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事迹的整理,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精彩的事迹材料是体现个人魅力和实力的关键工具,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防疫青年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防疫青年事迹篇1
“今晚回来吗,儿子?”“妈,今天我上高速卡口。”“哦哦好的,儿子累吗?”“你放心,不累的,大家都轮流站岗。”“不累就好,妈妈给你打气加油!”挂完电话,王世鹏整了整帽子,擦了擦汗,继续坚守在卡口上。
海安北道口是守护这座城市的一道重要屏障,每天的人流、车流量很大,这里的值守和劝返任务也非常繁重。
为了守住海安人民的平安,他白天在所内值班,晚上就坚守在高速口,一站就是一整夜。每天除了常规的登记询问之外,他还要负责当天出入城人员车辆的数据统计。
每天“白加黑”的值守工作,他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不厌其烦地询问和耐心细致地劝返早已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但他从未降低过核查标准,因为他深知这份工作意味着什么。
他说:“要守住小家的幸福,必须守住大家的安全。”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可看似渺小的我们,却每天都卯足力气做着自己最大的努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摘去口罩,脱下防护服的日子不会远。
防疫青年事迹篇2
2020年2月1日下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走进一名自称退役军人的年轻人,向医护人员捐赠医用口罩1500个。医院工作人员反复询问捐赠人姓名未果后,出具了这样一份感谢信:“亲爱的退役军人: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战斗中,您向我院捐赠医用口罩1500个。我院将严格管理捐赠物资,确保每一份爱心捐赠物资都用于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为您在特殊时期对我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力支持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州战役纪念馆的同事们不经意发现了这份感谢信,知道了在自己的身边有这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在抗击新冠疫情关键时刻默默捐赠医用口罩的同事,他就是齐乐。
齐乐同志2014年部队退役后应聘到兰州战役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工作以来,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始终保持退伍军人困难面前不退缩、冲在前的精神,在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心中有责,主动作为。
“一念起,天涯咫尺”。2020年1月24日,齐乐同志已经准备与家人利用春节假期,前往印尼巴厘岛旅游度假。当天晚上,当他在临出发时得知新冠疫情恶化的消息,心就悬了起来,转机时看到机场军队医护人员整装出发的场面,他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1月25日是农历大年初一,全国人民都处在新冠疫情带来的慌乱中,疫情蔓延、武汉封城、启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医护人员驰援、医护用具缺乏等让人揪心的信息不断传来,人们的心越来越紧张。
此时,身在国外的齐乐从网上看到了医护人员防护用具不足,影响抗击疫情工作的`消息后,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医护人员紧张忙碌抢救感染患者的身影,浮现出亲人、朋友、同事购买不到医用口罩焦急的神情,想到所在单位没有应急用的防护口罩影响工作的现实,心想能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
身在异国他乡的齐乐已经无心享受与家人一起度假的欢乐,时刻想着为家乡的抗击疫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想着千方百计能多筹集一些口罩。接下来的几天,他几经周折,在当地多家药店购得医用防护口罩5000个。为将这些口罩随机运回国内,他放弃最初确定的购物计划,尽量减轻携带的行李。
1月31日晚上,齐乐和其他同胞踏上回国的旅程,当得知随行的旅行社有需要运回国内的医疗物资时,他冲在最前面积极协助旅行社在机场搬运同机回国的医疗物资,以志愿者身份在中川机场帮忙搬运大量的防疫物资。
回国后,想到抗击疫情一线医护物资紧缺,齐乐顾不上休息,立即驱车赶往省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将价值1000余元1500个医用口罩,以一名退役军人的名义捐赠给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齐乐始终牵挂着单位的防疫工作,在上班的第一天,他将500个医用口罩及时运到单位,第一时间查看单位还缺少那些疫情防控器材设施,当看到单位消毒防护器材缺乏,他默默的开上自己的私家车四处打听寻找,垫资购买440斤消毒液和喷雾器等洗消器械,为单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充足保障。他主动担负起每天为单位办公场所进行“全覆盖”消毒的任务,从2月3日起,每天提前上班对单位办公场所彻底进行消毒,努力为同事提供安全卫生的办公环境。
“涓涓如流,汇聚成海”。抗击新冠疫情需要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需要每一个平凡的人在危难面前不畏艰险、积极行动、默默付出。“我在部队参加过生化洗消和防护训练,这种时候我就应当发挥作用”,齐乐这样想更是这样做,在他的车里,消毒液、洗消服、喷雾器成了必备车载装备,不管是在单位还是社区,他都能够随时进行消毒防疫工作。
齐乐看到社区抗击疫情一线消毒液紧缺,他就多方联系购买消毒液,为城关区火车站街道红山二村社区捐赠100斤消毒液;当看到社区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紧张辛苦,就主动联系社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疫情防范工作,自2月3日以来,齐乐同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连续作战,每天下班后协助社区开展喷洒消毒液、人员车辆登记劝返等疫情防范工作,在疫情防控战场上始终义无反顾,默默奉献,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作为一名纪念馆的红色讲解员,他对本职工作充满热情,对讲解工作精益求精,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战史书,充实知识储备;他悉心揣摩讲解技巧,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好讲解服务和参观体验,多次受到参观群众留言表扬。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为向社会提供服务,兰州战役纪念馆开展线上观“战”,线下抗“疫”,齐乐同志积极协助整理汇总兰州战役线上展馆资料,发挥计算机技术特长,兰州战役纪念馆网上数字化展厅进入全国全国网上展厅。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的同时,他爱护守护纪念馆这个“大家庭”,苦活累活抢着干、干在先;看到纪念馆屋顶的红旗被风吹歪了,他会第一时间爬上屋顶扶正更换;纪念馆内电器出现故障,他拿起工具二话不说认真修理;每逢外出巡展,装卸展板、展架他总是干在先每一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委兰州战役纪念馆“志愿者之星”。
正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作风,养成的困难面前不低头、迎难而上习惯,使得齐乐同志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关头,展现出胸怀大局、甘愿付出,心系人民、默默奉献的精神。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齐乐仍然在努力前行,以一个平凡人力所能及的努力,为战胜疫情做着应有的贡献。
防疫青年事迹篇3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疫情防控战役打响以来,在xx市江宁区麒麟街道锁石社区,年过古稀的党委书记xx,一路身先士卒,带领社区上下迎难而上,忘我付出,凝聚起同心抗疫情的“锁石力量”。
“我是一名党员,责无旁贷。我每天去值第一班,把现场工作提前安排好,后面的同志就好开展工作了。”这位73岁的老书记,几十年如一日,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是发挥着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就这样,从大年初一开始,他坚持每天第一个来到卡点,穿上工作服,做好个人防护,将当天的工作情况、注意事项、需要准备的物资进行梳理。“硬核”老书记,俨然有着不输于年轻人的拼劲和干劲。
xx时刻心系群众,群众也敬爱他。“老书记身上的担子太重了”是群众们交口称赞之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老书记平时工作就忙,在家里,老伴身患胰腺癌,一直在住院,也需要照顾。谁能想到,1月7号,他的儿媳妇又因为乳腺癌去世,真是个突如其来的打击!”知情人谈起这些,叹息不已。
而xx“在这个春节好好陪陪家人”的计划,也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而搁置。随着疫情防控战役冲锋号的吹响,除夕深夜,他语重心长地对家人说:“请原谅我的`不顾家,没有照顾好你们,但是目前的疫情形势你们也都晓得,希望你们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啊!”。
大浪淘沙,烈火炼金。危难险重方显党员本色。大年初一至大年初六,xx亲自带队,摸排出湖北籍返乡人员3名,后经医学观察,全部排除风险。同时,他特别加强对锁石社区过往车辆信息排查,测体温、问情况、发材料、答疑惑,抓好抓实每一项具体工作。在他看来,加班加点,就是在和疫情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值!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2月1日早上,一位想入村的外来人员与检查点工作人员发生激烈矛盾,值了一夜晚班的xx听到汇报后,当即赶到现场。“当时,社区已经对不明情况人员及湖北牌照车辆作出禁止入村的规定,还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xx介绍,通过耐心沟通,最终避免了矛盾升级,外来人员同意返回,“当然,我们任何规定也不是盲目的一刀切,为了保障确有要务在身的人员顺利通行,我们会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严格登记,做好防护,方可放行,把好疫情防控每一道关口。”
截至目前,锁石社区共劝返车辆100多辆,外地人员50多人次。忙碌的老书记带着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们,仍丝毫不敢松懈。2月2日上午,社区村民孟青向锁石社区临时防疫服务点送来20箱方便面、50个抱枕等慰问品,并代表广大村民们向好书记xx表示敬意,向所有工作人员们表示感谢。面对这场疫情防控大考,答卷的不只是党员干部,还有他们身后的广大人民群众。你看,那面最温暖的“红色旗帜”,正在锁石社区上空的春风中翻动如潮。
防疫青年事迹篇4
从教十年来,高邮市龙虬镇张轩小学“最美巾帼”张丽老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育教学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秉承“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抗疫后方表现突出,积极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主动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武汉。
疫无情,助力之情。“500元,钱不多,却是我的一点心意。当初入党时举过拳头宣过誓,我不能战斗在一线,只能在后方做好自己的本职,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这是张丽继2月份响应龙虬镇教育中心校“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捐款倡议,主动参与爱心捐款后,又交纳“特殊党费”,以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行动就是战斗。在这防疫的关键时刻,她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为抗疫阻击战作一份奉献,发出一点点光和热。
疫无情,防控在前。疫情期间,张老师还负责学校疫情日报及疫情防控档案的整理工作,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从1月24日起,她每天主动联系并在张轩小学防控群里收集教师上报的全校师生的健康情况和外出情况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登记、并最终形成《张轩小学疫情防控-学生健康状况日报送》台账,并于每天下午4点之前上报校领导与教育中心校。在防控期间,她及时完成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所有要求上报的信息。她还协助学校做好疫情的宣传报道,每天做到宣传到位、防控到位、排查到位,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张老师还积极承担学校的疫情期间的防控值班任务,早晨六点多从高邮出发赶往学校,克服中午就餐不便的困难。在校值班、巡查期间,严查严防,认真站好学校的值班岗,确保学校的安全。
疫无情,线上教学见实情。在疫情期间,为充实学生的寒假生活,她积极配合市局和学校安排的线上学习活动, 并自主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每天坚持在线答疑,帮助学生解决线上学习中的困难,对班上参与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主动与其家长交流并帮助解决困难,班上的周睿同学,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生活,爷爷不会使用手机看视频,张老师多次电话联系,通过微信一步步截图指导爷爷学会进入平台,坚决不让班上一个孩子掉队。
昨天已经过去,未来在于耕耘,用张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在村小这片沃土上,我只是一株平凡无奇的小草,我将和老师们一道用心去成就事业,站好三尺讲台。
防疫青年事迹篇5
于晴,安徽财经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柔弱的她在这个不平凡的暑假成为了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她说:“青春点亮激情,汗水谱写乐章,我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防疫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责任与担当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主动请缨,四点半就到了核酸检测点去配合村里进行核酸检测工作。炎炎烈日下,她始终奋战在最前线,“请出示苏康码和行程码,有序排队,保持距离,谢谢配合......”她引导着群众有序排队,提醒他们要保持排队间距,有序检测。当了解到有村民行动不便时,她主动带领医务人员入户为他们做核酸。一天下来,她累的感觉双脚不是她自己的,却仍然将笑容挂在脸上。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正是有了许多像她一样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志愿者,才能撑起基层这样一片蔚蓝的天。