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先进事迹材料5篇

时间:2024-04-13 作者:Brave

通过事迹材料,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追求美、善、真的执着和努力,事迹材料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和理念,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信念,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楷模先进事迹材料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5篇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1

陈炜于__年12月在福建长乐出生,中共党员,__年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福州三中工作。2006年11月调任福州屏东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学校党支部升格为党委,任党委书记),协助朱之琳校长共同管理学校。在屏东中学近四年的时间里,陈炜提出“教育创一流,屏东铸名牌”的目标,构建“美育”特色学校,着力为师生打造“幸福校园”,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的学生,打造一所“大爱”的学校。我们首先走进福州屏东中学,听屏东中学的师生家长们讲述时任学校党委书记陈炜身上的感人故事。

生命化教育理念催生学生自我成长

当时还是二类校的屏东中学,生源状况不理想,甚至本科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家长们对学校的期望值不高,甚至有的提出来要将孩子转出就读。对此,陈炜书记和朱之琳校长及班子成员共同确立了“教育创一流,屏东铸名牌”的目标。陈炜认为,所谓名牌,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科学探索而锻造成的,是学校的一种品质,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陈炜经常和领导班子一起讨论生命化教育,提出了“生命因责任而高贵”的理念。

2007年,陈炜提出了成立艺术班的新思路。也是这一年,陈琼英老师被调入屏东中学,被学校委任为高一年段长。这一年,学校以高中新课程为契机,拓宽办学渠道,成为同类校中第一所开设“音乐艺术班”的学校。学校还成为福建师范大学的“生源基地”,这是福建师大首次在中学设置生源基地,而屏东中学的高中音乐特色班,成为全省首个尝试这种新教育模式的试点。

屏东中学首设艺术班,音乐美术生的到来给年级和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学校开始寻找管理的突破口,陈炜对年段长陈琼英说:要让家长认可学校的管理,就要让家长、学生对学校有信心。任何有意义的改变都是从人内心开始的……也是这一次谈话,陈琼英老师开始思考促进变革的路径,于是首个年级读书会——木棉书屋在陈炜的支持下成立了。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2

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深度贫困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余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她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桂”“梅”精神,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如“桂”,无私奉献。桂树质朴,四季常青,不事张扬。桂花,花小瓣小蕊小,清香不刺鼻,掩映在绿叶从间;悄然绽放,默默散发着幽香,让人心旷神怡,清新舒畅。时代楷模张桂梅,为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如桂树一样,扎根贫困山区十几年,创办不收费女子高中,立德树人;如桂花一样,她带领师生们拼出了一条未来的路,无声润养贫困山区女孩,给她们希望和未来。老师、医生、军人、警察……她一手带出来的孩子,因她而改变了命运的女孩们,不少都在她的影响下,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成为另一个“张桂梅”、千千万万个“张桂梅”。

如“梅”,自强不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不惧严寒,高洁坚韧,自强不息。张桂梅是不幸的。1995年2月,丈夫因病去世。1997年4月,自己被检查出患有子宫瘤。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现在,张桂梅身患20余种疾病,每天离不开止痛片。张桂梅是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和打击,张桂梅没有被吓倒、打倒,反而越挫越勇,点燃自己、照亮他人,为山区女孩撑起一片天地,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彰显了教师的崇高和伟大,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光芒万丈的人格魅力让人肃然起敬,衷心钦佩。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3

2012年,20岁的严玲和一群同龄的女兵踏上了开往军营的列车。望着窗外流动的景色,严玲心中充满了对军营生活的憧憬。

下连那天正好是3月8日,此时的严玲已身着一身军装,剪短了头发,行囊里简简单单。

也是在那一天,刚下连的严玲接受到了特殊的“礼遇”,扛圆木、泡泥潭、3公里负重奔袭……每一项训练都让严玲对军营有了全新的认知。

高强度的训练内容、短暂的休息时长、酷热的训练环境……每一天都在考验着意志力与忍耐力,严玲和战友们咬牙坚持完成了所有的训练内容,也逐渐适应了军营的节奏。正当严玲信心满满地期待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随即而来的挑战让她犯了难。

武装泅渡,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海军陆战队队员的必备技能,海中训练的滋味,严玲一辈子也忘不了。

出生在江西的严玲从小就喜欢游泳,但是入伍前的她从未见过真正的大海。听闻在海中训练,她内心无比期待,幻想着畅游在大海里的场景。然而第一次的海中训练,让她对大海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浅水区游向深海,海水压强开始增大,严玲逐渐感觉到了呼吸困难。在换气的时候,又咸又苦的海水灌进嘴里,鼻腔里的涩感久久难以散去。冲锋舟的汽油味道也在冲击着嗅觉,抬头吸气时,这股刺鼻的味道让严玲“边游边吐”。

不知过了多久,严玲终于游完全程。她瘫坐在沙滩上,静静听着海水拍打沙滩的声音。原来真正的大海,并没有她之前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潮声回落,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手挡住照在脸上的阳光,虽然身体很疲惫,但在那一瞬间,她体会到了拼尽全力后上岸的喜悦。

第一次武装泅渡训练结束后,严玲并不满意自己的成绩,利用休息间隙,她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跳入海中。肩膀被磨破、脸颊被晒伤,长时间被水浸泡的后背都脱了一层皮,40多摄氏度的烈日烘烤和超高强度的训练,都阻挡不了她征服大海的决心。

从那之后,“拼尽全力”也成为了她坚持的信念,一旦立下目标,她便会使出十二分的力气去完成。从起初的难以适应到现在的带队下海,在这段收获满满的训练时光里,严玲也在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4

主路宽阔洁净、外墙粉刷一新、停车整齐有序……如今的扬州文昌花园小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幸福感十足。“谁能想到,18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小区。郑书记来了,小区立马‘活’了,居民也有了精气神。”文昌花园小区的巨变,让在这里住了近20年的张同元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如今,文昌花园社区逐步实现社区治理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社区呈现新面貌、新风尚、新气象,不断实现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码幸福

一次性签约加装16部电梯,“悬空老人”圆了电梯梦

“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能被群众需要就是我们的本事。做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是郑翔在工作笔记首页写下的话语,这是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更是一位社区当家人的工作目标。

3月7日一早,家住文康苑小区15栋1单元的李树香买菜回家,到楼下看着“拔地而起”的崭新电梯,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家住在4楼,丈夫患有肺部疾病,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现在终于有了电梯。”

盼望加装电梯,除了李树香,还有很多人。

文康苑小区建于2000年,常住居民中约有40%是老人。对住在高楼层的老人而言,没有电梯,上下楼是个难题。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郑翔争取到将文康苑小区作为广陵区四星级小区改造试点的机会,把居民楼加装电梯纳入“适老化改造”范围。

老楼加装新电梯,对居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不过,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

截至目前,除了已投用的电梯,文康苑小区一次性签约了16部,其中8部已完成、8部正在推进,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电梯加装密度最高的老小区。

“改”出活力

改建高标准篮球场,让运动达人尽享“大汗淋漓”

文昌花园社区成立于2005年,今年刚满“18岁”。十八岁,正青春,活力满满。

郑翔在工作笔记中一直重复这么一句话:“群众大事小事都在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老百姓当成自家人,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只要一心对群众好,群众就一定会说好。”

“晚上打球吗,老地方,还是在我们小区篮球场。”从2021年起,42岁的社区居民茅炜几乎每天下班都会打电话约球友打篮球,“约球”的重点是“我们小区”,言语中充满自豪。

为推动居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运动的快乐,2021年5月,郑翔联合相关部门将小区的网球场改建成高标准篮球场。郑翔说,通过走访征集民意,发现小区内网球爱好者寥寥无几,但篮球达人却有数百人,其中一半以上是中青年,他们希望小区有个篮球场,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打球。

傍晚,一场“三对三”球赛后,茅炜大汗淋漓,直呼“痛快”。他说,打球是他的最大爱好,原来要开车20分钟到李宁体育公园打球,“现在家门口就能打,节约了时间和通勤成本,要为社区的改造点个赞!”

近十年来,在文昌花园社区辖区的文昌花园、鸿泰家园等小区,像篮球场这样的健身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鸿泰家园小区新安装的太阳能智能健身器材,可采集健身者的运动数据,居民只需扫描健身器材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自己的运动次数、运动时间、消耗热量等数据,吸引了许多曾在健身房健身的年轻人前来。他们表示,社区的一次次“小改造”,让老小区焕发了新活力。

“议”出文明

“有事多商量”打通推广垃圾分类的“最后一米”

郑翔整天风风火火地忙碌着社区的大小事,用两只“铁脚板”、一副“热心肠”践行着“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的工作格言。正如她在工作笔记中这样写道:“小小社区,千头万绪,民事小事都是治理大事,做好社区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捧出一颗真心,与老百姓交心,才能得民心。”

去年9月16日晚7点,文昌花园社区里,一场居民议事会正在召开。50多名居民商量着垃圾分类房设在哪、垃圾几点托运等问题。

“老小区人口密、空地少,大家‘寸土必争’。”郑翔说,这样的议事会,最近开了不下10次,最终大伙儿达成共识:垃圾房向东北稍微移一些,垃圾拖运车辆在小区外围作业。

郑翔说,文昌花园社区有1.2万人,能成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文明社区,靠的就是不断创新“居民自治+社会组织”服务模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引导居民共建美好家园。

去年9月1日起,《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有居民抱怨“扔垃圾变麻烦了”。郑翔说,居民一时不理解很正常,阵痛期肯定会有。她逢人便说,垃圾分类坚持下去,眼前可见的是蚊虫少了、环境整洁了,长远看是造福子孙,何乐而不为?

为方便社区老人扔垃圾,郑翔想了不少办法。每天,一辆“流动垃圾车”走栋串户,开到各单元门口,老人们将事先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拎至楼下等候。小区老人习惯清早出门扔垃圾。为此,郑翔与负责“流动垃圾车”的志愿者商量,把收运时间提前一点,真正打通了推广垃圾分类的“最后一米”。

同事王婷感慨:“郑书记想干事、会干事,也总能干成事。她干的事情,都是群众喜欢的。”

现在在扬州,提到文昌花园社区,人人都竖起大拇指。截至目前,文昌花园社区先后获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郑翔工作法”获评“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之一。郑翔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小巷总理之星”“全国模范小巷总理”等荣誉。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5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大年同志的偶像是邓稼先。2009年,他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工作。“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黄大年同志用一生定义了什么是高尚的灵魂,诠释了学者如何为人民、为国家、为天下苍生立命,做到了“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师,教书育人、敢为人先。黄大年同志说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璞玉。他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己任,始终把目标定在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上。他治学严谨,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们开启与世界交流的“窗户”,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用行动阐释了什么是“教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高校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黄大年同志功勋卓著,所取得的系列成果攻克了技术瓶颈,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是新时代践行科技报国的典范,以他的能力和贡献完全可以申报院士。但是身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的他,自己并不是院士。同事劝他抓紧申报,他却说:“时间有限,先把事情做好。”他是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为实现强国梦奉献全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