生活的权力,人类没有权利去使唤它们,更没有资格剥夺它们的生命。我还懂得了不要任意伤害一只小动物,而且不要动不动就骂它们,也不要有气就对它们撒,小动物也有尊严,更不要出了什么事都责怪它们,我们都明白动物的行为都跟主人学,主人这么做它就认为是对的,所以不让它们犯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自我树立一个好榜样。让我们一齐来爱护、保护它们吧,不要让它们像这只猫一样死后才能安息。

《我是猫》的读后感篇4

爱猫,爱它的可爱,爱它的迷离,更爱它时而安静时而淘气的样子和它翡翠色的眼眸。每每看到猫,我总是会幻想在猫的眼里,人类,究竟是为何物,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还是愚昧无知,一无是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夏目漱石笔下,有这样一只猫,机敏、正义、学识渊博却唯独不会抓老鼠的无名猫。它以自己小小的猫眼,悄然洞悉着人世的沧桑。没错,它便是《我是猫》中那个有趣的主角。

?我是猫》一个充满新奇的书名,就是因为这个书名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读完后,还真是让人感叹万分。我也乍然间爱上了这小小的猫公。

也许,是因为是猫的缘故,没让它沾染上人世间的污浊。

它的每一句谈吐之间,都充满被人类尖酸的讽刺,例如:“世人褒贬,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子一样变化多端。”呵,这是多么一针见血的话语啊!把人性的丑恶揭示得透彻淋漓。让人不得不赞叹它猫脑里的智慧。

然而,说它智慧,它有时也是愚蠢至极啊!偷偷溜进厨房偷吃年糕不知道年糕会粘住牙,喝酒喝醉了都不以为然,这些种种的傻事,都让人忍俊不禁!不过,它与俗人不同的是,总是会在难后悟出哲理,苦后自乐一番。

这猫公,矛盾的特点,还真是让人叫不出它是智慧还是愚蠢啊!或许,应该说是智愚并兼吧!有些矛盾的性格才凸显得它更加真实,也让我对它更加喜爱了!

当然了,人类也是充满智慧的生物,因为我们的智慧,世界才发展到了如今。不过人类却因此在不知不觉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人类的一切,也在猫猫狗狗眼中变得卑微。此时,人类是应该哭笑不得,还是应该自我反思一番呢?!

《我是猫》的读后感篇5

前几天,我读了《我在天堂遇见猫》这本书。我整理出两个道理:

1、保护动物,不要伤害它们,是每一个人类该遵守的自然规则;

2、帮助和温暖别人,再冷酷的人都会被你的善良打动。

光光是这两个道理就能使人受益无穷,当然我也带着好奇去网上搜索了柯简简搜过的“熊猫陵陵”和“熊妈妈杀死小熊,自杀”。结果,百度上真的跳出了“中国赠于日本熊猫陵陵因心力衰竭和肾脏发生故障而突然死亡,日本希望胡锦涛访日时再次出借大熊猫给日本”和“亲眼所见,熊妈妈杀了孩子并自杀”。

我认为,熊妈妈娜娜杀死小熊贝儿后自杀的新闻可以使人类深刻体验到一些人的凶残和暴戾,可是我又认为应该先让逼娜娜杀死贝儿并撞墙自杀的人领悟到他们这样做到底还有没有人性。以至于娜娜去了动物天堂还是对人类有很大的反感和厌恶感。

除了娜娜的事,犀鸟雷蒂嘎嘎的牺牲精神我也觉得不错。因为一开始的时候,雷蒂嘎嘎很开心又能见到她的孩子们了,但是当柯简简顺着自己的心意告诉雷蒂嘎嘎:她如果送柯简简回人类世界,雷蒂嘎嘎自己就有可能灰飞烟灭。于是雷蒂嘎嘎又后悔了。但是当雷蒂嘎嘎听见了柯简简和单单的对话时,又同意带简简回家。可是这时的柯简简已经开始变得透明,娜娜因为贝儿终于肯叫她妈妈,所以不计前嫌抱着柯简简和贝儿去小溪边。最后柯简简回到了人类世界,但是雷蒂嘎嘎并没有灰飞烟灭而是浴火重生,变成了凤凰。

《我是猫》的读后感篇6

?我是猫》是夏日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可以说是抒情的写生文,也可以说是结构松散的小说。

本文的主人公是猫,是以猫的视角来看人类世界的。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长得丑,被人唾弃,捡了一条命,后被人称“苦沙弥”的初级英语老师收养,自此开始了观察人类,品评人类的生活,直到某日因为喝醉落入了水缸中,被淹死了。

这只猫很富有哲理,语言精辟。作者在描写猫偷吃年糕粘住嘴巴的场面时,一方面夸张地刻画了猫拼死挣扎的各种滑稽动作,一方面又诉说猫在这过程中发现了真理,语言诙谐,读书时忍俊不禁。

在它的眼中,人类是怎样的呢?主人苦沙弥现实遇事不爽快,心情阴晴不定,他像牡蛎一样把自己藏在壳里,这只猫嘲笑了主人的虚荣心,自负心及知识分子的种种怪癖。另外一位常来主人家做客的迷亭军,他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每次来都要吹嘘一番,还有寒月讲究情趣,却不善处事,研究些无聊的知识。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知识,厌恶小市民所追求的荣利。因此,他们在一起聊天时往往以诙谐的语言表达所爱所恨,从中反映出知识分子的种种复杂心态。

读了这本书,我想:自负的人一直以为自己了不起,我们拥有最发达、最聪明的脑袋,可熟不知,在那些小猫小狗看来,人也不过如此,没有绝顶智慧,没有高尚品质,有时甚至连他们也不如,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我喜欢猫的那种闲适和自然,即使是在它死的时候,它喝了酒之后晕乎乎的掉到了水缸里,它挣扎,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无济于事。于是它选择了放弃。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惋惜,但实际上这也是明智之举,放弃挣扎的念头,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死亡。

其实对于现实生活也何尝不是这样呢?有时候,我们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事物,多一些自然,少一份拘束,多一分快乐,少一分忧愁。

《我是猫》的读后感篇7

猫在我心中一直略带几分神秘感,平素则慵懒,偏又添了点俾睨众生的小模样,偶尔却也做出点柔顺的姿态,叫人喜上心头。但猫真是这样的吗?我们无法理解动物的语言和表情,所以只能依着自己的神态和心境来解读,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想,猫又是怎么理解人类的一举一动,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似乎有趣了不少。

?我是猫》便是以猫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生活,第一次拜读夏目漱石的作品,很喜欢他的文字风格,细腻而有韵味。这本书并没有情节架构上的起承转合,翻到任何一段都能继续往下读,书中呈现了一幅幅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风俗画,迂腐得紧,却也令人发笑。从这些描写中来看,作者对这段历史流露着挞伐之意,但绝不是那种充满激情的批判,而是将内心的寂寥不满寄托在这只猫上,用它讥诮而平静的口吻来述说种种荒谬。因此当出现有关猫主人和他朋友的来往片段时,作者都是一派云淡风轻,对里面的不可思议分毫不提,仿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当猫的评价出现时,仿佛作者这时终于可以伸伸懒腰,摆出一个不屑的姿态来,这种心境可说是世事境迁的顺其自然,也可说是无奈的消极逃避。

这部文学作品有如散文的行云流水,若剔除作者对时代的讽刺,单纯从普世的角度来观察人性,那么猫对人的行为发表的这些观感显得犀利而有趣,这种奇妙感在于角度和距离的不同,让一些平凡小事变得特别起来,细瞧之下,仿佛其中的荒谬感都凸显出来了。例如古井武右卫门因为害怕被学校开除,上门请求猫主人苦沙弥的帮助,然而猫主人对任何请求都用“说不准”挡回去。对此,这只猫的观察犀利得叫人吃一惊,人在人际交往中流的泪和做出的同情姿态都只是生而为人必须交的税,主人不善于做表面文章,因而底下的冷漠一览无余。最后猫对这个年轻人的期许是他将会学习到人性的真理,“会冷漠地旁观他人的忧愁,在他人处于困境的时候大声嘲笑。”看到这里,忍不住要笑出声来,人性的软弱面展露无遗。

这究竟是只怎样的猫呢?我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霸气十足!它似乎是要打破我们对猫族的陈规印象,卖乖讨好不是因为喜欢主人,而是寄人篱下的不得以。它不以为自己懒,反觉得人类随性得可怕。不在意自己有没有名字,它就叫猫!这是部非常舒缓而有趣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品评,读完书后,让人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知能瞧出多少新鲜来!

《我是猫》的读后感篇8

作者以猫眼写人类社会,使小说得以撇开必须的社会成见,以其充满离奇的想象,鞭挞和嘲讽当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小猫寄居的房屋里住着一个奇怪的主人,他喜欢拿着一堆晦涩难懂的书籍假装欣赏;尝试过诗歌、绘画等高雅艺术却失败;社交面极窄,左邻右里的关系都处理不好;作为英语初级教师也普普通通;他的性格固执、暴躁,却也有读书人的迂腐、怯懦。苦沙弥深受胃病所扰,与妻儿子女的关系不愠不火,由于身居陋室而又自命不凡,所以被街坊称为“本世纪难得一见的怪人”。

猫儿正是在对主人家为数不多的访客的观察和主人如何处理与外界的冲突中构成了对社会的看法。理所当然,苦沙弥所交往的都是些知识分子同学:喜爱胡诌八扯但又有必须文学素养的迷亭先生;文质彬彬,痴情艺术却纠缠于恋爱的理学士水岛寒月;话语中带有出家人的迷幻与飘逸,但却过分关注自我的八角独仙:和主人一样,他们都是在人格中充满矛盾的读书人。

放在明治维新的大背景中看,小说反映了在世风日下、人人追名逐利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彷徨。当时日本人的价值观正经受着西方的冲击:一方面,追求学问还是追求名利的问题考验着他们;另一方面,社会上富人的种种现象又刺激和嘲讽着他们。于是,他们各自构成了各自的独特性格:主人鄙视实业家,在自我的空间里固执地过着自我的生活;迷亭先生在不断地与他人胡扯聊天中得到解脱;寒月想娶实业家金田先生的女儿,但终究未能如愿;独仙先生似乎深得东方哲学观的深邃,要求自我以“消极”的方式修养心灵。

如果联系夏目漱石先生的个人经历来看,这几个在大变革环境中艰难度日的文人何似他本身呢也许书中诸位的性格正是反映了夏目漱石内心微妙的各个方面吧。他本人幼年不幸被生父抛弃,正像小猫一出生就茕茕独立一样;而晚年死于胃溃疡,就如小说中女主人说苦沙弥“终将死于胃病”;而对东方人生观的理解与向往,他又与独仙先生有几番神似。

“必须的社会意识反映着必须的社会存在”。在经受西方思想的洗礼中,总有些敏锐的心灵忧虑着他们眼前所见到的,惋惜着他们背后所失去的。夏目漱石先生的早逝是我们的不幸,但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瑰宝,却为一代又一代人所诵读、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