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的同时,我们不断创新,自身能力一定都有所提高,教案是老师为了掌握课堂节奏提前制订的应用文种,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一6年级数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一6年级数学教案篇1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和路线图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说出路线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习。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指南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认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后记:
1一6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1一6年级数学教案篇3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
;(2)
;(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
;(2)
;(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
,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
,因为x=2时,y=6,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1一6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二、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
(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o=ac,bo=bd.
∵ ao=bo,
∴ ac=bd.
∴ 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在rt△abc中,
∵ ab=4cm,ac=2ao=8cm,
∴bc=(cm).
例3(补充)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1一6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会用除法估算和
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专门来进行有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第二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察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比一比第一、第二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组: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交流。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本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