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运用教案8篇

时间:2023-03-24 作者:couple

教案是老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预先起草的书面表达,在新阶段教学工作开始前,写好教案十分的重要,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0的运用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0的运用教案8篇

0的运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四个字的词语,增加词汇积累。

2、阅读短问,能说出自己被感动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词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词语背下来。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图画,投影幻灯

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幻灯打出词语卡片,请同学们读一读,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讨论

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气象万千情不自禁郁郁葱葱

二阅读短文《盲童的画》

1、初读短文,标出自然段,说说每段的意思。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盲童的画线条是那么简单,也没有色彩。为什么人们要看那么久呢?

学生发言。

2、再读短文,说说你被盲童和盲童的画感动了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此时用投影灯打出图画来。

学生发言。

教师讲:一幅盲童的画,能让从画前走过的人细细地看,说明图画的内容不一般。它反映出盲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火红的太阳,碧绿的大树,清清的溪水和一座小屋。从这里看到了画,更看到了一颗美好的心灵。

三板书设计

盲童的画

一个太阳

画(简单)一座小屋热爱生活

一条小溪渴望光明

一棵树

0的运用教案篇2

课题:积累.运用

教学要求:

1、理解读读背背中的词语,读熟后背诵下来,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词语,培养阅读能力;引导观察,学会表达出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读背背部分。

1、导语:本组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俊俏伶俐的燕子,欣赏了云雾中的阿里山,梦幻般的青海湖。回忆一下课文中有哪些描写景物的好词句。

(1)学生在全班内交流,相互启发。

(2)自由读读读背背中的词语,想想你已经弄明白了哪些词?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找找以上词语中还有哪些是描写景物的?

3、朗读成语,看谁背得快,记得多。

二、阅读

1、自由读文,想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再仔细读短文,想想为什么称雨花石为中华龙?

a小组讨论b全班汇报

3、中国被成为世界东方的龙,我国有很多关于龙的故事,诗歌成语等。你知道哪些?

小组同学一起交流。全班汇报。

4、作者跟同学们一样喜欢龙,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自豪,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继续查找收集关于龙的成语、故事、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语激趣。

春天是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季节,昨天同学们已经分头去寻找到了春天。今天我们比比谁眼里的春天最美。

二、口语交际。

(一)想想:你到哪里找春天,你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

1、小组同学一起讲,互相帮助,力争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组观察到的景物。

(二)评评:你认为谁讲的春天最美,美在哪里?学生在班内发言。

三、画一画你眼里的最美的春天。

四、小结

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再次欣赏了美丽的春天,听到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与赞美春天,真是高兴。

五、作业

收集春天景物的图片、录象、诗词等资料。

第三课

一、明确习作要求。

1、指名读习作要求,其他同学想想这次作文有哪些训练要求。

二、拓展与合作。

1、把你画的画介绍给小组的同学。注意加进合理的想象。

2、小组同学可以把几位同学的画结合起来说,共同完成一篇作文。

3、想想,你会给你的作文取一个什么样的吸引人的题目呢?

三、读写联系,启发构思。

1、出示两篇写景的优秀习作。引导阅读比较思考习作如何写出春天的特点,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四、学生打作文草稿。

第四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要交流、评改自己的作文。

二、指导评改,体验成功。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把你认为好的地方念给同桌听,让别人分享你的成功。

2、同桌互读自己的习作中最精彩的片断。

3、全班交流评赏

(1)请较好的习作作者上台朗读。

(2)共同评议哪些地方好?有哪些不好?讨论修改。

(3)出示几篇中等程度的习作,请同学们阅读比较有哪些不足?

(4)讨论如何修改作文。

a是否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b语句是否通顺

c构思是否新颖

三、修改习作

四、小结

0的运用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词语的读背,积累词汇。

2.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进行口语训练,能讲熟练的普通话,具有一定的购物讲价的能力。

4.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重点、难点:

1.积累语言文字,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教学内容

本节课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

二部分内容,达到词汇积累,从故事中受教育的效果。

二.完成“读读背背”部分

1.复习旧知识积累:说说这学期学过的四个字的成语。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词。

3.指导个别字的音、形记忆。

4.用各种方法理解词意。

5.指导个别词造句。

6.读读背背。

开火车读。

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这些词背下来。

7.巩固练习,检查背诵。

情同()()不分()()推心()()

()()之交问()问()亲()无()

()老()贫心心()()天()比邻

三.完成“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以下词语意思。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攒:积聚,储蓄。

妥当:适当,停当。

焦思苦虑:着急,忧虑。

3.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觉得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张三和王二都害怕别人怀疑到自己所做的事,用留言来告诉别人这地方没有埋三百两银、王二没有偷,殊不知正是这些留言泄露了天机,给自己带来烦恼。所以说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4.联系实际,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做错的原因在哪里?

5.谈谈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否则迟早有被发现的一天。另外,不要时时刻刻怀疑自身的安全,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作业

1.抄写“读读背背”中的词语。

2.将成语故事讲给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背诵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2.默写其中的八个。

二、学习新内容

(一)揭示教学内容及能力训练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起完成口语交际部分的训练,这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购物讲价”,要求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用较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购物讲价。

(二)读题,弄清题目中的提示。

1.齐读题目中的要求。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货比三家不吃亏”------比货。

0的运用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词句。

2、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3、做小导游,培养学生大大方方、有顺序、讲清特点的能力;培养认真听话,适时提问的听话的能力;培养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的能力,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在学习“读读背背”之前,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对联;在“口语交际”课前,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也可以去景点观察真正的导游员是怎么介绍的。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近又积累了哪些对联?交流。

二、完成“读读背背”。

1、读读。

(1)自由朗读“读读背背”的文字,读通顺,不认识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2)谁来读听听?

(3)在小组内读。

2、这些句子读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来背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再指名背、一组背、全班背。

3、丰富积累。

展示课外积累。

三、完成“阅读”。

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描写云南风景名胜的文章《大理三塔》,齐读阅读要求。

2、学生自学,完成阅读要求。

(1)看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

(2)小组交流:大理三塔是什么样子的?

(3)指名汇报。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收集资料。

课前收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小组交流,丰富积累,为上课做准备。

二、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我们家乡有不少的风景、名胜,你们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

2、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呢?读读要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交际,弄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介绍风景,抓住特点。

1、小组内介绍:

2、全班交流。

3、情境模拟:模仿导游介绍景点。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二、选定景物,指导观察。

1、你打算写学校里的哪一处景物?说说这处景物。同学评议。

2、怎样才能按顺序、说具体?再去观察。

3、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1)写一处景物的组成一组,观察交流。

(2)师参与每一组中去观察交流指导,引导想像:这些景物能让你想到什么?

三、再次交流,完成初稿。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交流习作。

1、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也可以介绍佳句。

2、说说你喜欢谁的作品。

二、明确评改要点。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想把文章改好吗?

2、回忆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我们在习作修改时重点该注意哪几点?

(1)按一定顺序。

(2)内容具体。

(3)加上自己的想像。

三、全班讲评例文。

1、指名读例文。

2、说说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小组再次交流习作,互相修改。

五、生随意找自己信任的同学交流修改。

六、誊抄习作。

五、教学后记:

0的运用教案篇5

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出示词《长相思人学生认读。不认识的宇查字典。

聒,guō,声音嘈杂。

2.介绍作者。

纳兰性德,原名成稳,清代著名词人,康熙年间进士,曾任侍卫,随康熙皇帝到过许多地方,江南塞北都有他的足迹。他主张作诗须有才学,填词须有比兴。反对模仿。此词作子康熙二十年(l6xx年),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作者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精练的手笔,描绘钱北方塞外的雪夜风光,抒发了思乡的离情别绪。

(以下解释,供参考。)

走过了千山万水的路程,~直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东巡的队伍歇息下来,一片灯火。(写出了皇家巡行的气魄和阵势,展示出空间的辽阔。)

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嘈杂的风雪声扰得人不能成眠,家乡可不是这样。

3.练习背诵。

二、阅读短文《贝壳》。

1.指名读短文,纠正读音,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一丝不苟:苟,马虎。形容办事认真,丝毫不马虎。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卑微:地位低下,没有权势。

脆弱:不坚强,经受不了挫折。

2.默读短文,思考第2题。

3.讨论交流。

(1)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2)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做,让后人从中体会出“我”的坚韧不拔,执着的追求,体会出“我”的一颗纯朴、真诚的心。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0的运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六条古代名言,进行语言积累。

2、读懂短文(我是中国人),提高阅读能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怎样过“六一”的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4、不构形式、内容,自由写作。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六条名言。

2、阅读有关吉鸿昌的资料。

3、想想怎样过“六一”。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出示小黑板,学生朗读名言。

以下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1)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三千界:各个边界。八百盘:许多层盘山道。比喻要想看得远就须站得高。

(2)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

燕雀:鸟名,花雀。坎共:土井。

燕雀不会知道天地的高大,土井不会知道江海的辽阔宽广。比喻眼界狭小的庸人不可能理解有志者的广阔胸怀。

(3)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故:所以。其:它。穷:穷尽,衰竭。

水有源泉,所以它永远流淌,没有穷尽;树有根本,所以它永远青葱,不会枯衰。比喻无论做人做事,要有根本,才能发展旺盛。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交替。人事:人们的活动等。

人事总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着,冬去春来,时光渐渐过去,构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5)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圣人上千次的考虑,必定有一次失败的时候;愚笨的人上千次的考虑,必定有一次得当的时候。告诫人们不要自认为聪明而不谨慎,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认识别人,又能认识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明智。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在熟读基础上,练习背诵。

3、指名背。

4、全班齐背。

二、完成“同读,,。

1、学生带着短文的思考题自己阅读短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朗读短文和回答短文的思考题。

(1)短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文中讲了吉鸿昌在美国的三件事:

①在大街上,吉鸿昌对不怀好意的人说自己是中国人。

②在邮局,吉鸿昌大声回答工作人员说自己是中国人。

③吉鸿昌带着写有“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

(2)你从吉鸿昌的所作所为中感受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要点提示:①吉鸿昌是一位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的爱国将领。

②国家落后,就会受人欺侮。

③我们必须要振兴中华,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

4、交流体所了解的吉鸿昌。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提出要求。

“六一”即将来临,我们怎么过才有意义呢?大家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分小组交流。

1、学生自愿组合。

2、组内每个同学都要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商量出一项大家认可的建议。

三、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代表谈本组的建议,要把建议的内容和怎样实施说清楚。

2、根据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大家讨论,说说每个建议的优缺点;可以选择一个最佳建议,也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一个新的建议。

四、讨论分工,为庆‘六一”做准备。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自己把“习作提示”认真读一遍,想一想这次习作提了什么要求。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整理:

(1)习作内容:

①不出题,不限范围,自选内容。

②也可以把近来写得好的日记、读书笔记整理修改成一篇文章。

(2)习作要求:

①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②写清楚(有一定条理,说明白);

③注意不写错别字。

3、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二、敞开思路,动笔习作

作前指导不超过15分钟,余下的时间全部用于学生习作。

第四、五课时

(学生习作)

一、继续习作,完成初稿

同学们,再用10分钟时间把上节课没有写完的初稿写完。写完后自己认真地读一读、改一改。

二、互相评议,取长补短

1、全班评议。

谁愿意把自己习作初稿读给全班同学听,请大家评一评。(评议三四篇。)

评议时,提示学生:看是否把要说的意思说具体,说清楚,是否做到语句通顺。

2、小组评议。

通过全班评议几位同学的习作,不但被评的同学得到大家的帮助,而且大家从中受到了启发,同时也知道了怎么评议这次习作。为了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现在,各小组进行评议。

教师深入小组听取学生评议,也可参与小组发表意见与同学们商量。要特别关注薄弱的小组。

三、自己修改,各秒。

提示学生:修改自己习作时要认真考虑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要注意吸取别人的长处。抄写时注意不写错别字,把字写工整。

0的运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朗读成诵。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朗读背诵〈三字经〉中的八句话,要特别注意重音和语速。阅读分析短文,通过讨论,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弄懂意思:前四句讲了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后四句讲了父亲和老师教育子女和学生的责任以及对儿童的劝学。

4、学生读顺读熟,并背诵。

二、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3、细读全文,思考短文后的思考题:

(1)、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的选择是艰难的?

(2)、说说你对“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句话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读背”部分的句子。

2、短文后的两道题。

0的运用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 背诵课外选反义结构成语。

二、 阅读练习。

三、 想象作文。

教学重点:

写出童年的趣味。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回忆四字成语,背诵。

1、 教师点字,全班成语。

2、 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 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 欣赏、背诵《四字成语》。

1、 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2、 学生齐读。

3、 教师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4、 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默写。

5、 检查。

第二课时

一、 师生以童真为话题讨论童年趣事。

1、 你能回忆童年趣事?

2、 怎样才能从童年中寻找趣味?

3、 在游戏、锻炼中寻找乐趣。

二、 阅读短文《大雪之后》。

1、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 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 我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2) 说说为别家孩子不能玩雪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我要让孩子不怕冷,去雪地玩雪?

3、 学生自由讨论小孩子的乐趣。

第三课时(辩论)

组织这次辩论活动,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明确要求,确定辩题。

1.为了使这次辩论活动有充分的准备,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在进行辩论活动的前两三天,安排学生阅读“积累·运用六”口语交际提示,使学生明确这次辩论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在“提示”提出的两个辩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吗?”“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广泛收集有争议的问题。为了开启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举例示范,如,你喜欢不喜欢严厉的老师?大家轮流当班长好不好?

2.辩论会进行前,先让学生推荐各自准备好的辩论题,教师也可以推荐,大家共同商量确定辩论题目。选择辩题要充分考虑: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将其辩论清楚,有助于提高思想认识和统一行为规范。

3.请推选一名学生当辩论会的主持人。

第二步,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辩题选定后,针对辩题提出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例如,“赞成小学生多看电视”和“反对小学生多看电视”。肯定意见为“正方”观点,否定意见为“反方”观点。

2.根据每个学生赞同“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3.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如,理论观点方面的论据——国家各级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名言、警句;事实论据——成功者的经验、做法,公认的事实。每个主辩人要认真做记录,以便集中全组同学意见,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

论据收集整理工作进行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辩论会的效果。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以“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这一辩题为例,“正方”学生从看电视的好处方面去思考,可能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电视是新的知识媒体,通过“科技博览”“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知识,看得越多知识越丰富;(2)看“新闻联播”可以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势,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3)看“东方之子”节目,可以了解许多名人的杰出业绩及其成功之路,受到激励,树立远大理想;(4)看“文艺节目”可以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反方”学生从多看电视的坏处方面思考,很可能提出下列反对多看电视的理由:(1)小学生多看电视,占去大量时间,影响完成作业,使学习成绩下降;(2)多看电视对眼睛有害,视力下降必然影响学习和生活;(3)电视中播放的许多节目中有凶杀、暴力场面,有一些坏人作案的情节,小学生爱模仿,容易学坏;(4)电视中许多节目的成人镜头容易使学生早恋……

第三步,展开辩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