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就是我们对于某些事件看法的文章,只有认真写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流水账似的心得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结合自己的心得才会帮助自己越来越好,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3新语文课标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2023新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1
这节语文课上,老师并没有上课,而是让我们去欣赏苏嘉琪的舞蹈表演……
“铃铃铃”上课铃声打响了,同学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老师先让苏嘉琪给大家表演舞蹈。她犹豫不决,又想上,可又不敢。在我们和老师的鼓励下,苏嘉琪大方得走到讲台前,表演了一段即兴舞蹈。她的舞姿是那样的优美,那么的迷人。每一位同学都目不转睛的看着她,生怕哪一个生动的动作错过了。有的还不时地为她鼓掌。最后一个动作“金鸡独立”,她立得是那样的稳。我心里想:她跳得可真好,要是有一天,我能像她一样,那该有多好呀!
老师让苏嘉琪休息了片刻,又让她表演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真是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又让她表演?苏嘉琪表演了一只小孔雀的动作,就后到座位上。老师又让马泽和王浩辰学她刚才的动作。他们不好意思地走到讲台前,谁也不肯做。然后老师让侯名昊和侯杉模仿动作,虽然也不好意思学女孩子的动作,但比前面俩位同学大方多了。他们俩个像俩只小胖孔雀在那里扭,逗得全班哄堂大笑。最后,马泽和王浩辰也无奈的跟着学,全班哈哈哈的大笑起来。老师连眼泪都笑出来了。同学们有的笑得合不拢嘴,有的肚子都笑疼了……
我们在笑声中结束了这节有意思的语文课。
2023新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2
学习、研读这部新版语文课标,我倍感欣喜,获益匪浅。因为它不仅是凝聚无数专家学者智慧的著作,也是一部凝结一线广大教师心血的著作。
新版课标的内容更加充实。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
新版课标同中有异。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新版课标的文字表述更加简明准确。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具体全面,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总之,可见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真、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版课标力求表述正确。对于表述失当的,改正之。如,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之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正之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版课标力求表述全面。对于表述不全面的,周全之。对于“语文素养”的要点列举,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程“总目标和内容”第一点“价值观培养” 目标中,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充实进去。
新版课标力求表述具体。对于表述过于概括、笼统的,清晰之。对于阅读能力总目标,增加“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使此目标更加直观明确,易于理解和操作。写作目标,实验稿课标有表述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和把握?不具体。修订版课标修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很是具体。
总之,新版课标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它不仅告诉我很多理论知识,也告诉我许多实践经验。相信在课标的启发指导下,我能游刃有余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023新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3
在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发挥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2、寻求开放性,培养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以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除此,还要鼓励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室,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接触中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3、注重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在过程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中间,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再发展的潜能。
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新课标构建的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新课堂,也将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让课改和教师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2023新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4
什么是语文课?在大多人的理解当中,语文课就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课室里,我们坐在课桌上,而老师在讲台上为我们讲授有关文学的知识。这就是语文课。但是,语文课不一定是要在学校里,不一定要有课桌,讲台,在生活中,在我们处处可见的街道上,小河边,都可以是教室,而那些“老师”,更是无处不在……
要说大街上的错别字啊,那可真是无奇不有啊。就我附近的这大街,我只是在逛街的的时候稍稍留意了下招牌,我就瞬间石化,目瞪口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一般来说,公厕的厕字大家应该都认识,而且都会写。但是,就在我路过公厕时抬头的那一望,天哪!公厕竟然写成了公则!‘你说你会跟你的同学们说,哎我要去公则小便一下么?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竟然连广为人知的公厕两字都写错,让我不得不对我国的文盲人数产生深思。
回到家,我特地去上网查了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南京某电视台的、下方滚动的天气预报中,有一个预报是这样的,某城市,阵雨转奶。请问我国的云是可以下奶的吗?很明显这又是一个错别字。竟然连电视台都出这样的差错,让我不得不深思。
我继续看下去,接下来的错别字更让我震惊,成都某市的成语灯箱出了好几个错别字。比如:人情世故竟然变成了人情事故,难道人情出事了吗?饮鸩止渴居然写成饮鸠止渴。饮鸩止渴的意思是喝毒酒解渴。但是貌似饮鸠止渴并没有中毒吧。成都政府用成语灯箱的目的当然是让居民们认识成语,明白这些成语的意思。但是如果你把那个成语写错了,那么就算居民们懂了成语的意思,但是被灌输了错误的成语写法,那也只是一件豆腐渣工程吧。
面对这些错别字,我不得不感到深思。竟然连电视台的政府活动都写了错别字,那么我在街上看见的那个小小的“公则”又算些什么呢?
其实,这也是一个小小的语文课,它教会了我们错别字的危害,让我们远离错别字,写字更加标准。毕竟,谁愿意做一个那样的电视台,那样的政府呢。错别字被发现后他们肯定有损脸面,为我们以后着想,我们应远离错别字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2023新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5
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如今探讨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五步新课堂。下面谈谈在教学中五步新课堂的方式定位。
?动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通过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学家朗万志的引导启发下,动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学家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动手做做看."在孩子读完课问题目后,我让孩子带着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动手做做看是谁说的?课文讲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读开了,有孩子边读边和同桌谈论着。三五分钟后很多孩子举手了,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大多数孩子说出“动手做做看”是朗志万说的,个别孩子说是妈妈说的。我让孩子们在书上找答案,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重要学习朗志万的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再读全文,在四人小组中议论交流。这篇课文讲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是:凡事都不能光想,还要动手做做看。第二个道理是:科学家的话,不一定全是对的。课堂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课堂上,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可算作一种知识权威。学生与文中小朋友的年龄相仿,有着相类似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与文中有着极强的雷同性。这样,就利于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下一步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和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情境之后,教师由权威摇身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笑问:“刚才老师提的问题,你们不觉得熟悉么?在哪见过?”在学生恍然大悟间,教学戏剧性的进入第二程序。学生此时学习习兴趣倍增,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第二程序是全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在这里实施体现,教学重、难点也要在这一程序中解决。诸多目标若想做到“剪不断,理不乱”,就得像蜘蛛结网那样——围绕一个中心,有序地连线,恰当的打结,将教学的过程组成有机整体。基于此,我确立了“逻辑推进,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将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分散到两大环节中,如:第一大环节(1—5自然段)围绕朗志万提出的问题,从几个小朋友不同的表现着手。第二大环节(6、7自然段)抓住伊琳娜的情绪变化,以人物对话为切入点。如此,每个环节都围绕课文内容这个中心,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朗读感悟,并恰当的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读等手段,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三)学生展示,角色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依据上述理念,这一程序中,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再次感受、体验,将领悟内化,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启用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巩固教学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小组内推荐代表,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读的好。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指出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必要时可以寻求老师给予指导。
(四)归纳训练,回味升华
这一程序设计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回味教学难点,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点拔,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不让学生留下疑难问题,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最后一环节,我布置学生在课外书收集名人名言,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